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3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林业   46篇
农学   118篇
基础科学   181篇
  233篇
综合类   524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98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6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31.
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仿真分析4LL–1.5Y型联合收割机割台,得到割台机架前6阶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结果表明,割台在受振动时易产生变形的部位是割台机架的两侧壁和割台机架进口处的底板。利用三轴加速度传感和Co Co–80动态信号测试分析系统,分别测得割台机架关键部位的加速度信号,对比非田间作业试验发动机空转、整机运转(不行走)分别在怠速(700 r/min)、中速(1 200 r/min)、高速(1 800 r/min)和田间作业不同工况下各方向的加速度,各测点水平方向加速度是其他2方向的2~4倍,表明割台的振动主要以水平方向振动为主,其中倾斜输送器受振动比较严重,加速度最大值高达97.28 m/s2。对比有限元分析与振动试验结果发现,对割台振动影响较大的激励频率(20、22 Hz)几乎都出现在割台机架的模态频率(18.679 Hz)附近。  相似文献   
132.
龙婷  吴雪辉  容欧  杨柳  易志  李扬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7):1181-1186
[目的]研究油茶籽的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工艺,寻找一种干燥效率高、茶油品质好的干燥方式,为茶油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试验优化不同热风温度、转换点水含量和微波功率密度下油茶籽的热风—微波联合干燥工艺,并对比不同干燥方式(自然、热风、微波、热风—微波联合)对油茶籽干燥时间、出油率及所得茶油的理化指标、功能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热风—微波联合干燥最佳工艺条件为:热风温度40℃、转换点水含量35%、微波功率密度1.50 W/g,3个因素的影响主次顺序为:微波功率密度>转换点水含量>热风温度..热风—微波联合干燥的干燥时间仅长于微波干燥,为293 min,其出油率最高,为42.09%;4种干燥方式制得茶油的理化指标和功能营养成分的综合评分为:热风—微波联合干燥>热风干燥>微波干燥>自然干燥;4种干燥方式对茶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较小,棕榈酸含量均在11.0%左右,油酸含量在80.1%~81.1%.[结论]采用热风—微波联合干燥油茶籽,既能缩短干燥时间、提高出油率,又能保证茶油品质,是一种适合产业化利用的油茶籽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133.
目的 探索壳聚糖絮凝澄清工艺与醇沉工艺对大黄水提液中蒽醌类成分的影响规律。方法 以大黄中5种蒽醌类成分的保留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两种纯化工艺在不同条件下对大黄水提液中蒽醌类成分的影响。结果 两种纯化工艺在不同的条件下,大黄水提液中5种蒽醌类成分的保留率大小几乎具有一致的规律,即大黄酸 >芦荟大黄素 >大黄素 >大黄酚 >大黄素甲醚,醇沉工艺对于大黄蒽醌类成分的保留率优于壳聚糖絮凝澄清工艺。结论 醇沉工艺对极性小的成分的保留优于壳聚糖絮凝澄清工艺,而对极性高的成分的保留则相反。  相似文献   
134.
中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施硅、锌、硼肥或锌硼硅肥配合施用,均可促进水稻生长,改善经济性状,其中锌肥对总苗数、株高和有效穗数的增加作用明显,硼肥则对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有较好的增加作用,硅肥对穗总粒数(穗长和大小)有较为明显的增加作用;硅、锌、硼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对水稻生长过程中发生的稻瘟病(苗稻瘟、叶稻瘟、穗颈瘟)、稻曲病有较好的抗性,对纹枯病有减轻作用,硅肥对水稻的抗倒作用则更为明显;4个县市的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结果表明,单施硅、锌、硼肥或配合施用,均能显著增产,小区试验的增产幅度为7.0%~13.7%,大田示范增产幅度为12.8%~14.7%,锌硼硅肥配合施用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35.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丙硫唑、噻呋酰胺、氟环唑及苯醚甲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的毒力。结果表明,丙硫唑和氟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的活性较高,EC50分别为0.228 1、0.290 4 mg/L;其次是噻呋酰胺,EC50为0.624 6 mg/L;苯醚甲环唑活性最差,EC50为4.404 6 mg/L。选择丙硫唑和噻呋酰胺6种配比(5∶1、3∶1、1∶1、1∶3、1∶5、1∶7)测定其对水稻纹枯病菌的联合毒力,其共毒系数分别为124.96、164.91、193.19、224.93、226.61、274.09,表明两种药剂间的联合毒力具有增效作用,其中以有效成分质量比为1∶7时,增效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6.
联合整地作业机具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联合整地作业机具有保护土壤、效率高、成本低、空气污染少等优点,对于促进保护性耕作及发展可持续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总结了国内外典型的联合整地作业机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旋耕联合整地作业机与圆盘耙联合整地机的主要结构特点,并对同类机器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现有的联合整地作业机存在的缺陷和研究不足等问题,为联合整地作业机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7.
微型联合收割机气流式清选装置作业过程中,由于其转速较高,容易产生籽粒损失问题,当风力不足时,还容易出现堵塞问题,影响了机器的正常收割作业。为此,提出了一种新型气流式清选装置。该装置利用嵌入式单片机和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增加了反馈监测设备,借助高速摄像拍摄不同籽粒和茎秆杂质在清选装置中的运动情况,对电机的最佳转速进行调节。为了实现装置的实时监控和反馈调节,将μC/OS-II实时系统在MC9S12XS128单片机上进行了移植,取得了良好效果。对清选装置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清选装置可在较低转速下完成对谷物籽粒和杂物的分离,损失率低,分离效率较高,符合高精度微型联合收割机的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138.
设计了STZZ1-230型整地筑埂联合作业机。该机采用拖拉机为动力,一次进地,能够同时完成整地和筑埂作业。该机主要由牵引架、机架、传动系统、旋耕部件、集土机构、筑埂压实部件及液压油缸等部分组成。田间试验表明:该机结构设计合理,为水稻生产过程中整地筑埂联合作业机械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9.
基于地下水均衡模型,分析了陕西泾惠渠灌区不同频率典型年的地下水均衡状况,结果表明降水入渗补给、渠系渗漏及田间灌溉入渗补给、井灌回归补给是灌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占总补给量的85.99%~82.89%;而人工开采是灌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农灌地下水开采量、人畜和工业用水开采量占总排泄量的69.7%~72.86%.以2010年为现状基准年,2020年为规划水平年,结合灌区发展规划,设置了4种不同的灌区发展情景模式,运用所建立的地下水均衡模型计算了不同情景模式下的地下水位埋深,其变化范围为0~0.07 m;以地下水位变幅最小为准则,得出了不同频率典型年合理的渠井用水比例范围为1.49~1.53,从而为灌区地下水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0.
春夏干旱是榆中县旱作区胡麻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进一步减少旱地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为胡麻前期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是实现该区胡麻高产稳产的必须步骤。2011—2012年连续两年在地处甘肃省中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的榆中县石头沟旱作农业示范点进行了组合型微垄全膜覆盖不同覆膜时期对旱地胡麻生长影响的试验。本试验设组合型微垄全膜秋覆盖垄侧栽培、组合型微垄全膜播种前覆盖垄侧栽培和露地穴播三个处理,分别对其土壤水分、经济性状、生育期、产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旱地胡麻组合型微垄全膜秋覆盖垄侧栽培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0~60 cm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比旱地胡麻微垄全膜播种前覆盖垄侧栽培和旱地胡麻露地穴播栽培高31.9 g·kg-1和45.3 g·kg-1;胡麻的经济性状明显改善,株高分别比旱地胡麻微垄全膜播种前覆盖垄侧栽培和旱地胡麻露地穴播栽培高3.8 cm和14.7 cm、单株蒴果数分别增加8.5个和11.5个、蒴果粒数分别增加0.6个和1.65个、千粒重分别提高0.05 g和0.31g。旱地胡麻组合型微垄全膜秋季覆盖垄侧栽培比胡麻露地栽培增产1 471.2 kg·hm-2,增幅129.54%,比旱地胡麻微垄全膜播种前覆盖垄侧栽培增产378.22 kg·hm-2,增幅17.41%,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