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4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309篇
林业   89篇
农学   180篇
基础科学   224篇
  477篇
综合类   735篇
农作物   148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26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局部覆盖条件下干旱过程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旱棚人工控水、蒸发桶称重法,对地膜、渗水膜、干草、塑料泡膜4种地面覆盖材料在50%覆盖度下的土壤水分蒸发性能及保墒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透水或不透水覆盖材料均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其中蒸发抑制作用最强的为地膜,其次为渗水膜,塑料泡膜作用最小;在为期5个月的试验期间,地膜、渗水膜、干草、塑料泡膜覆盖可减少土壤蒸发量分别为23.04,10.89,10.03和5.68mm。试验还发现,覆盖材料对土壤蒸发的抑制能力与土壤干旱过程密切相关,低含水率持续干旱阶段土壤蒸发速率随蒸发历时延长而减小;高含水率干湿交替及持续干旱阶段则相反。局部覆盖能显著提高覆盖区与相邻非覆盖区的平均土壤含水率,延长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水分的持续期,减轻持续干旱对造林成活和幼林生长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2.
在年降水量 4 1 5 m m的黄土高原中部黄绵土上 ,以春小麦 (Triticum aestivum)为供试作物进行大田试验 ,研究地膜覆盖 (设不覆膜、播种后覆膜 30 d、覆膜 6 0 d和全程覆膜 )、底墒 (设低、高 2种底墒 )和施氮 (设不施氮和施氮 75 kg/hm2 )对春小麦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膜后作物根系生长加快 ,中下层根系比例增加 ,有利于吸收土壤深层水分。相对发达的根系保证了作物吸收器官 (根 )和失水器官 (叶 )间的平衡 ,协调根冠间的干物质分配关系 ,能在不影响根系吸收能力的前提下 ,提高光合产物的繁殖分配比例。适时揭膜能够改善光合产物分配 ,促进根系生长下扎 ,维持生长后期活性。全程覆膜处理的表层和中层 (30~ 6 0 cm)土壤中 ,根系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原因在于后期覆膜使土壤温度急剧升高 ,造成根系大量死亡和活性下降。因此及时揭膜 ,有利于作物生长后期的根冠比保持在较高水平 ,而全程覆膜对维持作物生长后期较高的根冠比不利  相似文献   
103.
短期地膜覆盖以幸干旱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以旱地春小麦进行短期地膜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明显提高小麦生长前期的土壤温度,有效防止春季低温对作物的伤害,促进分蘖成穗,并显著提高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达到增产目的。播种后1-30d左右为旱地春小麦最佳覆膜时间。覆膜时间增长,增温效果减弱,产量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4.
盛夏干旱期猕猴桃园百喜草覆盖与敷盖的生态生理效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在盛夏干旱期,猕猴桃园行间百喜草覆盖(Covering)与株间百喜草敷盖(Mulching)可以降低地表温度,根际土温与冠幕气温,有效保持土壤含水量及冠幕空气相对湿度,随干旱期的持续延长,猴猴桃园土壤含水量,叶片水势,叶片光合速率均逐渐降低,而进喜草覆盖与敷盖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它们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5.
免耕和秸秆覆盖对旱地玉米抗旱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连续两年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免耕)和不同秸秆覆盖还田量(0、半量、全量)对湖南省旱地玉米抗旱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秸秆覆盖在正常年份(2004年)促进玉米生育进程,而在高温干旱年份(2005年)减轻高温(干旱)逼熟的影响,延长灌浆期2~4 d。耕作方式对玉米生育进程影响较小,高温干旱下免耕可延长生育期约2 d;②秸秆覆盖提高玉米株高、叶面积与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且表现全量覆盖优于半量覆盖处理,在覆盖量相同时,翻耕优于免耕处理;③秸秆覆盖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免耕条件下效果更明显,而秸秆不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略有下降;④秸秆覆盖可提高土壤含水量,且全量覆盖效果优于半量覆盖。可见,秸秆覆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干旱危害,并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而秸秆覆盖结合免耕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提高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6.
水作与地表覆盖旱作水稻的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作水稻和不同地表覆盖旱作水稻的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水作稻田当季用水总量是旱作稻田的 3 5~ 3 7倍 ,旱作稻田灌溉水生产效率是水作稻田的 1 0 6~ 1 6 4倍 ,田间总水分利用效率也达到水作的 3倍左右。尽管地表覆盖有较好的保墒增温效果 ,但因水分胁迫使旱作水稻生育期较水作延长 4~ 1 0d ;旱作中的覆膜处理保墒增温效果最好 ,灌水量最低 ,其耕层土壤温度比其他旱作处理平均高 1℃ ,生育期延长时间最短。水作、覆膜、盖草和裸露处理的水稻产量分别为 95 74、 85 1 8、 84 81和 7833kg·hm-2 。覆膜处理虽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上略高于盖草处理 ,但差异不显著 ,且覆膜处理存在成本高 ,污染土壤等缺陷。因此盖草不失为一项较好的替代水稻覆膜旱作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7.
沟谷地玉米垄作覆膜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 1997年在山西省隰县的黄土高原沟谷地进行了旱地玉米 5种垄作覆膜方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秋耕起垄地膜顶凌覆盖效果最明显 ,与秋耕地膜播时覆盖 (CK)相比 ,播前 0~2 0 0cm土体贮水量增加 56 .35mm ,玉米生育期集水率为 53.0 % ,土壤温度平稳适中 ,改善了土壤环境 ,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 ,使玉米产量增加了 37.12 % ,水分利用率提高了 1.93kg/mm。  相似文献   
108.
甘蔗生态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甘蔗生态育种、甘蔗生态栽培和甘蔗生态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论述。甘蔗生态育种主要是利用甘蔗叶型(长短、宽狭、厚薄和旗叶)、株型(幼苗株型和成长株型)、茎型(紧密直立和疏散斜生)、根型(浅根和深根)等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育成生产上所需求的优异生态良种,如早封行良种能抗旱和抗咸,迟封行良种有利于种植间套作物,群体透光度高的良种其高产高糖后代机率高于透光度低的.自动脱叶及茎直立的良种适于甘蔗机械化栽培管理。甘蔗生态栽培包括地膜覆盖、化学除草等生态栽培技术措施,使甘蔗生长在一个人为创造的生态条件下,保温、保湿、保土、保肥有利于高产高糖高效益。甘蔗生态病虫害综合治理主要是利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生态防治和有限度的农药防治等来获得长效、高效、低残、低毒、低污染和低成本的防治病虫害效果。  相似文献   
109.
种子处理及田间覆盖对独一味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分别用赤霉素、高锰酸钾、硝酸钾溶液在室内对独一味种子进行了处理,并在甘南州临潭县进行了田间覆盖试验.结果表明:赤霉素处理可以明显促进独一味种子萌发,发芽率可提高30%以上,浓度以50 mg/L为宜;硝酸钾处理对独一味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吸湿回干处理可以明显地提高独一味种子的发芽率,最终发芽率可达72.67%;遮阳网覆盖可极大提高独一味种子田间单位面积出苗数,出苗数可达142.96个/m2.  相似文献   
110.
根据水仙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结合湖南长沙的气候特点,着重探讨了水仙下种时期和覆盖措施对叶片生长、水仙球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9月25日下种,且在低温期间采用薄膜覆盖的效果最佳,其商品率和出口率分别达到了78.0%和63.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