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3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74篇
林业   204篇
农学   71篇
基础科学   47篇
  319篇
综合类   425篇
农作物   37篇
水产渔业   90篇
畜牧兽医   88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1.
为了揭示城市化进程中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形成机理,为区域土地利用配置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例,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图谱法、标准差椭圆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对研究区1996—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6年土地覆被以耕地为主,均占总面积的59%以上;其次为林地和建设用地;变化特征为耕地的非农化。(2)1996—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呈西北—东南向分布格局,以稳定型为主,且分布最集中,而后期变化型、反复变化型、持续变化型分布均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松花江和呼兰河沿岸附近。(3)1996—2016年高程、年平均气温等自然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最显著,其中1996—2006年各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强。(4)不同时段土地利用变化的主控因子有差异,耕地变化受高程、年平均气温影响较大,建设用地变化受与水域距离影响大。受自然、社会和距离等因子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分异特征显著,未来应强化对低高程和近水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112.
113.
王慧敏  朱仲元 《水土保持研究》2019,26(1):178-183,191
为了探清锡林河流域历年干湿变化情况,利用锡林河流域1981-2016年共36年的降水与气温的逐月数据,在全年尺度和季节尺度上分析了36年来的降水与气温的时间变化,并计算了各月不同时间尺度(SPI1,SPI3,SPI6,SPI12)下的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了气温与SPI的相关性、不同时间尺度SPI的敏感性和干湿事件的年际变化,根据逐月SPI序列,在牧草生育期内分离出不同月份的逐年序列来分析了生育期内SPI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多年来年降水量的整体变化趋势极不明显,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夏季占总降水量的一半还多;气温的年际变化比较显著且呈上升的趋势。(2)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SPI序列上升趋势减弱、波动频率减小、旱涝的起止时间延后。在各等级干湿事件发生频次来看,重涝、中涝、重旱与中旱事件表现出了明显的年际变化,而轻涝与轻旱事件每年均有发生,年际变化不明显。(3)生育期内5月、6月、10月SPI序列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而7月、8月、9月则呈现出下降趋势,说明春末夏初更为湿润,夏季整体偏旱,进入秋季则呈现出由涝变旱的趋势变化。(4)干湿事件与5月份和12月份的气温呈现出的是正相关关系,其他各月呈现出的均为负相关关系,且1月、6月、7月、8月、11月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4.
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城市人居环境和城市环境的重要标准.本研究以太原市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内)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技术以及GIS相关技术,对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及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偏少且各行政区之间分布不均匀,其中杏花岭区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最小仅为0.99 km~2,占研究区的2.37%;②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整体较差,仅有不到50%的城市居民能在30 min内通过步行方式到达最近公园;③太原市城市公园绿地整体分布较为均匀,破碎化程度较低,但其景观形状较为规则,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且斑块丰富度密度较低.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太原市合理优化绿地空间结构布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5.
为探究数字经济在生态资源赋能乡村共富中的促进作用,基于空间异质性,构建“生态资源-数字经济-乡村共富”的分析框架,利用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地理探测器工具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资源价值对乡村共富具有驱动作用。其中,森林资源、草原资源、自然保护区资源通过生态经济化促进城乡财富转移,而政府保护治理投资和污水再利用则保障乡村分享生态资源价值化红利的可持续性。2)数字经济对乡村共富具有驱动作用。主要来源于数字经济通过赋能农业生产、丰富产业发展模式、重构人力资本积累方式和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促进要素从城市向乡村流动,缓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3)生态资源价值和数字经济的交互作用对乡村共富具有显著驱动作用。这主要源于数字经济赋能生态资源的产权界定过程,以及价值核算、开发建设、市场交易和利益分配等产权实施过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使其真正变成生态产业,进而促进乡村共富。因此,从推动乡村数字化发展,构建生态资源监管、开发、交易平台以及促进数字经济赋能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等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6.
综合分析重庆市奉节县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优化西南区县域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大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四期(2000、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从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等方面出发,揭示区域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依据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并基于奉节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探究研究区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研究期内,研究区土地空间格局呈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体,同时交错分布其它土地类型的特点。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土地面积分别减少 78.84 km2、3.73 km2、2.54 km2,而林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分别增加23.36 km2、46.67 km2、9.03 km2。受三峡移民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由整体无序向局部有序的方向发展。研究期的前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林地→耕地和草地的面积总和分别为849.38 km2和425.17 km2;2010—2015年间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新增面积分别为9.93 km2和7.09 km2。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影响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探究区域城镇化的驱动机制,城镇化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发展因素和农业因素是影响奉节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1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if salivary chromogranin a secretion in dogs exhibits a circadian rhythm. Saliva sampling was performed during three different sessions occurring in three nonconsecutive 24-h periods. Sixteen healthy adult beagle dogs (8 males and 8 females) were moved to a sampling room and housed individually in cages. Saliva samples were obtained every 4 h from 12:00 p.m. to 12:00 p.m. the following day. In the interest of habituation, saliva was obtained hourly from each dog 3 h before the experiment was started. Salivary chromogranin A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using 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No circadian rhythm was detected for salivary chromogranin A secretion, and no differences in salivary chromogranin A concentrations measured every 4 h were demonstrated during the 24-h cycle in dogs.  相似文献   
118.
通过DNA测序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本质,了解生物的差异性、进化及发展史,而且为重组DNA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在疾病诊断及基因分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首先从发现DNA是遗传物质开始,简要回顾了第一、二和三代测序技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和主要测序技术或平台;其次,重点介绍了由PacBio公司开发的第三代测序典型技术--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SMRT)和ONT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流程,并总结了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基因组重测序、do novo测序、转录组研究、甲基化检测、与疾病相关的结构变异检测,以及流行病学中病毒准种分析等应用;再次,比较了三代测序技术在转录组测序和表观遗传学研究中的技术优势,第三代测序技术在基因组重复区域或结构变异等研究领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对多种疾病的研究意义重大,已成为未来重要的精准诊断工具,此外,凭借对重要经济物种遗传信息的解析,育种工作者通过建立基因与性状的关联,对持有优良性状基因的个体进行人工选育,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最后,对第三代测序技术在医疗、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9.
Intensive animal farming could potentially lead to outbreak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Clinicians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detecting unusual diseases, but the lack of specificity of zoonotic disease symptoms makes this a challenging task. We evaluated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 with known and unknown aetiology in an area with a high livestock density and a potential association with animal farms in the proximity. Between 2008 and 2009, a period coinciding with a large Q fever outbreak in the Netherlands, patients with CAP were tested for the presence of possible respiratory pathogens. The presence and number of farm animals within 1 km of the patients' home address were assessed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nd were compared between cases and age‐matched control subjects. Of 408 patients with CAP, pathogens were detected in 275 (67.4%) patients. The presence of sheep and the number of goats were associated with CAP caused by Coxiella burnetii in a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P < 0.05). CAP with unknown aetiology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animal farms (P > 0.10). The use of GIS in combination with aetiology of CAP could be potentially used to target diagnostics and to identify outbreaks of rare zoonotic disease.  相似文献   
120.
依据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六五”、“七五”期间)的研究积累,从黄河中游水系整治的完整性和区域经济开发的完整性出发,系统论述了本地区发展旱农的地理景观与人文历史经济背景;提出了农业土地资源分类系统及不同类型分片的土地类型构成数据;提出了若干土地合理利用的共性原则: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综合配置上的镶嵌性原则;增强第一性生产者原则;土地利用优化设计上的总体大于部分之和原则以及旱农用地的保护与培肥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