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68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31篇
  123篇
综合类   104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退耕还林模式及造林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寒冷高原的特点,在对青海省大通县浅山退耕还林区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与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土地合理利用相结合,退耕还林与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并依此为出发点,对浅山退耕还林区林种、树草种、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优化配置,提出了适合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的退耕还林模式及综合造林技术,为该地区及其类似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2.
为了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土地资源的优势,加快山区经济的发展速度,从1995年起,引 进茶叶上山坡地,历时5年完成了高山区茶叶栽培技术试验与蓄水保土效益分析,并探索出 提高茶叶品质,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措施.全县1995~2000年发展高山茶叶266.6 hm2, 2000年产茶叶32万kg,实现经济效益约计人民币3 200万元.  相似文献   
103.
对北天山山前四排褶皱丘陵的地貌特征、组成地层与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山前褶皱丘陵的演化历史。第一排褶皱形成于晚第三纪中新世。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初期,第二排褶皱开始形成。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初期,第三排褶皱开始形成。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以来,第二排褶皱与第三排褶皱一直在持续隆升,同时第四排褶皱也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04.
Hill plots offer advantages in testing large germplasm arrays with limited area and seed.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of trait expression between hill vs. row plots remains in question. The development of quantitative-trait-locus (QTL) analysis offers alternative methods of testing hypotheses regarding levels of coincident gene effects in divergent plo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hill and row plots in terms of QTL detection, number of common QTLs and plot-type-specific QTLs for various characters in barley. Assessments were based on sets of 100 F1-derived doubled haploid progeny from two environments of hill-plot data and two sets of multiple-environment row-plot data. Common large-effect QTLs for height, heading date, and 1000-kernel weight were detected in both plot types. Fewer QTLs were detected in the hill-plot data, with only one QTL detected for grain yield. There were no hill-plot-specific QTL effects. Hill plots appear to be best suited to highly heritable characters such as height, heading date, and 1000-kernel weight. Evaluation of grain yield is best deferred until larger experimental units can be employed.  相似文献   
105.
为了解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籽油品质及其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以云南高原山地主产区初选的37株油茶优树为研究对象,检测分析37株油茶优树的油茶籽油。结果表明:云南高原山地油茶籽油平均含油率为46.87%,油脂主要由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亚麻酸等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90%左右,油酸含量72.52%~84.78%、亚油酸含量4.85%~13.74%、亚麻酸含量0.45%~1.30%;饱和脂肪酸含量占10%左右,棕榈酸含量6.44%~10.99%、硬脂酸含量1.09%~2.98%。同时,与其他省区的油茶籽油、市场上销售的主要植物食用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云南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其比例优于其他油脂,是一款优质的木本食用油。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初选37株优树的油脂品质进行综合评比,富宁17号综合品质最佳,其余依次为富宁11号、富宁2号、富宁3号、广南9号等。  相似文献   
106.
采用标准地法,对广西南宁市南部丘陵地2.25~2.67年生的桉树无性系人工林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林木平均保存率为89.3%,平均年蓄积生长量达30.0 m3/(hm2.a),林木径阶以10 cm居多,其次是12 cm径阶,二者合计占80%。林分生长量与无性系种类、林地坡位有一定关系,无性系的生长排序为DH33-29>DH33-26>DH33-28,坡位排序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但差异均较小。林地土壤有效N含量对桉树生长影响显著,含量少的林地桉树生长量显著低于含量多的林地。林地土壤有效N、P、K含量普遍不足,林地施肥应充分考虑N、P、K养分,以满足桉树生长对各种元素养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7.
黄土丘陵区黑穗醋栗引种试验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从国内牙引进的15个黑穗醋栗品种,进行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经济效益等观察与分析,初步得出品种中牡丹80-1-1和薄皮表现最好。其单株产量分别为0.36kg和0.30kg,每公顷产量为6300kg,果实出汁率为75%。根系呈网状结构,保水固土能力强。  相似文献   
108.
村落具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许多景观特征,是研究人为干扰对景观影响的良好场所。利用美国IKONOS公司高分辨率卫星电子遥感图、GPS定位和GIS软件技术,研究川中丘陵区乡村景观生态系统能流特征。结果表明:住房到地块的时间与经济产能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单位面积总投能与总产能之间、总投能与粮食产量之间、单位面积化肥投能和有机肥投能与粮食单产之间均存在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初步确定新桥村的合理投能区间为1.80~8.887GJ/666.7m2。而由于投能不合理造成了不同景观立地间投能效益存在显著差异,能量产投比呈下降趋势,今后需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投能结构。  相似文献   
109.
不同保墒技术在石质山地人工造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省地处山区,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广,其岩石裸露率高,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碳酸盐类岩石渗漏性强,土壤持水量低,临时性干旱不时出现,影响人工造林和植被恢复的进程和成败,并成为人工造林的困难地段。为提高该地区造林成活率,人们曾采用各种方法保墒,如覆盖地膜、沾泥浆、沾保水剂等,虽然成活率有所提高,却因成本太高而未能大面积推广。2年来笔者在石质山上进行了覆盖地膜、沾保水剂、盖山草压石、盖松针压石等不同保墒方法试验,并进行成本核算,结果表明因地制宜采用盖松针压石、盖山草压石保墒方法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0.
以山西省大同市晋华宫人工复垦和自然恢复煤矸石山以及忻州窑自然恢复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座煤矸石山土壤AM真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并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以探究不同地点煤矸石山不同复垦方式下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真菌)群落组成的差异及其土壤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晋华宫人工复垦煤矸石山和忻州窑自然恢复煤矸石山AM真菌多样性指数(Chao指数和香农-威纳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但晋华宫人工复垦和自然恢复煤矸石山AM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试验共检测到67个AM真菌OTUs,可鉴定到3个AM真菌属级分类单元,其中球囊霉属(Glomus)在晋华宫人工复垦煤矸石山、晋华宫自然恢复煤矸石山和忻州窑自然恢复煤矸石山中均为最优势菌,多样孢囊霉属(Diversispora)、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仅出现在晋华宫自然恢复煤矸石山。多元置换方差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晋华宫两种恢复方式的煤矸石山之间AM真菌群落组成差异不显著,而晋华宫与忻州窑两个地点的煤矸石山AM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