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50篇
  1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用3个多胚苗材料作母本与早籼“金早4号”(单胚)杂交,获得了一部分杂种多胚苗。测定了母本多胚苗和杂种多胚苗的过氧化物酶、酯酶和多酚氧化酶的同工酶。结果表明,来自同一份材料的母本多胚苗的酶带是一致的,其酶量和活性却有差异。同一杂交组合的杂种多胚苗,其酶带有偏母的(极少)和中间的2种类型。前者可能是来自珠心胚的,后者是合子胚或其他的有性胚。结合胚胎学观察初步认为,可以通过同工酶分析区分珠心胚和有性胚。  相似文献   
82.
通过根尖染色法并结合流式细胞仪技术对丹东蒲公英(Taraxacum antungense)和斑叶蒲公英(Taraxacum variegatum)根尖和茎尖染色体进行观察,以确定丹东蒲公英和斑叶蒲公蒲染色体变异程度。结果发现,丹东蒲公英和斑叶蒲公英根和叶幼嫩组织中普遍存在多倍性、非整倍性以及混倍性现象,表明具有无融无生殖的蒲公英基因组存在不稳定特性,并且在分生组织中有不同表达。据此推测多倍体蒲公英是由杂交以及多倍化造成,基因组不稳定,表明这一过程新近发生,各种基因组处于进一步选择、融合的过程中。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细胞类型可能具有不同表达,以提高植物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83.
我国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无融合生殖的基本概念及其固定杂种优势的原理,对我国已获得的、具有某些无融合生殖特征的水稻材料,进行了分析,并对进一步开展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84.
以甘肃安定、清水、陇西、西和、秦州5个地区收集的野生草地早熟禾种质材料和商用品种巴润为试材,比较发芽率及多胚苗的发生率,分析了多胚苗的出苗类型,多胚的形成,多胚苗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和来源的草地早熟禾多胚苗发生频率差异很大,其中,双胚苗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巴润,14.2%;清水,12.9%;陇西,9.6%;定西,8.9%;陇南,7.2%。三胚苗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陇西,0.98%;秦州,0.34%;清水,0.28%;定西,0.20%;巴润,0.10%;陇南野生草地早熟禾中未发现三胚苗。通过种子萌发的苗数可将草地早熟禾多胚苗分为3种类型:正常单苗,双苗和三苗;双苗种子又包括簇生双苗、对生双苗、间生双苗3种情况,簇生双苗在双苗中发生频率高;三苗种子又包括对生三苗、簇生三苗,三苗发生频率极低,还不到百分之一。多胚苗的发生涉及多胚的形成和多胚苗的表现两大阶段,多胚的形成不仅受到遗传背景的影响,还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5.
 苹果无融合生殖砧木‘青砧1 号’是1999 年通过杂交育种获得,母本为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父本为柱型苹果株系CO(Malus × domestica Borkh.)。该砧木树体柱形,无融合生殖坐果率97.0% ~ 98.1%,种子繁殖,实生苗整齐,可以直接作为基砧嫁接‘嘎拉’、‘乔纳金’、‘烟富3’ 和‘烟富6’等主栽品种,表现亲和性好,成苗率高;嫁接树抗重茬病能力强,并且成花早,产量高,果实品质优,适于在环渤海湾、黄土高原等中国苹果主产区应用。  相似文献   
86.
任健  毛凯  吴彦奇 《草业科学》2001,18(3):17-20
通过对3个草地早熟禾品种莫诺波利、瓦巴斯、恩托佩和变种扁秆早熟禾及其人工杂种染色体的观察计数,指出每种早熟禾染色体数没有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变化范围,有1-2个众数,基本上是以7为基数变化的,同时对这种变化的遗传基础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7.
萌发条件对水稻双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志军  黄逸强 《杂交水稻》1990,(6):42-44,47
通过对双-3、双-13、陆52和阿里希斯尼4个多胚水稻品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多胚水稻的双苗(多苗)性状表达受萌发条件的影响:1.种子去壳后浸种催芽较未去壳浸种催芽的双苗率平均提高2.7%,最高为3.8%。在组织培养条件下萌发,其双苗率的提高更明显,平均为4.4%,最高为7.4%(双苗率由41%提高到48.4%);2.在接种前对种子不同温度的预处理研究表明,温度对双苗率也有较大的影响:二个粳稻品种和籼稻品种双-13的最适温度为50℃;籼稻品种双-3的最适温度为30℃,在此温度预处理后,最高双苗率由41.0%提高到75.0%。  相似文献   
88.
锌对多胚水稻双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逸强  潭志军 《种子》1990,(5):17-19
多胚水稻是进行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重要材料,通过对3个多胚水稻品系的去颖壳种子进行萌发试验,发现用适宜浓度的Zn~(2+)浸种催芽使3个品系的双苗率普遍提高,其中以1×10~(-5)M浓度最为明显,使双-3的双苗率由30.9%提高到41.8%,其他2个品系也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9.
利用EMS化学诱变高粱无融合生殖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使用浓度为0.3%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高粱无融合生殖系1094和2083的种子。4叶期将其幼苗移栽至大田试验地。目的是为了研究EMS对2个高粱无融合生殖系的影响,并选择变异株创新种质。结果表明,经过EMS化学诱变处理后,2个高粱无融合生殖系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M0代田间鉴定得到了株高、穗长、育性及结实率等突变体。两年平均株高、穗长、育性的变异率分别是0.66%、1.03%和1.93%,结实率以30%~40%分布的突变株为最多。因此,该技术在育种实践和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Hybridization of Thinopyrum distichum and Secale cereal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attempt was made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salt tolerance genes of Thinopyrum distichum would be expressed in the presence of the rye genomes and if it would be possible to improve and utilize its hybrid with rye as a salt-tolerant fodder crop. Th. distichum florets were pollinated with diploid and tetraploid rye but hybrids were obtained only with tetraploid rye. The F1 had 28 chromosomes and expressed high levels of salt tolerance. Fertility could not be induced through colchicines treatment but the plants produced some apomictic seeds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The F2 had 20-22 chromosomes and retained two complete or near-complete rye genomes. The F2 plants responded better to colchicine treatment, however, the doubled hybrids remained male sterile. In summer, one F2 plant produced many apomictic seeds with chromosome numbers ranging from 14 to 16 (primarily rye chromosomes). The mechanism that caused the preferential loss of Thinopyrum chromosomes in each apomictic cycle remains unknown. The F3 phenotypically resembled rye, had primarily reductional male meioses and produced seemingly functional pollen, but were self-steri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