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16篇
  免费   155篇
  国内免费   262篇
林业   271篇
农学   320篇
基础科学   227篇
  444篇
综合类   1524篇
农作物   119篇
水产渔业   92篇
畜牧兽医   278篇
园艺   72篇
植物保护   18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250篇
  2011年   247篇
  2010年   195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91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陈婕 《贵州农业科学》2007,35(5):98-101
采用非介入性研究方法,检索、查阅了2000年至2006年《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农村小额信贷的文章,对其在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归纳、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2.
探讨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由传统的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的必要性,提出了开展主动服务的策略。  相似文献   
63.
土壤活性有机碳能够准确反映土壤有效性,表征土壤质量变化,是探索可持续草地管理措施的关键指标之一。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围封、放牧和刈割野外控制试验,探讨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发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SOC含量表现为围封>刈割>放牧,其中围封区和刈割区土壤SOC含量显著大于放牧区,围封区与刈割区土壤SOC含量差异不显著,在土壤活性有机碳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表现为放牧>围封>刈割。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均表现为围封>刈割>放牧,围封区与刈割区土壤MBC和土壤ROC平均含量差异不显著,且均显著大于放牧区。土壤MBC、ROC和SOC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土壤ROC和土壤MBC与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围封与刈割有利于土壤SOC、MBC、ROC的提升,放牧对土壤DOC有一定累积作用。围封和刈割增强了土壤SOC的稳定性,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有机碳的变化。  相似文献   
64.
探究间作带幅设计对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光环境特征、产量及光能利用效率(LUE)的影响,提出黄土高原旱作条件下玉米/苜蓿间作群体最佳带幅比例。研究设置了玉米单作(SM)、紫花苜蓿单作(SA)以及玉米/紫花苜蓿1∶2(I_(12))、2∶2(I_(22))和2∶4(I_(24))间作5种种植模式,并采用田间试验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定了玉米和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及作物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等指标;建立了考虑光线入射角度和群体冠层结构几何关系的玉米/苜蓿间作群体辐射传输模型,并用实测值对其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2018年,单作处理的苜蓿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间作处理(P<0.05),而在2019年各间作处理苜蓿的干物质分别比单作高197.8、180.3和197.0 g·m^(-2);处理I_(12)、I_(22)和I_(24)两年总的玉米生物量比SM处理高12.1%、0.9%和23.9%。所有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在2019年均大于1.0,表现出间作优势。辐射传输模型可准确模拟玉米/苜蓿间作群体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间作群体光合有效辐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59.0和66.6μmol·m^(-2)·s^(-1)。除玉米和苜蓿生育前期及玉米收获后,不同间作处理苜蓿群体冠层上方的PAR均低于单作苜蓿。2018和2019年I_(12)、I_(22)和I_(24)间作处理玉米的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处理高52.5%、9.3%、51.7%和28.5%、9.6%、21.0%,而间作苜蓿的LUE仅在2019年显著高于单作19.2%、32.4%和20.9%(P<0.05)。因此,合理的玉米/苜蓿间作带幅搭配可改善苜蓿的光照环境,提高其光能利用效率,尤其是玉米/紫花苜蓿2∶4间作群体光能利用效率和产量优势显著,建议在具有类似气候的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调控仔猪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从TCMSP数据库搜集黄芪中药化合物成分,并获取其潜在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搜集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flora imbalance diarrhea)的作用靶点,将两者预测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映射,获得共同作用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靶点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关系,用Cytoscape_3.8.0软件对其网络进行拓扑分析,用DAVID数据库对共同作用靶点进行富集分析,用AutoDuck_4.2.6软件对其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黄芪含有11个调控仔猪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核心成分,其对应靶点基因65个,疾病靶点854个,交集靶点25个。PPI网络中显示肿瘤坏死因子(TNF)、转录因子AP-1(JUN)、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白细胞介素-6(IL6)、NF-κB抑制剂α(NFKBIA)、IL1B、IL10、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C-C基序趋化因子2(CCL2)为关键靶点。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黄芪有效成分主要通过美国锥虫病、炎症性肠病、阿米巴病、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A型流感、疟疾、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沙门菌感染等信号通路参与转录调控、免疫反应、细胞对脂多糖的反应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山奈酚、芒柄花素等核心成分与TNF、IL1B等关键靶点结合紧密,亲和力较好。【结论】黄芪可能通过槲皮素、山奈酚、芒柄花素等主要活性成分作用于TNF、IL1B等靶点,通过参与美国锥虫病、炎症性肠病、疟疾、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沙门菌感染等信号通路进而治疗仔猪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  相似文献   
66.
漆酶催化活性中心结构及其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漆酶是一种多酚氧化酶,参与木质素的降解或聚合,具有氧化木质素的能力,但不同来源的漆酶其氧化降解木质素的能力相差很大。漆酶的结构决定了漆酶的特性,因而也就决定了漆酶氧化降解木质素的能力。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漆酶分子催化活性中心的结构与功能及其特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7.
宁波苦丁有效成分提取方法的比较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E)、乙醇法(EE)、超声波法(UWE)、微波法(MAE)和超临界CO2萃取法(SCDE)提取宁波苦丁有效成分,得率分别为:0.048%、0.011%、0.631%、0.522%和0.935%,毛细管GC-MS法分别鉴定出10、9、12、9和20种成分,体外抗氧化活性测试均显示了抗氧化结果,活性强度依次为:超临界CO2萃取法>超声波法>水蒸气蒸馏法>乙醇法>微波法.  相似文献   
68.
曲杆梁格内力影响面的机动分析有限元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米勒-布雷斯劳原理为基础,运用小变形的叠加原理,将曲杆梁格机动分析与有限元静力分析相结合,建立了曲杆梁格内力影响面分析的机动分析有限元法,该方法把内力影响面分析归结为求解在一个等效结点荷载作用下的梁格位移场,并推导了计入横向剪切变形影响的十二自由度空间曲梁单元等效结点荷载计算公式.该方法概念简洁清晰,与静力法及直接求解位移的机动法相比,计算效率大为提高.算例表明了本文理论和所推导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9.
论述了东北东部地区主要植物种子的特征,以及具有这些特征的种子所特有的扩散方式、特点与类型。  相似文献   
70.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wood microstructure on wood dyeing, eleven parameters of wood microstructure and 5 parameters of wood dyeing effects for 34 pieces of wood boards from 5 trees of Chinese white poplar (Populus tomentosa) were determined and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factors of wood microstructures and the parameters of wood dyeing effects were made. The regression results show that each variable of wood dyeing effects has higher relationship with wood microstructures, and multipl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each variable of wood dyeing effects and wood microstructures are 0.483 6~0.799 8. The main factors of wood microstructures influencing wood dyeing of Chinese white poplar are proportion of wood ray, proportion of vessel and proportion of wood fiber according to comparing the standardized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of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