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81篇
农学   37篇
基础科学   15篇
  71篇
综合类   253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48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4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豫南稻区再生稻气候适宜性分析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豫南稻区发展再生稻的可行性,以1980年以来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对影响再生稻较大的气候因子,如9月平均温度、≥10℃积温、8月降水量、年降水量、9月光照时数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于2010、2011年进行了再生稻试验实践。结果表明:豫南稻区的水、热资源可以达到再生稻最适宜区标准,光照资源达到再生稻次适宜区标准。  相似文献   
52.
通过室内和田间观察试验,对高粱炭疽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分生孢子盘产孢、孢子飞散传播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保湿时间、温度和光照条件与高粱炭疽病分生孢子盘产孢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即保湿时间越长,产孢量越多,其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165×EXP{-3.326 764×EXP〔-0.302 4(x-3)〕}(r=0.99);温度与产孢量间的关系符合回归方程y=226×Sin2(-0.619 048x+0.157 738 0x2-0.000 744 0x3)(r=0.91);在散射光条件下的产孢能力与在黑暗条件下没有显著性差异。昼夜孢子的释放量没有明显差异;植株上孢子的垂直分布情况有显著规律性,从顶叶至底叶孢子的分布呈递增趋势,病斑的田间分布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53.
由于江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江南古桥及文化发展兴盛,据此对江南古桥及文化所赋予的多元化和更深层次的区域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功能及特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从而认为江南古桥不仅是古代江南百姓的生存依托和江南商业经济的枢纽,更为重要的是,江南古桥在与江南社会不断交融的历史进程中,与当地的社会风俗、奇人逸事、风水玄学、政治宗教等紧密相联,浸染了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充分显示出江南古桥及文化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也成为江南地域宝贵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财富。  相似文献   
54.
对应"南菇北移"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概述了黑木耳产业形成"北耳南扩"趋势的原因,介绍了"北耳南扩"之喜忧,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5.
川南地区不同退耕地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川南坡地退耕5年后的慈竹林地、杂交竹林地、桤木+慈竹混交林地和弃耕地土壤抗蚀性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土壤抗蚀性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结构性颗粒指数、团聚状况、团聚度、物理稳定性指数和有机质增加,土壤结构体破坏率、不稳定团粒指数、分散率、侵蚀系数和受蚀性指数降低;各退耕地土壤抗蚀性综合主成分值为-4.466~3.436,呈现出慈竹林地杂交竹林地桤木+慈竹混交林地弃耕地对照的特点;土壤有机质与大多数抗蚀性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且与抗蚀性综合主成分值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坡地退耕后土壤有机质增加是土壤抗蚀性增强的关键,坡地退耕成慈竹林地更有利于增强研究区土壤抗蚀性。  相似文献   
56.
J. B. Sale 《African Zoology》2013,48(1):101-113
Activity in two unrelated genera of mole-rats, Tachyoryetes and Heliophobius, was studied in the field by recording the movements of animals tagged with radioactive wire. Tachyoryetes shows a single marked activity peak and only leaves its nest between 10.00 and 19.00 hour. Heliophobius shows a more dispersed and prolonged activity pattern although peak activity occurs over approximately the same period as in Tachyoryetes. Heliophobius spends over 50 of the day out of its nest, Tachyoryetes, under 25%.

These differences can be attributed to a different function of the nest in the two genera (Tachyoryetes has a multipurpose nest; Heliophobius uses its nest solely for rest), and also to the fact that Tachyoryetes has light-sensitive eyes whereas Heliophobius appears unable to appreciate light; Tachyoryetes periodically comes to the surface to forage and this exposure to light may trigger the 24-hour activity cycle.  相似文献   
57.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the use of artificial nest boxes by Siberian flying squirrels (Pteromys volans) in three coniferous and mixed forests in Gangwon Province, South Korea. Six hundred and twelve boxes with different sized entry holes (ranging from 3 to 7 cm in diameter) were placed in the forests between 2004 and 2009. Pteromys volans used nine boxes in the coniferous forests and two boxes in the mixed forests. The squirrels only used boxes with entrance holes measuring 3.5, 4, and 5 cm in diameter, showing a strong and moderate preference for boxes with 5 and 4-cm holes, respectively, and a strong avoidance for boxes with 3- and 7-cm holes. Therefore, we suggest placing artificial nest boxes with entrance holes 5 cm in diameter to encourage breeding activity. Most nests made in the artificial boxes were composed of fibrous materials from woody vines. We recommend placing artificial nest boxes with holes of 5-cm diameter in coniferous forests, which support dense populations of P. volans, to survey whether this approach would positively affect the breeding habits and population maintenance of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58.
板栗是陕南秦巴山区主要经济林树种之一。本文针对影响嫁接成活的主要因素,在多年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主要从接穗采集处理、林地清理与砧木准备、嫁接时期与方法,特别是嫁接后影响成活率的主要病害虫害防治以及除萌蘖、防风折措施等方面总结提出适于陕南地区板栗良种嫁接改造的综合技术。采用该项综合技术,可使板栗嫁接改造成活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59.
五台山南台山地草甸种群对旅游干扰的生态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五台山南台为例,利用生态位的宽度指数,研究了草甸种群对旅游干扰的生态响应。结果表明:(1)紫羊茅、珠芽蓼和北方嵩草的生态位宽度较大,是群落的建群种。随着距离的增加,旅游干扰减小,不仅物种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其生态优势也趋于增强,说明旅游干扰限制了种群对其周围资源的利用。其中,紫羊茅的相对优势在下降,而北方嵩草的相对优势却不断增强。(2)两种划分方法表明,北方嵩草、雪白委陵菜、零零香、歪头菜、小红菊和兰花棘豆是增长型的种类;扁蓄是衰退型的种类;地榆是波动型的种类。  相似文献   
60.
为探究山区农户耕地撂荒特征及代际异质性,借助代际社会学中的“社会代”理论构建了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代际差异分析框架,基于赣南于都县的微观数据,采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山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具有明显的代际差异,老一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农户的耕地撂荒行为依次增强,具体而言,代际差异每提升一个等级,农户耕地撂荒概率增加6.6%、撂荒程度增加2.3%;2)代际差异具有通过作用山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生计策略和种植结构而影响其耕地撂荒行为的机制,即山区老一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农户的耕地保护意愿趋弱、生计策略非农转型趋强、经济作物种植趋减,导致其耕地撂荒行为依次增强。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变革农业经营体系,优化山区不同代际农户农业生产模式;优化山区耕地在农户代际间的配置,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建设山区经济作物产业链,促进不同代际农户共同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