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20篇
基础科学   1篇
  19篇
综合类   369篇
农作物   29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2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51.
新疆棉花黄萎菌不同致病类型的RAPD指纹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 RAPD- PCR技术 ,对采自新疆各地的 2 7个棉花黄萎菌株的遗传分化及致病性进行了研究。从 1 2 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1 1个随机引物 ,共在 2 0 4个位点上扩增出 RAPD谱带 ,其中 1 88个为多态性位点 ,占 92 .1 6%。RAPD电泳条带差异表明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种群内部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对 RAPD谱带进行聚类分析 ,将 2 7个菌株划分成 3大类群 ,这 3大类群与根据鉴别寄主反应划分的不同致病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RAPD谱带差异与菌株的地理分布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852.
陆地棉和海岛棉的黄萎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以3个海岛棉品种和5个陆地棉品种配制的23个正反交组合的四个分离群体(F1、F2、BC1和BC2)为材料,以中等致病力的安阳菌系接种,研究陆地棉和海岛棉黄萎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海岛棉品种间杂交,F2和BC2抗病和感病单株的分离比例均符合3∶1和1∶1,其黄萎病抗性是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陆地棉品种间F2和BC2的抗病和感病单株的分离比例也均符合3∶1和1∶1,其黄萎病抗性也是由一个显性基因控制。用海岛棉抗病品种与陆地棉抗病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其F2和BC2的抗病株均在95%以上,而用海岛棉抗病品种与陆地棉感病品种进行杂交,其F2和BC2抗病株和感病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1和1∶1,表明海岛棉和陆地棉的黄萎病抗病基因可能位于同一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853.
棉花黄萎病菌落叶型菌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我国棉花黄萎病菌 V_B 与已知的美国落叶型黄萎病菌 T_9以及我国非落叶型黄萎病菌 V_6、V_10进行对照比较研究,所得结果表明,菌系 V_B 为强致病力,病株落叶成光杆,在6个抗感不同的棉花寄主上致病,平均病情指数达54.6;对不同温度反应显示偏耐高温,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最佳温度25℃;在 PDA 培养基上菌落白色,微菌核不明显,呈束状膨胀菌丝团等生理特性方面,均和美国落叶型黄萎菌 T_9表现趋于一致,而与非落叶型黄萎菌系差异明显。从而证实江苏常熟徐市的棉花黄萎菌系 V_B 是落叶型的病原菌。为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4.
棉花黄萎病菌在土壤—植株微生态系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土壤垂直分布中,棉花黄萎病菌主要分布于0~40 cm耕作层中,占总菌量的90%多,而40 cm以下土层中仅占总菌量的10%;在土壤水平分布中,棉花黄萎病菌随病害的加重,由聚积分布型转变为均匀分布型。在病株中,病菌分布也不均,叶脉>主茎>果枝。  相似文献   
855.
哈茨木霉TH-1对棉花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的拮抗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采用平板对峙法、杯碟法和显微观察法研究了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TH-1菌株对棉花枯萎病菌和黄萎病菌的拮抗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哈茨木霉TH-1菌株与病菌对峙培养以及在培养基中加入TH-1菌株孢子悬浮液,对供试棉花枯、黄萎病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TH-1菌株的代谢液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差,对枯萎病菌几乎无抑制效果;显微观察发现,TH-1菌丝与枯、黄萎病菌的菌丝平行生长、产生附着胞结构附着于病菌菌丝上,或穿透病菌菌丝使病菌菌丝发生裂解.上述结果说明,哈茨木霉TH-1对供试棉花枯、黄萎病菌的拮抗机制主要是营养和空间竞争及重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856.
北方植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分化类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通过对采自北方植棉区落叶和非落叶病株的51个棉花黄萎病菌系致病力分化测定结果,确定我国北方植棉区存在落叶类强致病力菌系;混合类中度致病力菌系及非落叶类弱致病力菌系的3个致病类型,并分别占测试菌的41.51%、35.85%和22.64%,其中9个强致病菌系致害棉苗出现落叶程度与对照菌的落叶程度相当或略重,表明河北、山东、河南植棉区重病田有落叶型黄萎菌系。病菌培养性状研究,得出3个培养型,即黑色菌落型、灰白色菌落型与白色菌落型。明确了黄萎病菌生长最佳温度为25℃,这一结果同田间黄萎病大发生要求的温度一致。  相似文献   
857.
1992~1993年,我们在河南省内黄县设点系统调查了纯作春棉、麦套春棉的黄萎病发生消长情况,结果表明,麦套春棉与纯作春棉相比,发生始期约迟3天,前期发展缓慢,7月20日前后形成第一发病高峰(与纯作春棉一致),以后发展减缓,隐症期无或不明显,8月20~30日形成第二个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858.
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介绍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制 ,棉花黄萎病抗病机制及其遗传以及棉花黄萎病的鉴定方法 ,并对分子生物学在棉花黄萎病研究中的应用状况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59.
棉花黄萎病菌与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简要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及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 ,各地的棉花黄萎病菌均存在致病力的分化 ,其致病机理是病菌侵入棉花后菌丝及孢子在导管内大量繁殖 ,同时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胶状物质及侵填体而堵塞导管 ,使水分和养分运输发生困难 ,更重要的是病菌在棉株体内产生的糖蛋白毒素作用的结果。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方式争论较大 ,但一般在温室由单一菌系接种鉴定时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单基因遗传 ,而在田间病圃或用多菌系混合鉴定时 ,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多基因遗传。由于陆地棉内缺乏高抗黄萎病资源 ,给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带来一定困难 ,但 90年代以来 ,已育成 86 - 6、川 73 7、川 2 80 2、豫棉 1 9号、豫棉 2 1号等一些抗黄萎病的新品种。上述抗黄萎病品种在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60.
江苏省大丽轮枝菌(Verticillum dahliae)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硝酸还原酶缺陷型(Nit)突变体技术,对来自江苏省80年代及1991年不同菌株进行了营养体亲和性研究。80年代的65个大丽轮枝菌菌株经含氯酸钾培养基诱导,表型鉴定获得突变体A型(Nit 1)73株,B型(Nit M)77株,C型27株,其它类型4株。亲和性测定表明,仅一株(VD8)与国外落叶型群相亲和,属同一亲和群,其余菌株为非落叶型群。对1991年的35个菌株诱导获得78个A型突变体,19个B型突变体。有5个菌株与国外落叶型群相一致,呈强亲和性反应,其中JC1B及SY12两菌株获得A、B两型突变体,可成为我国的落叶型的标准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