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水溶性肥料中赤霉素、氯吡脲、噻苯隆、多效唑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色谱柱为C18不锈钢柱,流动相为乙腈+磷酸0.05%水溶液,采用紫外检测器.结果表明赤霉酸在2~80mg/L、氯吡脲、噻苯隆、多效唑在1~40mg/L的范围线性相关系数良好.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平均回收率为100.48%~103.6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3%~4.08%.  相似文献   
22.
不同施肥方式下氯吡脲对藤稔葡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下氯吡脲对葡萄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以藤稔葡萄为材料,采用二因素(施肥方式、氯吡脲剂量)随机区组设计,评价不同处理对葡萄生长、产量、品质和残留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和使用氯吡脲均能使葡萄果实显著膨大,增加百粒重和穗质量,高浓度氯吡脲(50mg·kg-1)对藤稔葡萄的增产作用有限。施肥可显著影响葡萄大小粒指数。氯吡脲用量显著影响穗梗直径和穗梗木栓化程度,肥料充足处理下的穗梗木栓化程度轻于无肥料处理。葡萄品质同时受施肥方式和氯吡脲用量的影响,高浓度氯吡脲处理下,肥料供给充足时,糖酸比在所有处理中最低;在无肥料供给时,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黄酮含量最低。所有处理采收期均未检出氯吡脲残留。雷达图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氯吡脲用量为10 mg·kg-1和20 mg·kg-1,配合充足的肥料,藤稔葡萄生长、产量和品质等较好,且各指标的均衡性最佳。说明藤稔葡萄生产上可以使用氯吡脲膨果,但宜在肥料充足的条件下使用,且不可随意加大用量。  相似文献   
23.
氯吡脲授粉对丝瓜座果率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丝瓜品种"强丰"和"玉翠"为对象,研究不同浓度氯吡脲对丝瓜座果率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0.1%氯吡脲可溶性液剂的浓度为100倍时能促进"玉翠"座果,并能增加两个品种的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表明氯吡脲是一种较理想的丝瓜生长调节剂,可在丝瓜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4.
《农药科学与管理》1998,19(2):17-19
猕猴桃花后10~15天,用5~20ppm药液浸幼果1次,果实成熟后,对果重、品质及贮藏性能进行调查分析,表明经药剂处理后,果实增重明显,果实的品质和贮藏性能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5.
比较蜜蜂授粉和氯吡脲处理2种促进厚皮甜瓜座果方式的果实品质差异。结果表明:蜜蜂授粉与氯吡脲处理相比,在单果重、纵径、横径果肉厚度、种腔直径及果皮颜色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与氯吡脲处理相比,蜜蜂授粉的果实果肉蔗糖含量显著增加,边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千粒重与固酸比均极显著提高,果肉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极显著降低,果肉中的香味物质含量增加。此结果说明,蜜蜂授粉的厚皮甜瓜食用品质明显优于氯吡脲处理。  相似文献   
26.
为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快速准确测定草莓中氯吡脲残留的方法,以及氯吡脲在草莓中的消解动态、最终残留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评价。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外标法定量。氯吡脲在0.2~5μg/L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1μg/kg,定量限为0.3μg/kg,在不同添加水平下,氯吡脲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88.3%~96.6%,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3.6%~6.9%。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氯吡脲在草莓中的消解半衰期为4.6 d,属易降解性农药。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在草莓采收时均有微量氯吡脲检出,建议草莓的采收安全间隔期至少为7 d。  相似文献   
27.
氯吡脲在土壤和黄瓜中的残留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了氯吡脲在土壤和黄瓜中残留的HPLC分析方法,氯吡脲的添加回收率大于80%,变异系数小于12%,最小检出浓度为3.75×10-3 mg/kg,检测限为3.0×10-10g.对黄瓜消解动态的研究表明,氯吡脲在黄瓜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为5.50~7.61d;黄瓜收获时(施药后40 d),样品中未检出氯吡脲残留.土壤消解动态研究表明:氯吡脲在土壤样品中的半衰期为6.54~8.39 d;黄瓜收获时(施药后40d),土壤中均未检出氯吡脲残留.  相似文献   
28.
为明确氯吡脲对大鼠的毒性作用,采用150、300和600 mg/kg剂量分别向SD大鼠灌胃 (ig) 给予氯吡脲,每日1次,连续给药4周。每日观察大鼠的中毒状况和死亡情况,每周记录体质量和摄食量;于停药后第1天和第15天分别处死SD大鼠,检测血常规、血清生化和凝血功能;取主要脏器进行称量,计算其脏器系数并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连续给药4周,氯吡脲对大鼠体质量、摄食量、血常规和凝血均无明显影响。停药后第1天,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氯吡脲300 mg/kg及以上剂量处理组雄性大鼠的尿素氮和肌酐含量明显升高 (P < 0.05),600 mg/kg剂量组血糖显著升高 (P < 0.05),其中,600 mg/kg处理组雄性大鼠的尿素氮、肌酐和血糖分别是对照的1.9、1.6和1.3倍。氯吡脲300 mg/kg及以上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肾脏系数均明显升高 (P < 0.05),其中300 mg/kg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肾脏系数分别是对照的1.2和1.1倍,600 mg/kg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肾脏系数分别是对照的1.4和1.1倍;300 和600 mg/kg剂量组雌性大鼠的肝脏系数明显升高 (P < 0.01),分别是对照的1.3和1.9倍。病理切片检查可见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轻度肾管萎缩,明显的白细胞管型、透明管型、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肾小管扩张。停药后第15天,上述毒性反应症状有所恢复。研究表明,SD大鼠经连续灌胃给予氯吡脲4周,在600 mg/kg剂量下表现为明显肾脏毒性反应,在300 mg/kg剂量下表现为较轻微的肾脏毒性反应,推测氯吡脲的主要毒性靶器官可能是肾脏;其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剂量为150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