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68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31篇
  123篇
综合类   104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11.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区煤矸石山边坡植被重建初期,探究不同建植年限群落特征的变化规律,为乌海市矿区生态重建的中、后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乌海市矿区美方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方调查取样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矸石山植被重建初期的植物生长状况与群落稳定性。[结果]①研究区植被重建过程中,物种数量明显增加。自然侵入植物种在重建2 a时仅有4种,建植3 a增加至6种,建植4 a已增加至7种。不同植被重建年限群落中白茎盐生草(Halogeton arachnoideus)均处于优势地位,表明群落正在进行正向演替过程。②随重建年限从2 a增加至4 a,植被平均盖度、地上生物量、群落丰富度指数均增加了1.5倍左右,表明群落结构逐步稳定。③煤矸石山,在植被重建2~4 a时,群落正处于演替初期,群落相似性系数逐年降低,群落结构趋于复杂化,但仍处于不稳定状态。[结论]在矸石山后续的恢复中,在种植矿区典型复垦植物种,例如豆科、禾本科、菊科等植物时,应适当促进适应当地条件的本地物种自然定植,并且通过种植演替后期的本土植物种类在煤矸石山保留当地基因库。  相似文献   
112.
机械化播栽对杂交稻氮素积累分配及碳氮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氮素吸收与积累是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基础。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步伐随之加快, 机械化播栽使杂交籼稻的生长发育和各生育阶段所处环境发生了改变,但针对其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材料,探讨机械化播栽条件下杂交稻的氮素积累、 分配及碳氮比特点。【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因素为播栽方式,共3个水平,分别为机械精量穴直播、 机插和常规手插;副因素为穴苗数,设2个水平,分别为低穴苗数和高穴苗数。研究播栽方式和穴苗数对杂交稻氮素积累、 分配及碳氮比的影响。【结果】机械化播栽对杂交稻氮素吸收利用及碳氮比产生了明显影响,与常规手插相比,机械精量穴直播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量,同时提高了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能力。机插植株含氮量在抽穗期显著高于手插,并能在拔节期保持较高的植株氮素积累量。不同播栽方式叶片和茎鞘氮素转运量、 氮素表观转运率以及氮素转运贡献率、 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偏生力表现为常规手插>机插>机械精量穴直播,而穗部氮素增加量和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则为机械精量穴直播>常规手插>机插,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表现为机插>常规手插>机械精量穴直播。水稻植株全碳含量及植株碳氮比在各主要生育时期内均受播栽方式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机械化播栽方式配合低穴苗数能加强成熟期各器官碳氮比,配合高穴苗数处理能显著提高杂交稻抽穗期穗碳氮比,并且能够促进碳素在植株内的转化和分配。【结论】机械化播栽方式虽降低了拔节期植株全碳含量及植株碳氮比,但可显著提高水稻拔节期和成熟期植株含氮量,提高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能力,有利于杂交稻氮素高效吸收利用和植株体内碳氮代谢的平衡,因而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13.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采用单一传感器的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存在着识别的土地利用类别少、某些类别混分现象较严重、分类结果的精度较低等问题。以TM多光谱数据和SPOT全色光谱数据的融合为例,提出了适宜于该地区的两种影像融合方法:主成分变换法和乘积运算法,并从影像的光谱质量、纹理信息和目视效果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对比与评价。结果显示,主成分变换法为较理想的融合方法。以陕北无定河流域为实验样区的土地利用自动分类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应用使土地利用各类别的提取精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水体、水田和城镇用地等面积较小的类别分类正确率提高达到10%以上;坡耕地与林草地的混分明显减少,分类精度均提高了5%以上;分类总精度从82.0%提高到89.2%,取得了良好的分类效果。此研究对于遥感影像融合技术的评价与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为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了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14.
通过山杏在民和地区春秋两季造林的对比分析,证明在干旱浅山地区山杏秋季造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5.
在青海东部干旱山区,对油松、柠条、青杨、河北杨、柽柳、山杏、沙棘等造林树种进行了水分生理指标测定,测定结果表明,油松的抗旱性最强,青杨的最弱。  相似文献   
116.
吉林省珍稀濒危树种的资源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吉林省珍稀濒危树种资源现状及危机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7.
针对丘陵果园螺旋开沟机在土壤富含岩石等杂物环境下作业时出现的开沟刀破损和磨损严重的问题,基于原来开沟刀并借鉴隧道掘进机械刀具设计了硬质合金开沟刀。主要改进措施如下:将开沟刀磨损最严重的的刀齿部位的材料由H13替换为YG11C硬质合金并增大刃厚;在刀体上下表面使用氧乙炔火焰堆焊铸造WC焊条。3种开沟刀磨损台架试验与田间试验均表明耐磨损性能排序为硬质合金开沟刀>修补硬质合金开沟刀>原来开沟刀,验证了硬质合金开沟刀应用线切割—钎焊修补技术的可行性。台架磨损试验60min后,硬质合金开沟刀与修补硬质合金开沟刀磨损质量比原来开沟刀分别减少65.44%、62.65%。5种堆焊方式磨损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耐磨损性能排序为相邻法向堆焊>相邻切向堆焊>间隔网状堆焊>间隔法向堆焊>间隔切向堆焊。堆焊密度与堆焊方向对耐磨损性能均具有影响;相邻堆焊优于间隔堆焊,法向堆焊优于切向堆焊;间隔网状堆焊的综合性能较好,适合于大面积堆焊。田间试验4h后,磨损质量硬质合金开沟刀与修补硬质合金开沟刀比原来开沟刀分别减少60.53%、54.67%。  相似文献   
118.
【目的】研究两种干扰强度下岩生红豆天然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为其群落保护、物种多样性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群落学调查方法,设置6个典型群落样地,统计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和Simpson生物多样性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值,分析两种干扰强度下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研究区岩生红豆各个群落皆以高位芽植物为主,以热带成分略占优势;黔灵山3个样地群落有维管植物29种,隶属25科26属,笔架山3个样地群落有维管植物74种,隶属40科59属,两地群落各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程度亦有较大差异。【结论】强干扰型对黔灵山岩生红豆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影响较大,致使其更新层不发达,不利于岩生红豆的繁育更新;而弱干扰型对笔架山岩生红豆群落的影响较小,其更新层发达,有利于群落岩生红豆的更新演替。  相似文献   
119.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方山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域,应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水文分析工具,以DEM为基础数据对流域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了提取。研究表明:研究地区的地势起伏度在0~265.5m间,地面粗糙度为1~2.72。通过探讨汇流阈值与沟壑密度的关系,得到汇流阈值为80~150的栅格范围内的沟壑密度为6.93~4.24km/km2。对研究区流域进行提取,得到流域形状系数的最小值为0.01,最大值为0.93,狭长流域面积为647.95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0.87%,其中土石山区狭长流域面积为531.88km2;卵状流域仅65.05m2,占9.56%。  相似文献   
120.
漫川漫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漫川漫岗黑土区是我国东北商品粮主产区和黑土坡耕地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坡耕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根据漫川漫岗黑土区水土流失规律和特点,在已有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总结该区水土流失综合调控机制,凝练基于粮食安全的黑土区长坡缓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并对形成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体系的结构进行解析,对其推广应用效益进行分析,以补充和完善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调控理论。结果表明:1)漫川漫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应以坡耕地水土流失控制为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调控主要由地表径流调控、沟道侵蚀调控和土地生产力调控3部分构成;2)基于粮食安全的黑土区长坡缓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以生态安全保障和粮食安全保障2大体系为支撑,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立体防护体系结构和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结构及二者之间的耦合;3)该范式可为促进东北漫川漫岗黑土区生态、社会和经济更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实践样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