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59篇
  免费   680篇
  国内免费   520篇
林业   936篇
农学   512篇
基础科学   125篇
  966篇
综合类   3300篇
农作物   446篇
水产渔业   502篇
畜牧兽医   1108篇
园艺   233篇
植物保护   1731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99篇
  2022年   320篇
  2021年   334篇
  2020年   345篇
  2019年   369篇
  2018年   261篇
  2017年   353篇
  2016年   379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511篇
  2013年   453篇
  2012年   653篇
  2011年   614篇
  2010年   503篇
  2009年   517篇
  2008年   458篇
  2007年   488篇
  2006年   456篇
  2005年   347篇
  2004年   325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179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05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肥料中氮源类型对结球甘蓝产量及生物学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肥料中氮源类型即有机和化学氮的配比试验,研究了6种肥料处理对结球甘蓝生物学产量和商品产量的影响,比较了不同肥料处理下干物质积累规律,并开展了结球甘蓝的储存试验。结果表明:当氮源同时来源于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时,结球甘蓝的商品产量、生物学产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经济系数及耐储性能也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92.
禾康生物液防治黄瓜真菌病害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保护地黄瓜栽培中应用禾康生物液,对真菌性病害进行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禾康生物液稀释50倍,采用浸种方法处理,防治立枯病效果达到9477%;稀释100倍用其灌根,防治枯萎病效果达到9179%;当霜霉病发生时,用其稀释80倍生物液,对黄瓜叶片进行喷雾处理,也有防治效果;经累计实收,应用禾康生物液比敌克松药剂处理的可使黄瓜平均增产437%,较未用药对照处理增产3071%。  相似文献   
993.
对柱花草炭疽病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柱花草炭疽病菌为盘长孢状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Sacc].病菌生长温度15~36℃;适宜生长温度25~30℃;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6~40℃,最适萌发温度为28℃;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下萌发率为83.1%,在饱和湿度加水滴中达87.9%;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9℃10min;病菌生长的pH值是2.5~14.0,最适pH值为6.4~7.2;病菌对碳源的利用较氮源好。  相似文献   
994.
落叶松红瘿球蚜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落叶松红瘿球蚜是危害云杉、青海云杉枝梢嫩芽的一种重要害虫。在甘肃甘南林区1年发生2代,未发现有性世代和第2寄主,为不完全生活史型。该越冬蚜虫从翌年5月上旬开始活动,中、下旬产卵。6月上旬越冬成蚜和第1代若蚜取食刺激形成虫瘿,瘿蚜在瘿室内3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虫瘿开裂羽化为具翅瘿蚜活动产卵,8月上、中旬卵孵化,1龄若蚜(越冬蚜)于9月中旬至10月初在枝梢顶端叶基或芽基越冬。在第1代1龄若蚜越冬前,春季越冬蚜产卵前和瘿蚜羽化产卵前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防治,防治效果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95.
油梨开花物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油梨嫁接苗在定植后第三、四年可在海南正常生长并开花,开花期一般在2月上中旬至4月上中旬;油梨小花开放两开两合,第1次开放雌蕊成熟,第2次开放雄蕊成熟,整个过程历时约24 ̄36h;油梨异常花比例高,在20%以上;有限花序仅在部分油梨品种中出现,比例很低,一般在3%以下。根据部分油梨品种的开花物候特点,确定了部分油梨授粉品种的搭配。  相似文献   
996.
研究结果表明:①氯霉素废水COD浓度达29858~49613mgL-1,BOD5/CODCr比值为0.42,属可生物降解废水.因为其中的氯霉素和氯化物对生物处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宜作适当的稀释处理.②用好氧生物法处理时,平均进水COD浓度为886mgL-1,平均COD去除率64.5%;用厌氧生物法处理时,平均进水COD浓度为4539.5mgL-1,平均COD去除率78%.③从BOD5/CODCr比值来看,经过生物处理,废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成分基本去除,生物抑制作用也随之消失,出水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997.
生物占位因子防治仔猪黄白痢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占位因子是一种生物高科技产品,该产品对由毒素源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白痢病具有良好的预防兼治疗作用。本试验研究应用该产品通过初生仔猪口服进行预防,并应用本品对未预防和预防后发病的病猪进行治疗,配合有效的饲养环境消毒,使猪群预防后发病保护率达到93%以上,病猪治愈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998.
不同驯食方式对鳜鱼胃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族箱中,对用建立摄食条件反射过渡法驯化和饥饿后直接驯化法驯化的鳜鱼胃肠道中消化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比较测定.结果表明: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的活性随投饲和摄食活动而变化.投饲后,鳜鱼体内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性缓慢上升;而摄食后,食物进入消化道,胃蛋白酶和类胰蛋白酶活性则迅速升高.在摄食条件下,消化道类胰蛋白酶的活性高于胃蛋白酶.条件反射组的类胰蛋白酶活性、驯化率和生长比速均显著高于直接驯化组,从而说明采用条件反射法驯化比较符合鳜鱼的生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99.
通过不同生物降解农膜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研究,其结果表明:降解膜Ⅰ型比聚乙烯膜(CK)的增温保湿性能好;降解膜Ⅰ型的烟株株高、节间距、茎叶干重、单株干物重的值最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的相关性以降解膜Ⅰ型、Ⅱ型达极显著、聚乙烯膜(CK)达显著;单叶重、烟叶产量均以降解膜Ⅰ型的值最高,比聚乙烯膜增产率达6.9%;降解膜Ⅰ型的降解历程达109d,与烟叶生长发育是同步的,有利于烟叶的成熟;降解膜的迅速降解减轻了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污染,并达到优质适产的目的,为生产上广泛推广应用降解膜Ⅰ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Four Pseudomonas strain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intrinsic properties conferring their ability to protect long English cucumber against Pythium aphanidermatum in hydroponic culture. Two of the strains, BTP1 and its siderophore-negative mutant M3, increased plant yield as compared with the non-inoculated control plants. Strain BTP7 was intermediate in its biocontrol activity while strain ATCC 17400 failed to reduce disease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pyoverdines could not be confirmed since treatment with either BTP1 or its siderophore-negative mutant M3 provided similar suppression of Pythium disease. In addition, no siderophores were detected in the nutrient solution. BTP1 did not inhibit pathogen growth in vitro on several media, suggesting that antibiosis was not a mechanism of suppression. Quantification of root bacterial populations did not indicate differences among the strains. On the other hand, roots treated with either BTP1 or its sid mutant M3 contained more antifungal phenolics than roots from any other treatments including control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antifungal compounds induced by inoculation of cucumber roots with the fluorescent Pseudomonas strains BTP1 and M3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the protection of cucumber plants against P. aphanidermat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