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3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14篇
农学   104篇
基础科学   38篇
  55篇
综合类   300篇
农作物   176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3 毫秒
761.
木薯茎叶具有重要的青贮饲料价值,为了解决目前木薯茎叶青贮饲料机械化收获水平低问题,针对4JMG-190型自走式木薯茎叶青贮饲料收获机的田间作业性能进行研究。采用二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圆盘割刀转速和前进速度与损失率和破头率的回归方程,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圆盘割刀转速和前进速度对损失率和破头率具有极显著影响,确定了最低损失率参数组合条件为圆盘割刀转速为500 r·min-1,前进速度为2.6 km·h-1,在此条件下,理论损失率为10.04%,理论破头率为6.19%。通过验证试验对最低损失率参数组合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损失率和破头率实际值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都在5%以内,优化结果可靠。该收获机满足木薯茎叶青贮饲料机械化收获作业要求,最低损失率参数组合可为其田间作业参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2.
生物防治是防控木薯病害的有效手段之一。生防菌株的筛选、定殖能力直接关系到菌株抗性的稳定性及防治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的效果。本研究在前期大田初步筛选菌株及大棚盆栽防效测定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综合赋值结果优选5株生防菌株,对其大田防效潜力进行测定;分析生防菌株对木薯各项生长指标的影响;筛选出防效和促生效果均表现较好的菌株,研究其在木薯不同部位的定殖能力及消长动态变化,旨在为筛选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生防菌株提供数据参考,为后期生防菌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5株生防菌株中HWY-3-1防效最好,平均防效为61.35%,DBS-5最低,为5.02%,其余3株菌株HWS-4-3、HS-4-7、HNR-3-7的防效分别为45.02%、19.09%和24.08%;与对照相比,5株生防菌株对木薯均有不同程度的促生效果,其中HWY-3-1菌株处理的木薯在株高、最大薯块直径和单株薯块重等生理特性上显著高于其他生防菌处理,HWY-3-1和HWS-4-3菌株处理后木薯的基部茎粗和薯块数显著高于其他菌株处理;综合比较,生防菌株HWY-3-1、HWS-4-3和DBS-5的防效和促生效果较好。3株生防菌株接种在木薯3个部位后均能稳定定殖,HWY-3-1的定殖能力最强;在根表土的定殖量显著高于叶片,嫩茎中的定殖量最少;3株菌株定殖后活菌数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63.
为优化木薯‖玉米间作的栽培行距,设置木薯的等行距单作(MS1)、宽窄行单作(MS2)以及等行距间作1行玉米(MI1)、宽窄行间作1行玉米(MI2)、宽窄行间作2行玉米(MI3)共5个模式处理,测定木薯和玉米的地上部农艺性状、产量,并测定木薯的薯构型、薯肉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结果表明,MI3比MI1、MI2玉米株高增加9.5%~11.5%、茎粗增加14.4%~18.1%、总穗数增加45.1%~59.7%和鲜穗产量增加70.9%~76.4%。与单作相比,间作的木薯茎粗存在“竞争-恢复-反超”现象,间作可使鲜薯产量增加31.4%~56.2%、薯干产量增加34.7%~58.4%、淀粉产量增加37.5%~60.1%,收获指数提高35.1%~40.5%;其中,MI3处理的增加幅度均为最大。各模式处理的薯构型为垄向半幅宽30.2~36.2 cm、垂直垄向半幅宽20.6~26.4 cm、薯深22.5~24.7 cm;垄向0~40 cm分布着95.1%~98.5%薯数和98.1%~99.8%薯重;垂直垄向0~30 cm分布着≥86.9%薯数、≥97.2%薯重;0~25 cm土层分布着93.7%~99.2%薯数、97.6%~99.9%薯重,以MI3分布最广且最深。各模式的薯肉养分含量和食味差异不显著。收获木薯后的土壤理化性质表现间作优于单作、宽窄行优于等行距,以MI3最优。综上,宽窄行木薯间作2行玉米模式在木薯地上部长势、薯构型、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优势最大,建议在海南省木薯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64.
本研究通过对木薯根系分泌物进行提取、分离与鉴定,探究不同木薯品种根系分泌物的差异,为筛选抗化感耐连作木薯新种质提供参考。以木薯组培苗琼脂培养基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结合GC-MS技术考察不同萃取材料和洗脱剂对木薯根系分泌物的提取和分离效果,选择最优方案测定‘新选048’‘南植199’和‘华南205’的根系分泌物。结果表明:(1)木薯根系分泌物水溶性物质提取的最优方案为:用去离子水超声提取捣碎的琼脂培养基30 min,固液分离后用XAD-2萃取、无水乙醇洗脱,浓缩后用GC-MS检测,成功鉴定出包括有机酸类、醇类、酯类、酮类、醛类等26种有机化合物。(2)醇溶性物质提取的最优方案为:用50%乙醇超声提取捣碎的琼脂培养基30 min,固液分离后用XAD-4萃取、无水乙醇洗脱,浓缩后用GC-MS检测,鉴定出包括有机酸类、醚类、酯类、酮类、醛类等15种有机化合物。(3)不同品种根系分泌物的水溶性和醇溶性成分均有差异。‘南植199’根系分泌物的主要水溶性物质有羟乙酸甲酯(相对含量为3.72%)、羟基丙酮(2.40%)、甲肼(1.79%)等,主要醇溶性物质有乙醇醛(18.89%)、羟基丙酮(2.47%)、甲酸(2.25%)等;‘新选048’的主要水溶性物质有甲酸(2.68%)、1,5-戊二醇(2.39%)、丙烯酸羟乙酯(2.01%)等,主要醇溶性物质有乙醇醛(17.00%)、甲酸(2.62%)、羟基丙酮(2.46%)等;‘华南205’的主要水溶性物质有甲酸(2.23%)、羟基丙酮(1.80%)、羟乙酸甲酯(1.43%)等,主要醇溶性物质有乙醇醛(16.58%)、甲酸(3.06%)、八氟戊醇(2.98%)等。不同木薯品种的根系分泌物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从而导致其抗化感耐连作能力的差异,为筛选耐连作品种缓解木薯连作障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65.
为研究木薯和花生间作模式下2种作物光合与干物质积累特性,以木薯和花生间作行数比为2∶4模式为对象,木薯单作(SC)、花生单作(SP)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测定了该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木薯用IC表示,花生用IP表示)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特点和光合特性。结果表明:(1)花生实际产量和预期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在定植后92 d之前的实际产量大于预期产量,之后的实际产量和预期产量均开始下降;木薯实际产量从定植后75 d到收获均大于预期产量,且实际产量的增加速度大于预期产量的增加速度。(2)块根形成期和块根膨大期,IC植株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度(Pnmax)和光饱和点(LSP)均显著高于SC;苗期和块根膨大期,IC植株叶片的暗呼吸速度(Rd)小于SC。荚果膨大期,IP植株叶片的光补偿点(LCP)、LSPRd均显著低于SP,表观量子效率(α)显著高于SP。(3)IC通过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延长快增期持续天数和提高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来达到增加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IP通过提早快增期开始时间和快增期结束时间来缩短快增期持续天数,并使其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最终使IP的干物质理论最大积累量下降。综上表明,木薯通过提高光能截获和利用效率,同时降低自身消耗来增加干物质积累量,花生后期由于高位作物的遮荫影响其生长发育,但在荚果膨大期IP通过降低LCPLSP来提高对弱光的利用效率,降低Rd来增加花生体内营养物质的有效积累。  相似文献   
766.
767.
针对目前预切种式木薯精密播种器存在充种困难以及播种合格指数低等问题,在播种器中进一步设计勺链排种机构。阐述播种器工作原理以及设计勺链排种机构相关参数,基于最速降线理论对排种机构的捞种勺进行参数设计,并对机构作业的充种与投种过程中木薯种茎受力和运动状态进行理论分析,确定影响充种性能因素显著性主次顺序为捞种勺型式、捞种勺数量、输送链运动速度以及充种倾角。利用EDEM软件进行单因素仿真,得出不同试验因素对充种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响应面BBD仿真试验,确定最优因素参数组合。研制播种器样机进行台架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充种倾角为37°、捞种勺数量为12个、输送链运动速度为0.63 m/s时,充种合格指数为93.8%,漏充指数为1.9%。田间试验表明预切种振动供种式木薯播种器勺链排种机构作业性能较优,满足木薯精密播种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768.
以‘华南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含钙药剂浸泡种茎24 h对木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共设1.0%石灰水(A1)、2.0%石灰水(A2)、1.0%氯化钙(A3)、2.0%氯化钙(A4)、云大–120稀释3 000倍液(CK1)和清水(CK2)共6个浸种处理,将不浸种处理对照记为CK3。结果表明:1A1~A3木薯的成活率较其他处理的高,其成活率均约为94.4%。2A1~A4处理可加快木薯地上部分生长,但各处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K1木薯的生长最快,地上部分长势最好。3A1~A3处理可显著增加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A4、CK2和CK1处理的增产效果不明显。4鲜薯产量与种茎成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产量和薯干产量与单株鲜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69.
为了探讨氮钾钙铁锌5种营养元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木薯产量、养分含量及5种营养元素吸收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以氢氰酸含量较低的食用型木薯品种SC9为试验材料,在盆栽与田间2种栽培条件下,设计N、K、Ca、Fe、Zn五因素两水平施肥配比的正交试验。通过比较各处理间木薯产量、叶绿素含量、大中微量元素累积量的差异及5种元素吸收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筛选出木薯N、K、Ca、Fe、Zn的最佳配施范围。结果显示:综合盆栽与大田下T5(N1K1Ca2Zn1Fe2)处理均能获得较高木薯产量。其中在盆栽条件下高氮能够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但施用高水平的大量元素会显著降低木薯产量,施用高水平的中微量元素则能提升木薯产量。在田间条件下高水平氮素既利于叶绿素的合成又能提高产量。块根养分累积量方面,盆栽下低氮、低钾处理的块根6种元素(N、P、K、Ca、Fe、Mg)平均累积量显著高于高氮、高钾处理;高钙处理的块根3种元素(P、K、Zn)平均累积量显著高于低钙处理;高锌处理的块根4种元素(N、K、Ca、Z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