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2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346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晚清的中国社会曾出现过一个艰难的政治转型的实践过程,历经设总理衙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立宪运动,但最终都不可避免地以悲剧的形式而宣告失败,清王朝也因此走向终结。毋庸置疑,清末政治转型失败是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因为政治制度有其运动的惯性,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任何一次政治转型能否成功,其基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它的变更要受到历史传统、现实环境、主观意志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历史进行仔细梳理,导致晚清政治转型失败的关键原因有三个:(1)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致使转型缺乏社会动力与活力;(2)传统士人阶层气象的丕变导致组织制度的缺失;(3)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意识形态的崩溃使转型缺乏精神基石。研究总结这一历史实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更可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2.
明中叶学术界兴起的考证之学,迤逦发展至清代乾嘉时期而蔚为大国。这期间经历两个阶段:(1)从求博到求真。明代考证学以博奥夸耀于世,实事求是之意不足,而哗众取宠之心有余。入清以后,学者鄙弃明人治学的浮嚣之气,考证之学转向求真。(2)从求古到求是。清代乾嘉时期的学术,有吴派和皖派之分,吴派稍早于皖派,其学标榜“求古”,唯汉是从。皖派不以为然,治学主张“实事求是”。清代学术的思想理论性不如宋明之理学,但亦自有其特色。本文重点分析了戴震“以情情”的思想意义,以及“由词通其道”的治学方法,同时对章学诚“六经皆史”的方  相似文献   
93.
秦汉磔刑考     
磔刑是秦汉时期的一种死刑。磔的本意是裂牲,是指在宗教献祭仪式中杀牲祭神,后来演变为一种割裂肢体、挖出内脏的酷刑,用于惩罚群盗等重罪。通说以为磔刑是处决后暴尸或以马车撕裂受刑人的肢体都是错误的。后世的凌迟保留了割裂肢体、挖出内脏等裂牲的基本方法,当是由磔刑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94.
杨屹 《古今农业》2009,(1):77-82
“陇上江南”的天水,在清代前期农业开发中获得了根本发展,大量的荒地开垦为耕地,人口激增,小型水利灌渠兴修,作物栽培在局部地区精耕细作,粮食亩产量有所提高,从而奠定了本区的农业结构格局。由于大面积的草地被垦殖,也加剧了本区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95.
在发生战乱或其它不安定的社会状态时,清代皖江圩区依靠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及水利组织,组织团练,保家自卫,在维持地方统治秩序、维护社会安定上出现独特的社会应对。这时的圩区由基层行政组织和水利组织发展成为军事组织。战争结束后,团练转化为维护地方秩序的力量。  相似文献   
96.
清代热河地区的宫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仓是清代热河地区最具特色的粮仓,它的建立是由热河地区独特的发展背景决定的。宫仓从属于皇家内务府,是清廷设立最早,发挥作用的时间最长的粮仓,是清代热河地区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对宫仓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值得关注与研究。本文拟对清代热河地区宫仓的建立、粮食来源、功能、管理及宫仓对热河地区发展的作用等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7.
晚清文学的繁荣是晚清士人在科举之途堵塞之后的一种创造。在晚清士人走向文学活动的路途中充满了种种社会的、心理的复杂动因。东南沿海口岸城市开放的文化氛围、发达的工商业经济培育了最早的文学读者,也为穷途末路的晚清士人提供了以文学活动谋生的职业机会。因此,考察晚清士人生态的变化,对于把握晚清文学活动的主流、了解文学生产的规律有直接的意义。  相似文献   
98.
清代关中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杜娟  赵景波 《干旱区研究》2007,24(5):598-603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清代关中渭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时间、空间特征、灾害的等级序列和灾害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清代渭河流域关中段洪涝灾害共发生130次,平均每2.06年发生1次.清代中后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该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渭河中下游的大荔、华县、华阴、渭南、潼关5县市.根据涝灾的等级序列可以得出,清代该流域2级涝灾发生次数最多,其次为1级偏涝灾,3级大涝和4级特大洪涝灾害发生次数较少.清代该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由气候波动和流域自身的地形、降水特征等因素决定的,人为因素加剧了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相似文献   
99.
从情欲、义利、理欲三方面对理欲、义利进行了重新探讨.认为在理学家的观念中,理欲、义利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对于以"天理"、"义"即道德为准兼及生存所需的利,他们是肯定的.相反,对违反"天理"、"义"的私欲、私利则是极为否定的.  相似文献   
100.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东各属孤悬村庄图》,是乾隆五十五年,山东巡抚觉罗长麟调整山东插花地归属时随折所呈地图。特别地,该图绘出了王伦起义发源地--党家店,由此图及相关档案可见,王伦应为阳谷县人而非寿张县人。王伦起义的初期形势,与党家店插花地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借助GIS技术,可对图中所载部分插花地位置进行复原。此次插花地的清理拨正,是乾隆中后期清廷加强对山东地方控制措施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