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2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346篇
农作物   16篇
畜牧兽医   15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丘浚(1421-1495)明朝中叶著名政治人物和先进思想家,其一生著作甚丰。《大学衍义补》是一部封建社会的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丘浚在书中提出的"配丁田法"和"屯田、营田"等思想对于解决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发展农业生产具有积极意义,并对后代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刘逢禄撰《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接续汉代董仲舒和何休之公羊统绪,系统总结公羊义例,重启今古文之争,推动以公羊学为核心的今文经学成为晚清学术主流。他对公羊学的总结与阐发,奠定了清代公羊学的基础;对公羊学变革改制理论的挖掘,确立了清代公羊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3.
18世纪以后,岭南地区出现了以书院为基地的乡战(乡中争端)。这种乡战表现在党派之间的乡战、新旧乡之间的乡战和各门中之间的乡村主导权的乡战等三个方面,和各种是非掺杂在一起,加深了阶层间的矛盾和乡论分裂,最后急速瓦解了以南人士族为中心的乡村支配体制。  相似文献   
74.
元代蝗灾防治措施及成效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元一代,灾害频发,作为生物灾害中最严重的蝗灾给社会带来深重灾难。元代蝗灾有鲜明特征:时间、地域上的不均衡性、多大灾。元代蝗灾防治较前代出现了一些新变因素,既有较成功的经验,也有值得关注的教训。考察探悉元代的蝗灾防治及其成效,对深化中国古代农业灾害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5.
元代灾害种类繁多,破坏严重。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该文旨在通过分析元代的各种政治、经济政策等方面情况及农业生产上的其他活动,剖析导致其灾害频繁的各种社会因素,主要有屯田对地表植被的大量破坏;造船、建筑等对森林的砍伐;政治腐败荒于水利建设与维修;战争及苛刻的剥削等造成农业人口的极度贫困,无力进行水利设施建设,等等。通过剖析元代灾害的社会因素,避免当代生态农业发展中人为对生态的破坏,减少人为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6.
魏锡曾是清代晚期一位杰出的金石学家、书法理论家。道光以后,经过了阮元的号召和包世臣的推动,碑学理论逐步成熟.并大兴于咸、同年间。此时的书家少有超出碑学樊篱者,魏氏也不例外,其书学思想带有明显时代的烙印。然而,在其书论、题跋中,我们更能看出魏氏的书学思想植根于传统。文中对魏锡曾《绩语堂全集》中的书论、题跋进行梳理.总结出魏氏的书学思想主要有三:学篆、隶为存古法;以碑学技法求古法;不废传统帖学。  相似文献   
77.
通过分析宋词对《史记》中“范蠡”这一人物典故的运用,探讨宋人对范蠡理想信念、人格精神等方面的接受情况,从而说明宋代词人是以当时的价值尺度、背景环境审视过去的历史人物,并从该典故中寻找一种宋代士大夫所追寻的功成身退、独善其身的情怀,由此进一步从接受学的角度阐释范蠡这一人物形象丰富的文学审美价值,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内涵。  相似文献   
78.
清末时期,重庆的开埠带动了川江木船运输业的发展,由此川江木船运输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川江木船运输的货物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时期的川江木船分为挂旗船和厘金船,挂旗船是外国侵略者进行经济侵略的运输工具,但是厘金船的数目和运输量还是大大超过挂旗船;同时,川江木船运输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川江上木船船帮的形成和发展,为四川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9.
曹志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944-4947
在清代,山东运河补给水源缺乏,朝廷为了漕运畅通,保证运河补给,将运河沿岸的河流、湖泊、山泉等竭力纳入补给体系,并以法律规定河泉平时三日济运,一日灌田,而亢旱之年则全部济运,严禁沿岸农民兴建沟洫水利,更不许开辟需水较多的稻田,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运河沿岸农田的灌溉与农田水利的发展,并造成了诸多水患灾害的发生与农业生态的破坏。  相似文献   
80.
清代末年的变法修律过程中,曾历经数年制定了数部乡村自治立法,主要包括《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等,开启了中国乡村自治立法的历史先河.这些法律规定了乡村自治的区域、居民及其选举资格、组织机构及其职权、选举、经费保障、监督与救济等内容,基本确立了乡村地方自治的主要制度.清末乡村地方自治立法虽难免其局限性,但在立法模式、立法规划、立法内容和立法技术方面有不少做法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