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77篇
  免费   372篇
  国内免费   504篇
林业   464篇
农学   606篇
基础科学   298篇
  709篇
综合类   2135篇
农作物   364篇
水产渔业   288篇
畜牧兽医   700篇
园艺   145篇
植物保护   34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88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315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454篇
  2011年   448篇
  2010年   282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301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不同贮藏方式对长蕊石头花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胜珍 《北方园艺》2010,(21):61-63
以长蕊石头花为试材,研究了其营养成分含量在室温贮藏和冷藏条件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室温和冷藏2种贮藏方式中,长蕊石头花的VC、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下降,可溶性糖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贮藏时间相同,室温处理下各营养成分含量低于冷藏处理。氨基酸含量呈上升趋势,且室温处理下氨基酸含量高于冷藏处理。  相似文献   
992.
研究了黔辣3号不同浸种温度与时间对种子吸水率的影响及在24℃条件下浸种不同时间对发芽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温24℃,浸种2~3 d,辣椒种子的发芽率高,胚根、胚轴的生长发育良好,有利于提高椒苗质量,培育辣椒壮苗。  相似文献   
993.
不同施肥时期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不同施肥时期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时期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穗数型品种牡丹江19群体结构、产量最佳的处理为分底肥、蘖肥和粒肥三次施入的处理,比其他处理增产17.9%~34.3%。穗重型品种系选1号群体结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最佳的处理为分底肥、蘖肥、穗肥和粒肥四次施入的处理,比其他处理增产8.3%~22.6%  相似文献   
994.
马鬃岭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金寨县马鬃岭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选取56个样点采集土样,分析该区域森林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海拔高度、季节的变化而变化。0~20 cm土层有机碳碳平均含量为3.07%,变幅0.94%~15.67%;30~40 cm平均含量为1.98%,变幅0.17%~8.54%;50~60 cm平均含量为1.68%,变幅0.46%~7.81%。有机碳含量随海拔高度升高有增加的趋势,高海拔处有机碳含量稳定,低海拔处变化大,这是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造成。有机碳含量季节变化显著,秋季含量高于春季,表层季节变化比深层显著。该林区0~20 cm土层碳蓄积量为(8.28~8.31)×105 t,30~40 cm土层碳蓄积量为(5.46~5.73)×105 t,50~60 cm土层碳蓄积量为(4.68~5.33)×105 t。  相似文献   
995.
【目的】了解棉花在盐胁迫条件下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克隆与抗(耐)盐相关的重要基因。【方法】通过筛选棉花EST数据库,并对目标EST序列进行整合,对中棉所49在非盐胁迫和盐胁迫条件下进行处理并利用RT-PCR的方法克隆了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途径中的1个蛋白磷酸化同源基因,命名为GhSOS,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表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成熟mRNA的剪接存在2种可选择性的剪接体,分别命名为GhSOS2a(GenBank登录号:GU188960)和GhSOS2b(GenBank登录号:GU188961),分别编码445和421个氨基酸残基。由于剪接方式的差异,导致GhSOS2a比GhSOS2b多出一个外显子(长度为72 bp)。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GhSOS2a在非盐胁迫和盐胁迫条件下的根茎组织、叶组织均表达,但GhSOS2b仅在盐胁迫条件下的根茎组织、叶组织表达,且表达量远高于GhSOS2a。【结论】在棉花盐胁迫过程中,GhSOS2存在2种可选择性剪接体,而且可能主要是GhSOS2b参与棉花的质膜Na+/H+逆向转运蛋白途径并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96.
该试验测定了6种果树品种的SOD活性。结果表明:随着物候期的推进,SOD活性逐步下降;早熟品种的SOD活性显著低于中晚熟品种;花芽SOD活性高的品种其果实SOD活性也高;具腋花芽结果习性的品种果实和叶片SOD活性相近;而具顶花芽结果习性的品种果实SOD活性比叶片高。SOD活性高时MDA含量降低,反之升高。  相似文献   
997.
研究了国药集团、优耐德、Fluka的过硫酸钾药品以及水样存放时间对总氮含量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过提纯的3种药品均无法达到试验的要求,使用提纯后的Fluka过硫酸钾药品可达到总氮测定的要求;在-20℃环境下保持4个月径流水样总氮浓度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98.
林火对大兴安岭偃松—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兴安岭是我国林火高发区,林火对森林土壤的化学性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探明林火与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的关系,本文以我国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火烧时间、不同火烧强度对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时间相同,土壤pH值随火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火烧强度相同,火烧后时间越长,土壤pH值越小,但火烧迹地的土壤pH值大于未火烧的对照组;在相同火烧强度条件下,不同火烧时间(1996、2010年和未火烧)偃松-兴安落叶松林迹地的土壤养分含量不同,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火烧时间相同,不同火烧强度条件下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存在差异(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火烧条件下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并且中度、重度火烧与未火烧之间差异显著(P0.05);未火烧、轻度火烧的土壤全N含量分别与中度、重度火烧相比差异显著(P0.05)。不同火烧时间和火烧强度下土壤pH值、全磷、全钾含量和C/N值差异不显著(P0.05)。火烧后5年(2010年火干扰)、19年(1996年火干扰)后,偃松-兴安落叶松林并未恢复至火烧前生长水平。本研究旨在找到不同火烧时间和火烧强度下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为火烧后大兴安岭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快速有效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9.
为合理确定国槐种子采收期,分别于2014年9月份到2015年2月份分8个时间段采收国槐种子,并观察测定不同时间采收种子的形态特征,吸水萌发能力,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及粗脂肪质量分数等指标。结果表明:11月中旬国槐荚果全部缢缩为念珠状,种子变至深棕色和黑色,种皮坚硬致密;种子含水量的减少主要集中在10月份;种子质量在11月15日后基本维持稳定状态;10月底到12月初硬实性种子逐渐增多,吸水萌发能力减弱,逐渐达到形态成熟;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在10月26日到12月25日基本维持稳定状态,之后出现显著下降;淀粉质量分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2月5日达到最大值;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在11月中旬前逐渐升高,之后出现明显下降最终趋于稳定;粗脂肪质量分数从10月26日到12月25日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之后出现明显下降;基于种子内含物成分的稳定和外种皮的致密程度,研究认为,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是国槐种子采收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000.
A survey of bleeding canker disease, caused by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esculi, was undertaken across Ireland. Incidence has become severe and can be considered epidemic, as 61% of the 1587 horse chestnut trees surveyed showed symptoms of the disease.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a sample of trees and characterized using gyrBDNA sequencing. DNA was also extracted directly from wound tissue. The Irish P. syringae pv. aesculi genotype was identical to genotypes previously sequenced with gyrB from the UK and some other locations in Europe. Real‐time PCR, using existing primers and a newly designed, more pathovar‐specific primer set, was assessed for use in disease screening. With molecular screening, a total of 11 trees from a sample of 55 tested positive for P. syringae pv. aesculi in Ireland. It was more efficient to extract DNA directly from wound tissue, especially fresh bark, for disease detection than to undertake bacterial isolation with subsequent molecular analysis. A further set of sequencing primers was developed for the amplification of the gyrB gene from P. syringae pv. aesculi and their specificity was shown using a diverse sample of bacterial isolate DNAs. The study also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other bacterial species from diseased material; some of these are known pathogens (Brenneria nigrifluens, P. marginalis and P. syringae) or have previously been identified as potentially beneficial endophytes of host trees (Erwinia billingiae, E. tolentana, P. fluorescens, P. putida and Raoultel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