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9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林业   162篇
农学   115篇
基础科学   49篇
  177篇
综合类   928篇
农作物   183篇
水产渔业   79篇
畜牧兽医   333篇
园艺   129篇
植物保护   19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小麦秆锈菌新小种Ug99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Ug99(TTKS)是1999年在乌干达首次发现的对最重要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有强毒力的秆锈菌新小种。大量证据显示:该小种不仅具有极其特殊的毒力组合而且传播十分迅速,除在中非乌干达、东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流行外,Ug99现已越过红海、传到了阿拉伯国家也门,以及巴基斯坦的沿海地区,越来越逼近我国。Ug99堪称我国的超毒小种,我国最典型的秆锈菌小种只能分别克服或Sr5或Sr9 e或Sr11单基因抗性,而Ug99不仅具有Sr5、Sr9 e、Sr11的联合毒力,而且还具有Sr21、Sr31、Sr38的联合毒力,而我国从未有小种能克服后者的抗性。1B/1L(含Sr31)易位系曾是我国使用的重要秆锈抗源,必对Ug99高度脆弱,我国118份小麦品种在KARI的测定结果表明,高感品种频率98.3%。一旦Ug99入侵我国,其他流行条件也完全具备。因此,充分作好防范Ug99流行的准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2.
采用无菌技术从银杏茎中分离到一株内生真菌(No.1028),经形态分类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研究鉴定为黑孢属Nigrosporasp.,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表明,其代谢产物对重要作物真菌病害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离体条件下内生真菌发酵液对番茄早疫病菌、黄瓜枯萎病菌、菜豆炭疽病菌、葡萄炭疽病菌、水稻纹枯病菌、黄瓜立枯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上述不同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6.7%、48.3%、64.6%、36.5%、57.1%和23.0%。经提取分离得到纯的白色晶体状活性物质。同时也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离子对内生真菌No.1028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的影响,发现玉米粉、黄豆饼粉比较适合其生长和抑菌代谢产物的合成,Na 对抑菌代谢产物的合成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3.
RT-PCR with degenerate primers was used for the screening of the genome of some members of the Closterovirus, Vitivirus and Trichovirus genera. Two sets of primers, targeted to conserved sequences of the heat shock protein 70 homologue of closteroviruses or to the 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genes of tricho- and vitiviruses, amplified the expected fragments from total RNA extracts or double-stranded RNAs of infected plants. Amplified cDNAs were cloned, sequenced and phylogene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support the allocation of grapevine viruses A, B, D and heracleum latent virus (HLV) in the genus Vitivirus, whereas, the detection of a HSP70 homologue in grapevine leafroll-associated viruses agrees with their assignment in the genus Closterovirus. The use of degenerate primer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grapevine viruses belonging to Vitivirus and Closterovirus genera is envisaged.  相似文献   
64.
本研究分别以β-actin、18SrRNA和GAPDH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草鱼早期发育时期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light,MYH)基因的mRNA表达量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内参基因对MYH基因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以β-actin和GAPDH作为内参,MYH基因mRNA表达水平完全一致,其表达量从原肠到仔鱼阶段逐次递增,仔鱼与原肠期阶段相比表达量差异显著;当采用18S rRNA作为内参时,MYH基因mRNA在发育阶段的表达量呈不稳定状态。因此,β-actin和GAPDH均可作为内参基因,用于草鱼早期发育中MYH基因mRNA的相对定量研究;而18S rRNA作为内参时,可能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偏差。本研究不仅准确的揭示了草鱼MYH基因mRNA的表达特征,并且为荧光定量PCR技术在鱼类基因表达研究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5.
水杉色二孢毒素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杉枯萎病病原菌色二孢(Diplodia sp)真菌可以产生有毒代谢物。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该毒素具有广谱性,对裸子植物水杉和池杉、被子植物中杨柳科的垂柳、安石榴科的石榴等树木枝条具致萎作用,对小麦、玉米、油菜等种子的发芽及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粗毒素透析及稳定性测试表明:该毒素成分复杂,包括可以透过和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组分,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但在室温下放置长时间后活性会降低。  相似文献   
66.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Diplura within Hexapoda has been controversial. There are three major lineages in Diplura: Campodeoidea, Projapygoidea, and Japygoidea. However, 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were restricted to Campodeoidea and Japygoidea. Until now, only preliminary morphological study on Projapygoidea was reported, and no sequence data from Projapygoidea was available. The main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Octostigmatidae, one of the three families of Projapygoidea, in Diplura and to test if Diplura are monophyletic. The complete 18S rRNA gene sequences of Octostigma sinensis (Projapygoidea: Octostigmatidae) from subtropical China, together with representative species of Campodeoidea and Japygoidea, and several species of Protura and Collembola were analyzed. The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obtained by different methods (neighbor-joining, maximum parsimony, and maximum likelihood) with a chelicerate species as outgroup. Our results suggested that Octostigma was closer to the genus Parajapyx (Japygoidea: Parajapygidae) than to the representative genus of Campodeidae (Campodeoidea). All phylogenetic trees supported the monophyly of Diplura.  相似文献   
67.
植物病原丝状真菌寄生性与RGS蛋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9个全基因组序列已经公布的真菌为研究对象,通过OrthoVenn2同源基因簇比对、BLASTp比对和关键词搜索3种方法对G蛋白信号调控因子(regulators of G-protein signaling,RGS)同源基因进行比对分析,并结合SMART进行保守结构域分析,结果发现,49个真菌中共有229个RGS蛋白,每种真菌中所含有RGS蛋白的数量范围为3~9个,且死体营养型病原菌和半活体营养型病原菌的RGS蛋白数量高于活体营养型病原菌;根据RGS蛋白中保守结构域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DEP-RGS、RGS-TM、PXA-RGS-PX、RGS、RGS-PAS-PAC、TM-RGS等6种,其中,具有RGS-PAS-PAC和TM-RGS这2种特殊保守结构域的RGS蛋白主要集中在半活体营养型病原菌和死体营养型病原菌;进一步对229个RGS蛋白进行遗传关系分析,发现具有同种保守结构域的RGS蛋白亲缘关系较近。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病原丝状真菌的寄生性与RGS蛋白数量和种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8.
赤潮研究中圆海链藻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闪英  吴小刚 《水产学报》2007,31(2):193-198
为建立快速、准确的鉴定和定量检测赤潮生物的方法,以圆海链藻为例,以其18S rDNA序列为寻找种特异性引物的靶区域,通过分析18S rDNA序列,设计出适合用于RFQ-PCR的引物与探针,并通过引物PCR验证确定其特异性,进而以圆海链藻荧光定量PCR的引物和探针(Primer Thalassiosira rotula和Taqman Thalassiosira rotula),建立了定量检测圆海链藻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RFQ-PCR)。与传统的显微镜计数方法比较,两者所获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证明了本方法的可行性,从而为我国沿海水域赤潮问题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检测途径。  相似文献   
69.
中俄园林由于中俄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同属于世界园林艺术.本研究拟用比较的方法对中俄古典园林艺术、特别是中国明清园林与俄罗斯十八世纪古典园林进行研究,目的是促使园林工作者了解双方的优良传统和存在问题,借鉴俄罗斯园林的长处,为我国园林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70.
为明确云南省元阳县籼/粳型稻瘟病菌中无毒基因的多样性及差异,采用接种鉴别品种方法和PCR技术对9株粳型菌株和21株籼型菌株中无毒基因Avr-Pia、Avr-Pita1和Avr-Pii的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0株稻瘟病菌菌株中无毒基因Avr-Pia、Avr-Pita1和Avr-Pii的平均出现频率分别为33.3%、76.7%和0,Avr-Pia、Avr-Pita1在籼型菌株和粳型菌株中的出现频率分别为4.8%和100.0%、66.7%和100.0%。Avr-Pia主要为存在/缺失的多样性,籼/粳型菌株对水稻品种Achiasahi(Pia)的致病率分别为100.0%和11.1%;Avr-Pita1可划分为3个类群,除菌株CH1195属于PO类群外,籼型菌株均属于J1类群,粳型菌株则属于J2/J3类群;籼/粳型菌株对水稻品种K1(Pita)的致病率分别为100.0%和0,且籼/粳型菌株Avr-Pita1蛋白序列在第83位和第192位氨基酸差异明显。Avr-Pii在30株稻瘟病菌菌株中均未检出,籼/粳型菌株对水稻品种Fujisaka No. 5(Pii)的致病率分别为100.0%和0。表明Avr-Pia和Avr-Pita1在粳型菌株中的出现频率高于籼型菌株且变异程度低,粳型菌株中可能存在其它无毒基因使其不能侵染Fujisaka No.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