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6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323篇
农学   49篇
基础科学   16篇
  399篇
综合类   231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48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易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存发展空间造成严重破坏的自然现象,其发生、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但其中地形地貌条件是影响泥石流发生发育的主要因素。随着计算机技术和3S技术的发展,在GIS平台上,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建立数字地形模型(DTM),模拟地面形状,提取地形信息,对泥石流现象进行研究,将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MAPGIS地理信息系统为工具,以地形图为数据源,建立DTM,结合土地利用相关资料,分析了山东省下港乡泥石流发生发育原因及特征,为这一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2.
通过对甘肃农业大学树木病害实验室所藏甘肃木本植物上白粉菌标本的研究,鉴定出甘肃白粉菌新记录4种,它们是猪毛菜内丝白粉菌(Leveillula saxaouli(Sorok.) Golov)、胡桃球针壳(Phyllactinia juglandis Tao & Qin)、隐蔽又丝单囊壳(Podosphaera clandestina (Wallr.) Lev.)、萨蒙球针壳(Phyllactinia salmonii Blum.);记录了锦鸡儿柬丝壳(Trichocladia sp.)和刺槐白粉菌(Erysip比sp.)2个未知种;国内寄主新记录1个,为小叶柳(Salix hypoleuca Seem)。描述了病害的症状、病原形态、寄主植物、采集日期和采集地点。  相似文献   
73.
南京市主要广场的木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调查了江苏省南京市主城区具有代表性的24个星级广场乔、灌木的物种组成,观赏习性(观花、观果、观叶、观形),应用频率及重要值等。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广场木本植物种类较丰富,共有53科91属124种(包括种以下单位),其中:乔木类62种,灌木类52种,藤本类6种,竹类4种,但乡土树种应用偏少,骨干树种较单调,观赏植物配植不尽如人意。建议增加观花观果植物、芳香植物及南京市市树市花在南京城市广场的应用。表4参11  相似文献   
74.
7种不同林农土地利用类型残体的有机碳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12月初,对浙江省富阳市7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残体现存有机碳的储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①地上部分细残体有机碳储量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最多,其次是粗放经营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次生林、灌木林和毛竹集约经营林,农耕地最小;并且以叶片的有机碳储量为主,其次是枝条和腐解物,草本植物茎叶和花果树皮等储量均不超过10%;几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地上部分粗残体的有机碳储量均比较小。②7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地下部分细残体有机碳的储量均很接近,且小于2 mm的细残体有机碳储量均在50%以上;毛竹林地下粗残体的有机碳储量要比其他几种类型的要高,次生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和灌木林地下部分粗残体有机碳储量非常接近。③7种土地利用类型下,以毛竹粗放经营竹林和杉木林的残体有机碳储量为最大,分别达到了3.20和3.19 t.hm-2,是农耕地残体有机碳储量的3.4倍;次生林、马尾松林和集约经营的竹林残体有机碳储量为2.7~1.6 t.hm-2,也分别比农耕地残体有机碳储量高;农耕地的残体有机碳储量最低,只有0.94 t.h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残体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粗放经营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次生林>集约经营毛竹林>灌木林和农耕地。表6参19  相似文献   
75.
安徽省木本攀援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对安徽省城市、风景区垂直绿化植物的配置应用提供依据,本文对安徽省木本攀援植物区系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安徽省木本攀援植物区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区系成份丰富;2.区系成份自北向南递增;3.观赏价值高的木本攀援植物较丰富;4.各类性状和攀援习性的类群较完备;5.区系的过渡性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6.
以甘肃省武都地区清水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推求出清水沟流域产流和汇水特征值,并求得其设计洪水过程线,同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实地勘测成果,为提出和计算流域水力类泥石流体的起动安全洪水过程线服务。  相似文献   
77.
浙南木本植物引种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引种驯化的成功取决于引种植物与引种地环境之间的协调状况。作者在引种驯化400多种木本植物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努力创造环境使引种植物适应,一方面设法改造引种植物的本性使之适应于新的栽培环境,并由此总结出了5条行之有效的南种北移技术和原则。目前浙南地区能露地栽培、自然越冬的引种木本植物达256种。  相似文献   
78.
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森林大样地的基础上,研究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组成,同时应用徐振邦等关于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干、枝、叶生物量与其胸径的相关关系公式以及地上地下的生物量关系,直接推算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紫椴、蒙古栎、水曲柳、色木槭的生物量,进而得到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 hm2样地内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共51个种,59 158个活的个体.5种主要树种的生物量以紫椴最高,为101 039.489kg/hm2;红松次之,为81 012.335 kg/hm2.水曲柳为54 767.362 kg/hm2,蒙古栎为35 035.157 kg/hm2,色木槭最低,为22 921.594 kg/hm2.对比分析以往的生物量测定结果,除了水曲柳的生物量外,笔者的测定结果都远高于徐振邦等的测定结果,紫椴的生物量高了近2倍,红松和蒙古栎的生物量都高了1倍.测定结果的不同可能源于大的取样面积及精准的仪器应用提高了对单位面积植物组成及其数量测定的精度,加之20年的植物生长以及全球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9.
The contribution of wheat debris to the early stages of septoria leaf blotch epidemics was assessed in a 3‐year field experiment. First lesions were detected very early (December) in the case of an early sowing (mid‐October), showing that the first contamination could occur as soon as the seedlings emerge. The tested debris management options (chopped debris, removal of debris followed by tillage, or tillage in absence of debris) had a strong effect, although transient, on the epidemic dynamic: the more debris present on the soil surface, the more severe initial disease was. The magnitud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differed substantially between years. The relative production of pycnidiospores and ascospores was measured on the chopped debris. Peaks in pycnidiospore and ascospore production coincided in October–November. Both types of spores can be involved as primary inoculum in north‐west European conditions. The local amount of pycnidiospores available on debris in the field, estimated per square metre, was 1000‐fold the local ascospore production. Moreover, inoculum production was quantified on debris exposed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utumnal conditions, characterized by moderate temperature with alternating wet and dry periods, were favoura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both pycnidiospores and ascospores, as shown by the high inoculum production on debris exposed to field or outdoor conditions. By late autumn, the canopy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pycnidiospores, and this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the decreasing role of debris as a local source of inoculum compared to distant potential sources,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end of the early epidemic stages.  相似文献   
80.
泥石流入汇主河淤积规律的水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试验为基础,研究了泥石流入汇主河后淤积规律,主要探讨了淤积量及淤积分布问题。通过试验分析认为,泥石流入汇主河后的淤积量基本随流量比的增大而增大,就其淤积速率而言,有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淤积量在流量比大约为0.5时出现峰值,在流量比为0.65时出现谷值,淤积量与流量比关系变化曲线以倾斜向上的直线为对称轴,呈倾斜向上的正弦波形。各工况下淤积范围基本不变,但试验中反映出,淤积范围有随交汇角增大而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