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141篇
农学   3篇
  5篇
综合类   62篇
农作物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雪灾干扰下林窗对木荷幼苗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窗干扰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种子萌发、幼苗等自然更新过程、森林物种组成和动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2008年雪灾干扰后的浙江江郎山木荷林为研究对象,对木荷林窗大小结构、幼苗更新、生长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扩展林窗以50 100 m2的林窗个数最多(占总数的45.45%),各等级林窗中以50 100 m2的林窗占总面积比例最大(占总面积的30.31%)。林窗中木荷幼苗的平均高度和地径较对照林分分别高1.44 cm和0.61 mm,幼树在林窗中的平均高度和地径则比对照林分中分别高45.37 cm和5.00 mm且差异显著;林窗大小对木荷幼苗、幼树的高度和地径生长影响显著,中林窗中幼苗的高度和地径均高于小林窗和大林窗中的幼苗且差异均显著(F=4.893,P=0.007;F=5.203,P=0.004;n=357);幼树的地径在不同大小林窗中差异显著(F=3.569,P=0.037;n=43)。林窗幼苗的更新密度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在林窗面积达到76 m2时,更新密度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下降;中林窗和小林窗中更新苗木以低矮植株(1级、2级)为主,面积100 m2大林窗中,木荷幼苗生长较快。与他人研究的森林天然林窗相比,雪灾干扰后改变了林窗的大小分布结构和面积,50 100 m2的林窗比例较大,一定程度上更利于幼苗更新,具有相对较大的林窗幼苗更新密度;不论林窗大小,林窗内的更新幼苗都比林内多,郁闭度较大的林内或大面积的空地上都不利于更新幼苗的生长。因此,从受灾木荷林窗大小结构、幼苗更新、生长等来看,中林窗是幼苗适宜更新的面积,为木荷灾后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
我国四种珍贵阔叶人工林木材的机械加工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香樟、核桃楸、木荷和鹅掌楸4种珍贵阔叶树种木材的机械加工性能,为其人工林木材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分别测试4种人工林木材的刨削、砂削、铣削、钻削、车削和榫加工等机械加工性能。结果表明:香樟、木荷和鹅掌楸的综合机械加工性能优于核桃楸;在刨削加工过程中,随着刨削深度和进料速度的增大,刨削质量下降;进料速度对刨削加工性能的影响大于刨削深度。  相似文献   
73.
以高黎贡山中部的印度木荷、硬斗石栎林6条600 m2的样带调查为依据,对群落乔木层26个树种中重要值最大的10个种进行生态位研究.结果表明:群落中生态位宽度较大的树种为印度木荷、硬斗石栎、绿叶甘橿、贡山大叶柳、针齿铁子,它们的Shannon-Wiener和Levins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772,0.761,0.741,0.659,0.632和0.971,0.934,0.843,0.708,0.658.生态位宽度的大小与按重要值排列的顺序基本一致.群落中生态位重叠值Lih及Lhi>0.08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8.89%和75.56%,主要树种对资源有明显的共享趋势.但这些树种间的生态位重叠与它们的生态位宽度大小并没有明显的正相关:生态位宽度值大的树种之间,生态位重叠值较小;生态位宽度值大的树种与生态位宽度值小的树种,其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生态位宽度值小的树种之间,生态位重叠值却较大.  相似文献   
74.
 从林冠层、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土壤层研究木荷和杉木人工林涵蓄水分以及土壤入渗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木荷人工林地上部分(含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层)的持水能力低于杉木人工林,仅为杉木人工林的76.36%,但1m深表土层的饱和贮水量为5039.5t/hm2,比杉木人工林高323.3t/hm2,同时木荷人工林土壤渗透性能也好于针叶林。  相似文献   
75.
为研究氮沉降对不同林龄木荷—马尾松混交林养分的影响,在室外分别设置了N0(0 kg·hm-2·a-1)、N1 (50 kg·hm-2·a-1)、N2(100 kg·hm2·a-1)和N3(150 kg·hm-2·a-1)4个处理的浓度,进行1 a的氮沉降模拟试验结果表明,N1、N2和N3处理在试验后期均使30、50年生林木叶片中碳、氮、磷含量较试验前期有所增加,40年生林木叶片碳、氮含量增长明显,而磷含量在N2、N3处理较试验前期有所下降.30、50年生林木叶片氮磷比值主要在14-16之间,说明30、50年生林木同时受到氮、磷的限制,而40年生林木叶片氮磷比值均大于16,说明40年生林木主要受到磷的限制,但不同林龄叶片碳氮比值在试验后期均低于试验前期,下降明显.因此,氮沉降对不同林龄木荷—马尾松混交林叶片的碳、氮、磷含量及其计量比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76.
利用经发酵消毒后的黑木耳和香菇菌棒废弃物,设计与泥炭、谷壳的不同配比基质处理,研究其对红豆树、木荷和黄连木3种容器苗生长和芽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对废菌棒复合基质的生长反应显著,其芽苗移栽成活差异也很大;当废菌棒量不超过20%、谷壳不低于40%时其容器苗生长量和芽苗移栽成活率较好,接近于生产上常用的60%泥炭+40%谷壳的对照配比基质处理,其中20%废黑木耳菌棒+40%泥炭+40%谷壳为最佳的基质配方,20%废香菇菌棒+40%泥炭+40%谷壳和40%废黑木耳菌棒+30%泥炭+30%谷壳次之;随着配比基质中废菌棒量的增多和谷壳量的减少,3树种容器苗的苗高、地径生长和芽苗上袋成活率呈明显的降低趋势;比较分析表明,配比废黑木耳菌棒的复合基质其容器育苗效果优于配比废香菇菌棒的基质处理,这主要是由于香菇菌棒颗粒小而易吸水,透水透气性差的缘故。  相似文献   
77.
对武陵山地小花木荷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自然条件下,小花木荷群落物种多样性高,种群分布均匀,群落表现稳定;群落的总体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Margalef指数F为4.0411、Simpson多样性指数D为0.789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1571、均匀度指数Js为0.3245...  相似文献   
78.
利用锥形量热仪测试木荷燃烧性能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锥形量热仪测定了木荷Schima superba叶片在不同辐射强度和不同叶处理方式的火发生指数,并探讨了木荷燃烧性能测试方法。锥形量热仪辐射强度分为40,45,50,60,70kW·m^-2等5种处理,叶片处理方式包括边长为0.5,1.0,1.5,2.0cm的正方形和全叶等5种处理。外部点燃条件下测试木荷的燃烧性能。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不同辐射强度和不同叶处理方式的火发生指数分别进行差异性显著检验。分析结果表明,辐射强度为40kW·m^-2,边长为0.5cm的正方形叶片和全叶的火发生指数均值较高,与其他处理的差异性较显著,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处理之间的差异,测试树种的燃烧性较为合理。图1表2参11  相似文献   
79.
木荷人工混交林涵养水源的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冠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对木荷×马尾松、木荷×黄山松及其纯林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组成结构的不同导致了其涵养水源功能的差异.不同林分的持水量排序为:木荷×黄山松混交林>木荷×马尾松混交林>黄山松纯林>马尾松纯林.林分不同层次的持水量排序为:土壤层>林冠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木荷混交林较其纯林具有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80.
Agriculture could suffer the water stress induced by climate change. Because climate warming affects global hydrological cycles, it is vital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ree transpir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rrestrial evapotranspiration, on the environment. Thermal dissipation probes were used to measure xylem sap flux density of a Schima superba plantation in the urban area of Guangzhou City, South China. Stand transpiration was calculated by mean sap flux density times total sapwood area.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ximum sap flux density on the daily scale was later in wet season than in dry season. The peak of daily sap flux density was the highest of 59 g m-2 s-1 in July and August, and the lowest of 28 g m-2 s-1 in December. In the two periods (November 2007-October 2008 and November 2008-October 2009), the stand transpiration reached 263.2 and 291.6 mm, respectively. During our study period, stand transpiration in wet season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could account for about 58.5 and 53.8% of the annual transpiration, respectively. Heat energy absorbed by tree transpiration averaged 1.4×108 and 1.6×108 kJ per month in this Schima superba plantation with the area of 2 885 m2, and temperature was reduced by 4.3 and 4.7°C s-1 per 10 m3 ai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