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2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171篇
林业   51篇
农学   92篇
基础科学   254篇
  128篇
综合类   430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963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8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杨德康 《水产学报》1991,15(1):77-81
太平洋丛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 steenstrup)的年产量,在八十年代高达四、五十万吨,占目前世界头足类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是世界最重要的头足类资源。丛柔鱼的分布区局限于太平洋,主要分布在日本群岛周围海域,其群体密度最高;在黄海北部和东海外海的分布区,也有一定产量,主要为流网和底拖网所兼捕。本文论述东海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内太平洋丛柔渔资源的分布密度以及它与不同水系交汇形成流隔的密切关系;五、六月份柔鱼鱼发适温为16—17℃,柔鱼群体栖息活动水层与浮游  相似文献   
62.
杨晓明 《水产学报》2006,30(5):669-675
2003年9-11月中国鱿钓船对西北印度洋海域鸢乌贼渔场进行生产性探捕调查,发现在16°N、61°E附近海域存在中心渔场,平均日产达5 t以上,但渔场10 d后迅速消失。本文结合本次调查生产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对这一渔场进行了分析。渔场形成内在动力在于上升流的存在,它使深海缺氧、营养丰富的海水上涌到表层,上升流影响区域SST低,表层藻类 的繁盛,海表面叶绿素a(Chl-a)浓度值高。溶解氧缺乏,驱使鸢乌贼朝溶解氧比较丰富的区域即向SST高值和Chl-a低值的区域聚集,但鸢乌贼也有朝食物丰富区域即Chl-a高和SST低值区域觅食习性。鱼群易集中在SST梯度较大且Chl-a梯度较大的狭长区域。同时,当该海域附近上升流发生后,低压扰动有利于较大的SST梯度及Chl-a梯度的出现和维持,渔场海洋环境复杂,鱼群迅速聚集,形成中心渔场;而当低压扰动消失,风速增大,风向单一,渔场海洋环境单一均匀,鱼群会很快分散,中心渔场消失。  相似文献   
63.
拖网渔业的兼捕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每年因兼捕而产生的渔获物抛弃对渔业资源的持续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目前世界各国针对本国拖网渔业的特点、主捕对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选择性研究,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推广及应用过程中反映出较多的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笔者综合了国内外在开展拖网渔具选择性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功经验,表明单纯的网囊网目很难对副渔获复杂的拖网产生理想的选择效果;选择性装置及其与网片的组合是解决拖网渔具兼捕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4.
七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沿海机动渔船迅速增加,其中250马力以下小型渔船占极大比例。随着海洋捕捞产量增加,海洋鱼类资源状况也在不断恶化,渔获物中优质鱼的比例持续降低。单位马力产量和网次产量下降。因此,必须在国家大力发展远洋渔业的同时,尽快地大幅度减轻对近海渔场的捕捞压  相似文献   
65.
悬链线和抛物线理论在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依次用悬链线和抛物线理论分析推导了金枪鱼延绳钓具的两种投放方法以及在渔场各水层相同流态下钓具充分沉降后所有钓钩位置包括深度和相互间水平间距的计算公式 ,可用于作业参考。  相似文献   
66.
浙北沿岸大黄鱼放流增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恢复浙江渔场大黄鱼资源,1998—2002年,浙江省在浙江北部沿岸海域进行了大黄鱼增殖放流可行性研究。通过5年来的放流试验表明,在浙北沿岸进行大黄鱼放流是完全可行的,放流鱼能够在放流区域附近海域存活、生长,并进行索饵、产卵洄游,同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捕捞群体,放流鱼回捕率较高,放流效果较好。文章对试验放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大规模放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7.
闽东渔场不同生态类群的鱼类资源生产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历次海洋科学调查在闽东渔场获得的初级生产力为基础,通过2000~2001年对该渔场的鱼类资源结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生态效率、主要经济鱼类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等模型参数的调查和检测,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Cushing模型估算鱼类资源的生态容量(潜在生产量),进而应用Steele模型分别估算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的资源生产量,最后从鱼类资源生产量中分离出近底层鱼类的资源生产量。采用Gadima模式估算鱼类及其各生态类群资源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并讨论它们的开发利用程度。估算结果:闽东渔场鱼类资源生产量为63.08×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33.82×104t。其中中上层鱼类资源生产量为38.68×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20.34×104t,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资源生产量分别为13.22×104t和11.17×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合计为15.50×104t。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实际年渔获量自1993年以来已连续11年超过其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呈过度捕捞。中上层鱼类实际年渔获量也于1998年以来连续6年超过其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因此必须加强保护和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削减捕捞力量和渔获量,实行捕捞力量和渔获量“负增长”,待到渔获量下降到最大可持续开发量水平时,才恢复实施“零增长”制度。  相似文献   
68.
海南“石斑鱼苗网”渔具属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冯波  卢伙胜 《海洋渔业》2006,28(4):346-349
对在2004年7~8月间南海区小型海洋渔具渔法调查中发现的“石斑鱼苗网”的渔具结构、属性、性能和管理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认为“石斑鱼苗网”属于敷网类,网团型,延绳式。对石斑鱼苗有良好的诱捕效果,从保护资源的角度出发,应对其实施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69.
闽东北外海渔场中上层鱼类探捕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福建近海的捕捞压力,打破灯光围网作业生产的被动局面,解决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在春夏汛灯围淡季作业问题,于1989 ̄1991年5 ̄9月,对该渔场的中上层鱼类进行生产性探捕。在专业生产调查中,从统计的渔获量和其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期间表明:闽东北外海渔场中上层鱼类有开发利用价值,不仅为福建灯光围网作业开创一条新路,而且为今后重点开发该渔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0.
齐建军 《海洋渔业》2002,24(3):113-116
根据随船调查材料,对大西洋南部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从捕捞技术,渔场环境因素,渔获物情况、初加工、销售等方面做出了总结。本文着重分析了各个作业渔场的渔获情况,判断出八个中心渔场的位置,并就大眼金枪鱼在这几个中心渔场的生物学特征做了统计分析,从而为用地理信息技术预报渔场提供了实施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