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7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51篇
林业   34篇
农学   130篇
  27篇
综合类   477篇
农作物   16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66篇
植物保护   4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研究了氨基寡糖素田间防治辣椒疫病和体外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的抑菌作用,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依据。田间喷雾使用氨基寡糖素对辣椒疫病有一定的防效,40mg/L氨基寡糖素对辣椒疫病的防效高达73.2%。采用生长速率法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上研究了氨基寡糖素体外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可以抑制辣椒疫霉的菌丝生长,有效中浓度EC50为100mg/L。在无菌水中氨基寡糖素可以抑制辣椒疫霉新生菌丝上孢子囊的形成以及静止孢的萌发,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64mg/L和41.84mg/L。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菌株5-4在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值、振荡培养方式等条件下产生毒素的情况,并用番茄种子发芽法检测了毒素的毒性。结果表明,适宜马铃薯晚疫病菌粗毒素培养的培养基为黑麦液体培养基,培养基pH值为6.0-7.0,培养温度20-22 C,在黑暗条件下连续振荡培养16 d时产生的粗毒素的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63.
麻疫霉对甲霜灵抗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苎麻疫霉(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对甲霜灵抗性的特点和遗传规律。结果表明:苎麻疫霉易对甲霜灵产生抗性,抗性水平可达野生型亲本的1800倍以上,但抗性遗传不稳定;抗甲霜灵(Mrt)突变株EC31的Mrt性状在游动孢子后代中发生连续分离,其余突变株的Mrt性状经一代单游动孢子分离后完全丧失;Mrt单游动孢子株在不含甲霜灵的利马豆培养基(LBA)平板上培养10~14d后对甲霜灵的抗性下降或丧失,其游动孢子后代中Mrt个体比例相应减少;而在含甲霜灵的LBA上,Mrt单孢株的Mrt性状可以保持一个月以上,且随着与甲霜灵接触时间的增加,其游动孢子后代中Mrt个体比例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4.
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和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轻微感染的种薯可以越冬,第二年播种后产生病苗,形成中心病株,再向周围蔓延,形成发病中心;1996年中国首次报道发生A2交配型,以后在马铃薯主产区陆续发现A2交配型,其发生频率北方高于南方;对人工培养基上卵孢子产生的条件,病菌的薯片培养法和液态氮的保存效果,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影响晚疫病开始流行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但是在我国复杂的地理气象条件下,温、湿度在各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春旱地区,湿度是限制因素,在潮湿多雨的地区,湿度是限制因素;经过多年的试验,初步建立了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灰色预测模型,可以对当地晚疫病的流行进行长期预测,回测准确;抗病育种的研究,目前倾向于水平抗性的筛选,已评价出一批对晚疫病具有水平抗性的优良无性系,利用这些无性系,有希望培育出具有水平抗性的有推广价值的高产品种;对马铃薯块茎晚疫病鉴定方法,马铃薯抗晚疫病的遗传工程也开展了研究,并取得良好进展;室内菌株测定和田间试验,均证明抗瑞毒霉菌株的存在,导致瑞毒霉防效降低,但是它的复配药剂瑞毒霉锰锌仍保持很高的防效;中国在近几年已研究出一种新的杀菌剂氟吗啉,具有很好的保护和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克露、普力克、瑞毒霉以下问题的研究和调查:消灭或控制带病种薯内病菌的方法;卵孢子在流行中的作用;消灭土壤内或残株内部孢子的方法;开展晚疫病菌对农药抗性的监测;加强长、短期测报技术的研究,成立全国或地区晚疫病测报中心;春秋二作区,不同地区的温室和网室网疫病发生的特点;品种抗病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65.
与马铃薯晚疫病菌无毒基因Avr1连锁的AFLP标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具有和不具有无毒基因Avr1表现型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株80029 (AVR1) 和88133 (avr1)以及其杂交F1代50个菌株群体为试材,限制性内切酶PstI和HhaI为酶切组合,采用荧光AFLP技术和混合分组分析法(BSA),通过256对引物筛选得到了5个与Avr1连锁的候选AFLP标记并进行了菌株个体验证,遗传分析表明5个标记中有2个标记与Avr1连锁且在F1代中共分离,无交换重组发生。  相似文献   
66.
辣椒疫霉菌在土壤中消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防治辣椒疫霉病,对辣椒疫霉病田土壤进行了病菌分离、菌株配对培养、越冬存活形式等研究。结果表明:病田土壤中的疫霉菌数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5-8月最多,冬季和初春最少;湖南长沙地区疫霉菌的配对型有A2和A1A2两种类型,多以卵孢子形态在土壤中越冬;病田土壤和植物病残体是辣椒疫霉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67.
1998年至2000年,从广州地区的贮藏柑桔病果上分离得到7株疫霉菌,鉴定出3个种,其中,柑桔褐腐疫霉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Smith et Smith)Leon4株,柑桔生疫霉P.citricola Saw2株,烟草疫霉P.nicotianae Bread de Haan1株;建议在柑桔贮藏保鲜时,适当地将百菌清或酰苯胺类杀菌剂与常用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混合使用来处理果实,以控制疫霉菌的为害。  相似文献   
68.
将恶疫霉突变株及其有性杂交后代的菌丝块 ( 2mm× 2mm)和游动孢子接种于灭菌土或自然土中 ,对它们的生长状况和游动孢子萌发率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接种于灭菌土中的 7株杂交个体中 ,有 2株杂交个体的生长速率较快 ,其菌落半径分别为 8.0mm和 7.2mm( 3d) ,显著大于两亲本的菌落半径 (亲本AP1 4M-1 -52菌落半径为 3 .0mm ,另一亲本PK9Cn -2 -2 4生长较弱 ,不形成明显的菌落 ) ,其它杂交个体生长较弱 ,不形成明显的菌落 ;选择 3株杂交个体的游动孢子接种于灭菌土中 ,其中有两株杂交个体的游动孢子萌发率 (分别为 77.3 %和 71 .3 % )介于两亲本 (分别为 85.0 %和 67.7% )之间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另一杂交个体游动孢子萌发率 ( 59.7% )显著低于亲本AP1 4M -1 -52游动孢子萌发率 (P <0 .0 5)。而接种于自然土中的 7株杂交个体中 ,有 5株杂交个体长出少量菌丝和孢子囊 ,另 2株不生长 ;亲本菌株AP1 4M -1 -52有少量菌丝扩展和产生孢子囊 ,另一亲本菌株PK9Cn -2 -2 4无菌丝扩展 ;恶疫霉有性杂交个体及其亲本的游动孢子在自然中均不能萌发。结果表明恶疫霉有性杂交后代营养体和游动孢子在土壤中的生活能力与亲本相似。  相似文献   
69.
抗真菌转基因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下胚轴伤口接种法,对Southern杂交阳性的转菜豆几丁质酶基因和大麦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的双价转基因大豆T2代的5个株系,进行了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性检测,并通过比较接种后转基因大豆与对照组的死亡率来探讨两者的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有4个转基因株系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与非转基因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提高,另外1个株系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0.
Pepper Phytophthora blight caused by Phytophthora capsici L. is the most destructive disease for reducing pepper yields in the world. Building up varietal resistance and induced resistance to the disease are of agricultural importance. In this paper, the disease resistance induced by salicylic acid (SA) against P. capsici were studied by using four hot pepper lines with different resistant abilities and one P. capsici strain with middle pathogenicity. Results show that SA could induce significantly the resistance of pepper seedlings to P. capsici, but CaC12, KH2PO4 and VAM couldn't. SA at a relative low concentration from 0.15 to 0.3 g L-1 had no antifungal activity in vitro against P. capsici. That means the disease resistant enhancement of the plants treated with SA is due to the induction effect, but not the antifungal effect of SA. About 1 to 5 days internal between SA-treatment and challenge inoculation was sufficient to induce the disease resistance of hot pepper. The resistance could remain more than 20 days after treatment with 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