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26篇
  免费   1008篇
  国内免费   1869篇
林业   1643篇
农学   1127篇
基础科学   601篇
  6358篇
综合类   7283篇
农作物   442篇
水产渔业   119篇
畜牧兽医   654篇
园艺   221篇
植物保护   955篇
  2024年   121篇
  2023年   385篇
  2022年   562篇
  2021年   514篇
  2020年   524篇
  2019年   608篇
  2018年   467篇
  2017年   841篇
  2016年   978篇
  2015年   743篇
  2014年   980篇
  2013年   1119篇
  2012年   1472篇
  2011年   1300篇
  2010年   1008篇
  2009年   999篇
  2008年   901篇
  2007年   990篇
  2006年   849篇
  2005年   673篇
  2004年   506篇
  2003年   433篇
  2002年   292篇
  2001年   305篇
  2000年   244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152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24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7篇
  196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高,而且人们也越来越关注饮食安全问题,对食 品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给农业行业带来了广阔发展前景,农业行业也要与时俱进。近些年,随着科 学技术不断发展,有机种植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专家对有机农业种植土壤培肥技术进行了深入 分析,能够为农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还能够使农业产品更加安全可靠。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 能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保障功能角度构建土地整治项目社会效益测算模型,采用典型土地整治案例相关资料和研究区经济社会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并对不同区域、不同土地整治类型的单位建设规模社会效益与投资社会效益系数差异2个社会效益指标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种类型土地整治项目产生的效益差异较为显著,单位建设规模社会效益表现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农用地整理土地复垦;投资社会效益系数表现为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2)单位建设规模社会效益与投资社会效益系数差异较为显著,但总体变化趋势趋同。3)4种土地整治类型社会效益表现出区域差异,总体上呈西部和北部好于东部和南部。基于商业保险的标准表征土地保障能力的测算模型能较好实现各类土地整治项目的社会效益测算,克服传统以打分或定性分析为主的土地整治社会效益评价的不足,并可直观地反映土地整治社会效益实现程度。  相似文献   
13.
长武塬区苹果园和农田相互转换的深层土壤水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长武塬区苹果园和农田相互转换后0~1 000 cm土壤含水量特征,分析了苹果园土壤干燥化和苹果园转换为农田后土壤水分的恢复效应。结果表明:2、7、17、23、29 a苹果园200~1 000 cm的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2.8%、21.4%、16.8%、15.4%、14.9%。500~1 000 cm土层中,29 a苹果园平均土壤含水量(14.5%)高于23 a的果园(13.3%);17~29 a的苹果园均表现为轻度干燥化;基于苹果园和农田转换后土壤水分变化情况估算,苹果园最大种植年限为21 a。苹果园转换为农田1、5、10 a后,农田200~1 0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5.3%、15.7%和16.2%,恢复到土壤稳定湿度以上的土层厚度分别为140 cm(1 a)、220 cm(5 a)和400 cm(10 a)。  相似文献   
14.
The increased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soil is reflected in the UN Post‐2015 Development Agenda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at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relate to soil quality and protection. Despite a lack of legally binding legislation for soil protection,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remains committed to the objective of soil protection. However, the achievement of a legally binding framework for soil protection reli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oil monitoring network (SMN) that can detect changes to soil quality over time. As beneficiaries do not pay for the provision of soil information, the options for soil monitoring are limited. The use of existing data sets should be considered first. Using Ireland as an example, this research explored the opportunities for a SMN for Ireland considering three existing national data sets. The options for a SMN ar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their spatial and stratified distribution, the parameters to be measured and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options proposed.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for Ireland, either a 10 or a 16 km2 grid interval stratified by land use and drainage class offers the best potential in relation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xisting data sets to reflect local data at a national level. With existing data, the stratified SIS data using the 16 km2 grid offers the best value for money, with baseline costs for analysis, excluding field costs, of between €706 481 and €2.8 million. Acknowledging the impossibility of measuring all parameters with ideal frequency, this study proposes a two‐tier system for optimized monitoring frequency. Parameters must anticipate future policy requirements. Fin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MN must be accompanied by standardized methods, defined thresholds and action mandates to maintain soil quality within allowable limits.  相似文献   
15.
16.
宁夏原州区生态移民村生境景观连接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生态移民土地利用过程中生境景观连接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生态移民的生态风险管理及移民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原州区"十二五"时期4个生态移民村(丰泽、金轮、和润及泉港)为例,基于2016年高分影像数据,同时参考移民前谷歌地球2010年数据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2010年),经野外GPS校验,通过计算障碍影响指数和生境景观连接度指数,分析生态移民村土地利用生境景观分异。[结果]丰泽村和金轮村的生境景观连接度呈下降态势,和润村和泉港村呈上升态势。4个生态移民村的变化趋势明显,但极高连接度和高连接度比例很小。生态移民村生境景观变化驱动力主要为人为因素,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园地普遍,其中泉港村与和润村建设用地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7.49%和21.28%,同时金轮村、和润村、泉港村无后备土地资源,生态压力突出。[结论] 4个生态移民村人口密度增大导致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明显,生态用地被分割,移民的非农活动比重大造成耕地撂荒,景观破碎化和孤岛化现象明显,生境景观呈现出不稳定状态,生态压力增加。  相似文献   
17.
殷咸芳  刘志林 《青海草业》2001,10(4):21-22,15
湟源县草地面积有 85 1 85 .1 3hm2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5 6.45 % ,草地资源丰富 ,牧草种类较多 ,农业生产秸秆来源广泛 ,但由于利用不当 ,造成了草地严重破坏和秸秆的浪费 ,如何合理利用草地和秸秆资源 ,扼制草地退化 ,是促进该县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阜康荒漠绿洲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受自然分异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制约 ,通过划分景观样带和选取景观空间格局指标 ,本文重点揭示该区域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 1 ) 1 987年至 1 998年间阜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在洪积扇上增加 ,在冲积平原上下降 ;荒地则刚好相反。林地面积在低山丘陵带和洪积扇带下降 ,在冲积平原上没有变化。牧草地面积在低山丘陵带上升 ,其他各带均下降。城镇面积在各样带上都有所增加 ,水域各带基本不变。 ( 2 )低山丘陵带和洪积扇带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 ,优势度上升 ;而冲积平原则多样性和均匀度上升 ,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度有增加的趋势 ,表明了人为影响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9.
贵州农民财产性收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财产性收入对提高贵州农民收入的重要性,深入分析了贵州农民财产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并试图探索提高贵州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是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本途径,内蒙古土地市场的现 状是一、二级市场均有一定发展,其协调运转机制初步形成,制度建设也取得进展。针对土地 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供应,增强其规范性、强化土地二级市场管理、 规范土地交易行为、加强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