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0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5篇
  71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发展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根本性作用。乡村文化系统和乡村教育系统虽然具有不同的结构构成,在乡村发展功能上各有侧重,但是它们都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一部分,它们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结构上的互相嵌入性、功能上的相互整合促进性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共生性。开展乡村文化教育综合体建设,可实现乡村文化和乡村教育的异构嵌入、功能整合、发展共生,进而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  相似文献   
232.
中小型河流遗产是流动着的活态遗产,对其进行保护与复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平衡河流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复兴发展,寻求两者共生的策略。以“活态遗产”“共生理论”为基础,提出适合中小型河流遗产保护与复兴的“活态共生”策略框架,并选取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桂林灵渠为研究案例,识别其空间形态、历史功能的 4 个演变阶段,析出灵渠的活态变化特征及与城市、社区、农业、旅游的共生特性。基于活态共生的视角,从空间、时间、功能、文化 4 个维度总结出灵渠古运河遗产保护与复兴的经验,可为中小型河流遗产的保护与复兴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33.
通过生物试验结合仪器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类型助剂对除草剂硝磺草酮的增效及相关机制和对玉米的安全性。结果表明,5种助剂均能改变药液物理性状,提高硝磺草酮对玉米田杂草的防效。添加助剂后硝磺草酮药液稳定性增加、药液液滴表面张力和接触角降低、药液黏度提高是其杂草防除效率提升的主要物理机制。液相色谱分析证明,助剂对硝磺草酮在苘麻叶片上的吸收增量排序为新型复合类油剂>新型复合类水剂>有机硅类助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油类助剂。5种供试助剂中,新型复合类油剂、水剂对药液性状影响最显著,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在苘麻叶片上的吸收量129.74%~176.59%、112.87%~147.63%;对玉米田间杂草增效作用最明显,提高21.05%~22.24%;对玉米各阶段生长发育有显著促进作用,最终提高产量15.85%~17.38%。  相似文献   
234.
物联网技术作为工业4.0的核心,成为全球的热点词汇。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我们需要引用新型的技术,在有限的资源构造出消耗少、避污染、成本低、可量产的生产模式。本文介绍了物联网IOT技术结合西门子S7-1500控制器、Node-RED等物联网工具,连接传感器与PC站组成一套PLC控制的鱼菜共生系统。以TIA Portal作为编程组态软件,对传感器和被控对象进行组态、测试,对系统进行电气设计,组装外部控制系统电气柜,实现对鱼菜共生系统的自动控制。该设计改变了传统高密度养殖模式,是新型仿自然的种养一体复合农业模式,具有低能耗、高产出、高利润、产品好、无污染的特点。  相似文献   
235.
稻田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迅速,但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具有较大争议。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典型稻田种养模式——稻蟹共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开展微区试验,设置持续淹水水稻单作、晒田水稻单作和稻蟹共生3种处理,开展了不同稻田生态系统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稻蟹共生能够降低稻田N2O排放,与持续淹水水稻单作处理和晒田水稻单作处理相比,稻蟹共生处理N2O排放量分别降低23.9%和16.7%。稻蟹共生对CH4排放的影响则取决于水稻单作的水分管理模式。相比于持续淹水水稻单作处理,稻蟹共生处理使CH4排放量降低13.5%;然而相比于晒田水稻单作处理,则使CH4排放量增加34.0%。整体而言,与持续淹水水稻单作处理相比,稻蟹共生处理降低了13.6%的增温潜势;与晒田水稻单作处理相比,却增加了32.6%的增温潜势。冗余分析表明,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受田面水溶解氧和pH以及土壤中NO3--N含量和pH的影响。综上,从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的角度看,与持续淹水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蟹共生模式可以降低N2O和CH4等温室气体排放;而与晒田水稻单作系统相比,持续淹水的稻蟹共生模式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