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8篇
  免费   197篇
  国内免费   681篇
林业   262篇
农学   428篇
基础科学   209篇
  652篇
综合类   1699篇
农作物   273篇
水产渔业   141篇
畜牧兽医   370篇
园艺   196篇
植物保护   25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190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247篇
  2016年   261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Sulfated polysaccharides (SP) from algae are of great interest due to their manifol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bstacles to commercial (especially medical) application include considerable variability and complex chemical composition making the analysis and the quality control challenging.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a simple microplate assay for screening the quality of SP. It is based on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FI) increase of the sensor molecule Polymer-H by SP and was originally developed for direct quantification of SP. Exemplarily, 65 SP batches isolated from the red alga Delesseria sanguinea (D.s.-SP) and several other algae polysaccharides were investigated. Their FI increase in the Polymer-H assay was compared with other analytical parameters. By testing just one concentration of a D.s.-SP sample, quality deviations from the reference D.s.-SP and thus both batch-to-batch variability and stability can be detected. Further, structurally distinct SP showed to differ in their concentration-dependent FI profiles. By using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compounds, the Polymer-H assay is therefore applicable as identification assay with high negative predictability. In conclusion, the Polymer-H assay showed to represent not only a simple method for quantification, but also for characteriz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P of marine origin.  相似文献   
122.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干旱生境中保水剂对黄瓜根系和叶片生理特征的影响,探讨其生长效应与土壤水分的内在联系,为保水剂的合理施用和农田科学灌溉等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方法]利用盆栽模拟试验,通过定量灌水,系统研究在3种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保水剂对黄瓜根际水分、根系形态特征、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片气孔性状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1)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处理的黄瓜根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与对照相比,保水剂处理组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70%(FC2)和55%(FC3)时的总根长、平均根系直径、总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干重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3.4%,24.2%,62.1%,41.0%和51.6%以上。(2)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保水剂处理叶片的有效光合效率(Fv′/Fm′)和实际量子产量[Y(Ⅱ)]较对照出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非光化学淬灭(NPQ)则呈相反的变化;尤其在FC2和FC3处理时,保水剂处理促使黄瓜叶片的光化学淬灭(qP)较对照分...  相似文献   
123.
以黄瓜品种‘津优101’(Jinyou101)为试材,于2020−2021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利用人工气候箱开展低温寡照双因素环境控制试验。昼/夜温设置13℃/3℃、16℃/6℃、19℃/9℃、22℃/12℃共4个水平,光合有效辐射(PAR)设置200和400μmol·m−2·s−1两个水平,各处理均分别持续3、6、9、12d,以28℃/18℃和800μmol·m−2·s−1的光温设置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下幼苗期黄瓜叶片的叶绿体色素含量、光合参数和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以探究低温寡照条件下黄瓜幼苗叶片光合作用减弱的机理。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下黄瓜叶片的各叶绿体色素含量均随温度和PAR降低而降低,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2)不同处理下叶片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随胁迫程度和时间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光补偿点(LCP)随胁迫程度和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说明低温寡照胁迫程度越深、胁迫时间越长,黄瓜叶片光合作用越弱。(3)随着胁迫程度加深和时间延长,黄瓜叶片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曲线)的JIP相逐渐下降;能量分配比率参数(φPo、ψEo和φEo)均逐渐减小;单位活性反应中心所吸收(ABS/RC)和捕获(TRo/RC)的光能逐渐增加,但用于电子传递的光能(ETo/RC)仍逐渐减少。本研究证实,低温寡照处理使黄瓜叶片气孔导度下降,气体交换受阻;天线色素含量降低,叶片吸收和捕获的光能减少;PSII性能降低,用于光化学反应的能量减少,因而叶片光合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24.
不同工况下的轴向柱塞泵故障数据存在分布差异,现有的基于特征迁移学习的变工况故障诊断方法大多只通过单个传感器信号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为了利用多传感器信号提高变工况下轴向柱塞泵故障诊断的性能,该研究提出一种耦合分类器子空间嵌入分布自适应(Subspace Embedded Distribution Adaptation with Coupled Classifiers, SEDACC)方法。该方法利用多传感器信号的频谱数据构造主要数据集和辅助数据集,通过子空间对齐(Subspace Alignment, SA)方法将源域和目标域的主要数据投影到公共子空间中,并采用加权条件最大均值差异(Weighted Conditional Maximum Mean Discrepancy, WCMMD)作为度量进行特征分布的适配。同时,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Structural Risk Minimization, SRM)准则在源域标签数据上学习主分类器,根据主分类器对于目标域的预测结果在目标域辅助数据上学习辅助分类器。通过交替和迭代策略不断优化分类器参数,最后对二者进行加权融合得到最终的诊断模型。通过轴向柱塞泵变工况故障诊断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以垂直于端盖的z方向振动信号为主要数据并使用声音信号(或以平行于端盖的x方向的振动信号)作为辅助数据时,SEDACC方法在6种迁移任务中的平均准确率为99.88%(99.46%),高于其他方法。此外,所提方法在目标工况样本稀少的情况下仍具有较高的诊断精度,当目标域和源域样本数比值为0.2时,6种迁移任务的平均准确率达到92.66%。研究结果可为更完备与准确的机械故障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5.
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 HLB)是柑橘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柑橘植株遭到黄龙病菌侵染后光合能力发生变化而后表现出相应的黄化症状。及早实现HLB的原位快速诊断是防控HLB的重要手段。为探究黄龙病菌侵染柑橘叶片的光合响应机制并实现HLB的原位诊断,该研究分析了健康(Healthy)、未显症HLB(asymptomatic HLB, aHLB)、显症HLB(symptomatic HLB, sHLB)以及黄斑病(Macular,症状与黄龙病相似)柑橘叶片的光合参数与光合色素含量差异。利用光谱技术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un-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SIF)技术分析了4种类型柑橘叶片的反射率光谱与SIF光谱差异。采用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 CARS)算法结合反射率光谱筛选出特征波段,采用SIF光谱的峰值位置(687和741 nm)构建了上行(Upward, Up)和下行(Downward, Dw)SIF产量指数(Up687, Up741, Dw687, Dw741, Up687/741, Dw687/741)。进一步分别利用特征波段的反射率和SIF产量指数,结合K最邻近(K-nearest Neighbor, KNN)分类算法构建了柑橘黄龙病的诊断模型。结果表明,黄龙病菌的侵染使柑橘叶片的光合作用明显减弱,在未显症时期已经表现出来,证明了SIF技术在诊断早期HLB的优势。基于特征波段反射率的KNN模型对未显症HLB和显症HLB的诊断精度为72.7%和75.6%,健康叶片和黄斑病叶片分别为82.2%和64.1%,而基于687和741 nm波长处的上行比值SIF产量指数Up687/741构建的KNN模型对未显症HLB和显症HLB的诊断精度为84.8%和91.1%,健康和黄斑病叶片分别为88.9%和82.1%,均优于反射率光谱模型。结果证明了SIF技术用于诊断柑橘HLB的潜力,为实现柑橘HLB的田间原位、快速、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6.
对油莎豆幼苗在不同浓度盐胁迫和碱胁迫下的光合生理响应进行研究,揭示其耐盐机制以及抗盐碱能力阈值,为油莎豆在新疆大面积种植及合理划分种植区域提供理论基础。试验选用2种中性盐(NaCl, Na2SO4)和2种碱性盐(NaHCO3 , Na2CO3),分别按2∶1的比例配成相应溶液进行胁迫处理,盐、碱胁迫处理低、中、高浓度分别为 80、160、320 mmol· L-1和40、80、120 mmol· L-1,培养于室内光温培养箱中,在出苗15 d后,测量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在盐、碱胁迫下随胁迫程度的增加叶绿素a含量(Chl a)、叶绿素b含量(Chl b)、总叶绿素含量(Chl T)、类胡萝卜素含量(Car)、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 (Gs)、蒸腾速率(Tr)呈下降趋势,最大荧光(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被抑制,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升高。其中Pn与Gs、Tr、Chl 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ar、Chl T、Fm、ΦPSⅡ、qP(P<0.05)成显著正相关,与Y(NO)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因此油莎豆在盐、碱胁迫下光合速率下降主要与Gs、Tr、Chl a的降低有关。且油莎豆在盐碱胁迫下可通过降低Gs、Tr、叶片含水量(WC)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启动热耗散机制来维持水分的供给和光合系统的动态平衡。在不同盐成分处理中表现为同浓度下碱胁迫抑制程度均大于盐胁迫。  相似文献   
127.
吴晓云  何笙  韩振芹  胡尊瑞  周时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715-11716,11718
对日光温室棚架葡萄与草莓立体栽培模式下草莓病虫害种类及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生产实际,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初步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立体栽培模式下草莓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28.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20种茶叶的紫外光谱数据,根据槲皮素对照品最大吸收峰,选取382 nm波长处的吸光度作为吸收特征值,结合聚类分析法对茶叶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将20种茶叶样本分成3组,且分类结果与实际类别接近,说明聚类分析法能用于茶叶的紫外光谱定性鉴别.  相似文献   
129.
张开梅  沈羽  刘颖  刘俊华  方炎明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4861-4864,4911
研究了入侵植物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和非入侵植物黑心菊(Rudbeckia hirta)的根系分泌物对三叶鬼针草入侵和潜在扩散区代表蕨类植物井栏边草(Pteris multifida)配子体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除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外,三叶鬼针草和黑心菊均可降低井栏边草其他叶绿素荧光参数.这种抑制作用随2种植物根系分泌物浓度升高而增强.处理第十天,抑制效果最明显.当三叶鬼针草和黑心菊根系分泌物浓度高于12.5%时,在处理4~10d后,配子体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受到显著影响.综上所述,三叶鬼针草和黑心菊对井栏边草配子体光合能力均可产生抑制作用,且三叶鬼针草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30.
为了得到准确而完善的检测结果,对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豆粉中总汞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结合各不确定度分量对测定方法中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前处理方法以及试样的重复性对获得准确测定结果尤为重要,标准曲线的配制也是重要的不确定度来源,同时需要确保仪器的稳定性,而试样定容和样品称样引入的不确定度极低,可以忽略。通过不确定度的评定,明确了测定过程中主要误差的来源,为降低检测过程中的误差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