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1篇
  免费   646篇
  国内免费   975篇
林业   1034篇
农学   1031篇
基础科学   363篇
  1854篇
综合类   5314篇
农作物   772篇
水产渔业   278篇
畜牧兽医   910篇
园艺   299篇
植物保护   707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239篇
  2022年   430篇
  2021年   477篇
  2020年   473篇
  2019年   481篇
  2018年   327篇
  2017年   601篇
  2016年   627篇
  2015年   518篇
  2014年   582篇
  2013年   679篇
  2012年   894篇
  2011年   795篇
  2010年   656篇
  2009年   616篇
  2008年   514篇
  2007年   555篇
  2006年   531篇
  2005年   382篇
  2004年   283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68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介绍了特优航2号参加福建省区试、生产试验以及在龙海示范种植的表现。调查了特优航2号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明确有效穗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对产量贡献率最大;其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占4个构成因素总贡献率的86.39%。据此提出特优航2号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2.
低氮胁迫对谷子苗期性状的影响和耐低氮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筛选和培育耐低氮能力强的作物品种,是提高作物氮素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施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45份谷子品种为试材,采用水培的方法,在低氮(0.1mmol·L~(-1))和正常氮(5mmol·L~(-1))条件下,测定苗高、根长和根数等22个氮效率相关指标,采用综合耐低氮系数法以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隶属函数法评价参试谷子品种的耐低氮性。结果表明,与正常氮条件相比,低氮胁迫下,谷子苗期根长、根冠比、地上部氮素生理效率、地下部氮素生理效率、单株氮素生理效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余17个指标都有不同程度降低。两种评价方法均根据45个谷子品种的耐低氮能力将其划分为强耐低氮型、耐低氮型、中间型、较敏感型和敏感型5类。筛选出耐低氮性较强的品种5份,编号分别为11、14、17、35和39。利用GGE双标图对品种-耐低氮相关指标的分析表明,编号39和14的耐低氮品种主要耐低氮性状为地下部干重、地下部鲜重、根长;编号为11、35和17的耐低氮品种主要耐低氮性状为地上部鲜重、叶片数、叶宽、叶长、单株氮累积量、地上部氮累积量、单株干质量、地上部干重、地下部氮累积量、根数、苗高和SPAD。可见不同谷子品种的耐低氮机制存在一定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谷子耐低氮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43.
该文系统地综述了枸骨的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并讨论了枸骨资源今后的开发与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44.
中国草地贪夜蛾的防控策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草地贪夜蛾2019年已经在中国南方和周边国家的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完成定殖过程。自2020年起,将在春、夏两季随季风向北逐代迁移进入中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东北小麦、玉米等重要农作物主产区发生为害,形成对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长期性威胁。作者基于对草地贪夜蛾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的认识,借鉴中国棉铃虫等重大农业害虫防控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两步走"策略。在近年内,实施以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旨在解决短期内生产上草地贪夜蛾为害的应急管控问题。然后通过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力争在3~5年的时间内构建和实施以精准监测预警、迁飞高效阻截和种植Bt玉米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实现低成本、绿色可持续控制目标,满足中国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需求。  相似文献   
45.
【目的】明确不同配打模块烟叶在打叶后片烟质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4个浓香型多等级配打模块片烟为研究对象,从常规化学成分、糖类物质、多酚类物质、非挥发性有机酸4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尺寸片烟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①不同配打模块中,不同尺寸片烟的还原糖、总糖、烟碱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25.40 mm片烟和≤25.40~12.70 mm片烟的常规化学成分相对较为协调。②不同配打模块中,不同尺寸片烟的葡萄糖、果糖含量和糖类物质总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25.40 mm片烟和≤25.40~12.70 mm片烟的糖类物质含量较高,≤2.36 mm片烟的糖类物质含量最低。③不同配打模块中,不同尺寸片烟的绿原酸含量和多酚类物质总量存在一定差异,25.40 mm片烟和≤25.40~12.70 mm片烟的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2.36 mm片烟的多酚类物质含量最低。④不同配打模块中,不同尺寸片烟的草酸、苹果酸、柠檬酸含量和非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25.40 mm片烟和≤25.40~12.70 mm片烟的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较低,≤2.36 mm片烟的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最高。⑤由主成分分析可知,不同配打模块中,不同尺寸片烟主要化学成分综合得分的变化规律相同,均表现为25.40 mm片烟得分最高,≤25.40~12.70 mm片烟得分仅次于25.40 mm片烟,≤2.36 mm片烟得分最低。【结论】不同尺寸片烟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不受地区和部位两个因素的影响,且在不同配打模块烟叶中变化规律表现一致,均以25.40 mm片烟的化学成分最协调,综合得分最高,可将该尺寸片烟作为中高档卷烟产品的原料;≤2.36 mm片烟的内在化学品质较差,化学成分综合得分最低,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可将该尺寸片烟筛分后用作烟草薄片的原料。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猕猴桃叶片叶绿素含量的高光谱估算方法,为猕猴桃长势的遥感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陕西杨凌蒋家寨村2018年不同生育期(初花期、幼果期、膨果期、壮果期、果实成熟期)的猕猴桃叶片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高光谱反射率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分析原始光谱和5个常见的植被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归一化叶绿素指数、改进的叶绿素吸收反射率指数、MERIS地面叶绿素指数、土壤调整指数)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取各生育期的特征波段,分别建立基于特征波段和植被指数的单波段叶绿素含量一元线性估算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降维,将得到的主成分得分作为随机森林模型的输入变量,建立基于多波段信息的叶绿素含量多元估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精度验证和分析。【结果】不同生育期猕猴桃叶片光谱反射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整体趋势为可见光波段反射率低,近红外波段反射率高;在可见光波段,光谱反射率随着叶绿素含量的升高而降低;在近红外波段,光谱反射率则随着叶绿素含量的增加而升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初花期、幼果期、膨果期、壮果期、果实成熟期原始光谱的特征波段分别为729,548,707,707和712 nm,估算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18,0.85,0.54,0.85和0.82,其中初花期估算模型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余生育期均通过极显著性检验。在5个常用植被指数中,初花期与叶绿素含量相关性最高的是归一化叶绿素指数(NPCI),但是估算模型决定系数R~2只有0.1,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其他生育期与叶绿素含量相关性最高的是MERIS地面叶绿素指数(MTCI),所建立的估算模型拟合效果好,预测精度高。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随机森林回归建立的不同生育期猕猴桃叶片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的R~2在0.91~0.98,均通过极显著性检验,其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远高于单波段一元线性回归和基于植被指数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是估算猕猴桃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最优模型。【结论】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随机森林模型包含了更完整的波段信息,对不同生育期猕猴桃叶片叶绿素含量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47.
马铃薯种植中超量和长期施用化肥已造成产量、品质和耐贮性下降,为了充分利用农牧交错区产生的有机肥,提高马铃薯产量、品质和耐贮性,实现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化肥减量施用和增施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量施用和增施有机肥提高了马铃薯品质和耐贮性。处理2(50%常规施肥量+4 m3有机肥)的产量、蛋白质、淀粉、干物质、可溶性糖和VC含量最高,较对照(CK)分别提高了1.67%、15.66%、13.58%、11.63%、31.91%和21.17%,贮藏期软腐病、干腐病、环腐病和晚疫病发病率较低,较对照(CK)分别降低了44.72%、45.61%、50.14%和39.39%。建议在农牧交错区采用处理2来提高马铃薯产量、品质和耐贮性,降低化肥用量和施肥成本。  相似文献   
48.
为探讨生物菌剂在烤烟上的施用效果,研究了减氮配施生物菌剂对土壤肥力及烟叶产质量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氮并配施生物菌剂处理能明显提高烟株各生育时期土壤中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根际和非根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烟叶产量提高172~586 kg/hm~2,产值提高8927~21357元/hm~2。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分析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减氮并配施生物菌剂处理降低了中、上部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除处理T5(众邦)外,中部叶和上部叶烟碱含量均有明显下降,下部叶、中部叶和上部叶烟叶钾含量提高幅度为分别为0.12~0.53、0.03~0.41和0.14~0.65个百分点。不同生物菌剂间相比,以处理T4(人元)和处理T2(时科)在经济性状和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上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49.
外来植物土荆芥入侵的化学基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荆芥为藜科藜属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1864年首次发现于中国台湾省台北淡水,2010年1月7日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植物种名单》。目前对土荆芥的入侵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生态学、化学成分、他感作用、逆境抗性等方面,因此其入侵机制主要是化学武器假说,如次生代谢旺盛,具化感潜力,抗逆性强等。但并未从分子学角度进行相关研究,如土荆芥的遗传进化特点、土荆芥入侵的分子标记、土荆芥的代谢组学等。尤其是土荆芥入侵之后,其与本土植物的种子萌发速度或生长速度比较(优先效应),目前尚未有报道。因此,未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必须对其分子生物学开展深入研究,尤其应重点研究土荆芥入侵的优先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