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9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737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2篇
  83篇
综合类   36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高浓度CO2下红松幼苗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于2003年5月至10月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内研究了高浓度CO2(500和700靘olmol-1)对红松幼苗土壤呼吸以及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经过4个生长季高浓度CO2的处理,利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对红松幼苗土壤总呼吸和根系呼吸进行了测定。为了区分根系呼吸对土壤总呼吸的贡献,本文采用了PVC管断根法,即每种处理下将三根PVC管插入土壤中30cm以切断根系,从而终止了植物冠层对根系碳水化合物的供应。分别于6月16日、8月20日和10月8日对管内外土壤呼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气和土壤5cm温度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但不同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别(P>0.05)。土壤总呼吸和断根土壤呼吸也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不同处理之间土壤总呼吸和断根土壤呼吸差异显著(P<0.01)。6月16日、8月20日和10月8日不同处理下土壤总呼吸和根系呼吸的贡献的平均值分别为3.26、4.78和1.47靘olm-2s-1以及11.5%、43.1%和27.9%。图5表1参38。  相似文献   
22.
郭明辉 《林业科学》2004,40(6):201-204
森林培育措施是影响人工林木材材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木材力学性质是表明木材品质的主要因素 (成俊卿 ,1985 ) ,为实现林木定向培育 ,达到速生优质的目标 ,必须了解各种培育措施对木材各种性质的影响规律(Zobeletal.,1989;李坚等 ,1993)。人工林红松 (Pinuskoraiensis)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用材树种 (丁宝永等 ,1994 ) ,木材力学性质是由木材的生长速率、晚材率、木材密度及管胞的形态特征决定的 ,因此本文是在林分的生长速率、木材晚材率、木材密度及管胞的形态特征的影响基础上 (郭明辉 ,2 0 0 1;2 0 0 3)探索不同培育措施下人工林红松木材…  相似文献   
23.
林冠干扰后,林窗内因小环境的改变使得植被作出相应的反应。1999年对天山云杉林林窗内和林内的植被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范围内的天山云杉林中,经过林冠干扰后,植被受一定的影响。林冠空隙内丰富度指数均大于林内;36.7%的林冠空隙内个体生态优势度小于林内;76.7%的林内的均匀度指数大于林冠空隙内;66.7%的林冠空隙Shannon个体多样性指数大于林内。林冠干扰前后,各环境因子和植物多样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影响林冠空隙内各多样性指数的因子包括海拔、有效N、有机质、全K、全P和总盐,有效N、有机质、全K、全P和总盐对均匀度指数有显著性影响;而影响林内各多样性指数的因子包括坡向、坡位、坡度、光照强度、有效N、全K、全P和总盐,但仅有坡向、坡度、光照强度对生态优势度指数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4.
红皮云杉叶锈病发生在小兴安岭林区,该林区的地理位置是48°~48°43′N,12°23′~130°19′E,总面积 51.8万 ha(包括东风、新青林业局)。此病害过去仅危害过伐林下层的幼龄林木,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但近年来已扩展到5~10年生的人工林木及林间苗圃的苗木上,严重地影响云杉人工林的生长量和苗木产量,给林业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图版Ⅰ-1)。为此从1984~1986年开展了本项试验,现将有关病原菌接种试验和生活史部分的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5.
补充光照对欧洲云杉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周期具有抑制苗木早期休眠,延长其生长期的作用,具有促进欧洲云杉苗木生长的作用,其在形态指标和生物量上表现得极显著.欧洲云杉大棚育苗补充光照的完整技术可采用整夜补光,随着光强度的增加,苗木生长形状各指标呈渐增的趋势.光质以白光较好.  相似文献   
26.
简要介绍了西加云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其生境条件 ,并提出了该树种引种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7.
云杉梢斑螟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杉梢斑螟以幼虫危害青海云杉新梢嫩叶,在甘肃省寿鹿山林区一年发生1代,以1龄幼虫在当年新梢基部和针叶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活动并危害新梢,6月中旬化蛹,6月底始见成虫,7月上旬末,中旬初达羽化高峰。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7月下旬幼虫孵化,幼虫轻微危害后于9月中,下旬进入越冬状态,6月中旬,用2.5%敌杀死乳油5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均在95%以上,用25%灭幼脲Ⅲ号悬浮液3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90%左右;羽化期可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相似文献   
28.
在祁连山北坡中段的大野口流域,沿海拔梯度(2 500~3 300 m)调查了青海云杉中龄林的结构,并分海拔段(每100 m)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研究区森林密度较大但树木个体较小,密度、胸径、树高和冠幅直径(平均值±SD)分别为1 550±628 株·hm-2、13.9±6.2 cm、8.1±3.7 m和3.3±1.7 m。随海拔升高,密度降低、平均胸径和冠幅直径增加,平均树高呈"单峰"变化,峰值在海拔2 800~2 900 m。2)研究区森林的径级组成以小树(DBH: 5~12.5 cm)和中树(DBH: 12.5~22.5 cm)为主,树高(H)以6~12 m的树木为主。随海拔升高,林内幼树(DBH≤5 cm)比例基本稳定,小树比例略有下降,中树比例呈"单峰"变化,峰值在2 800~2 900 m,大树(DBH>22.5 cm)比例增加。H≤6 m的树木比例呈"V"字型变化,在海拔2 800~2 900 m最低,H为6~12 m和H>12 m的树木比例均呈"单峰"变化,峰值分别在海拔2 600~2 700 m和海拔2 800~2 900 m。3)林分高径比介于0.45~0.73,胸高断面积介于7.86~33.32 m2·hm-2,随海拔升高两者均呈"单峰"变化,峰值在海拔2 800~2 900 m。分析表明,随海拔升高,青海云杉林的结构呈明显变化,并在中间海拔区(海拔2 800~2 900 m)达到最优。因此,分海拔区段建立森林结构与水文过程的定量关系并进行生态水文模型的参数设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9.
ISSR是一种特异性较强、稳定性较高的分子标记方法。本研究采用ISSR-PCR技术,检测了红松(PinuskoraiensisSieb.etZucc)在伊春市汤旺河高峰林场、长白山二道白河、黑河胜山林场和俄罗斯海参崴市郊的四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15个引物的扩增结果表明:红松群体的多态位点比率是60.70%,平均每个引物3.6个多态位点,多样性水平在松科植物中是较高的;红松分布中心区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边界区;和大多数木本植物一致,红松群体的基因多样性主要来自种群内部,占总基因多样性的73%;红松四个种群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无正相关性。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天然红松分布区逐渐缩小的原因不是由于遗传多样性水平过低引起的,而是由于人类的破坏作用,再加上火灾和风倒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0.
The ecological effects of planting exotic Douglas-fir [Pseudotsuga menziesii (Mirb.) Franco] in Central Europe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Douglas-fir affects tree specific arthropod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mature forest types (Douglas-fir, spruce and beech dominated) in Southern Germany. Therefore, arthropod communities of stem and tree crown strata of Douglas-fir and spruce (Picea abies L.) were sampled in the years 1999–2001 using arboreal photo-eclectors and flight interception traps.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all species and focused on conifer specialists at three levels: (1) species diversity, (2) guild structure and (3) community structure. Within the stem stratum, species divers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spruce than on Douglas-fir independent of year and stand composition. This could not be explained by a single feeding guild, rather by species changing strata during the vegetation period. In contrast, species diversity in tree crowns was approximately the same for both conifer species. However, communities in Douglas-fir crowns were conspicuous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spruce crowns, especially in the Douglas-fir dominated stand type. While zoophagous insects exhibited higher activity on Douglas-fir in 2000, xylophagous beetles were more abundant on spruce in 2001. In European beech stands with widely spaced Douglas-fir trees, the site specific and broad-leaved tree related fauna might be maintained. In addition, Douglas-fir with its resource of Adelges cooleyi and crowns that overtop the broad-leaved tree canopy, offer additional resources for several aphidophagous and thermophile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