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林业   3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754篇
  132篇
综合类   172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Farmland bird declines in Europe are well documented. In the UK, agri-environment schemes are key mechanisms for reversing the declines of birds and other farmland biodiversity, but recent reviews suggest that wet habitats might be a gap in provision by these schemes. Important resources provided by wet habitats include: (i) damp soil, for probing species; (ii) permanent water to provide water-dependent invertebrates, as a source of food; (iii) bare or sparsely vegetated ground in the draw-down zone, to improve access to food; (iv) rank emergent vegetation for nesting. However, wet habitats have been lost from farmland as a result of loss of ponds and filling of ditches, as well as the effective removal of water from fields by surface run-off, itself affected by soil compaction, and extensive under-field drainage. The efficient removal of water from fields can cause problems downstream, both through flooding, and diffuse pollution. Regular farmland pollutants include pesticides,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sediment, leading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eutrophication and reduced quality of drinking water. Major new political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 will aim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this diffuse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 A variety of solutions to diffuse pollution, such as conservation tillage, buffer strips at field edges, and small constructed wetlands, could simultaneously provide some of the resources required by farmland birds. We suggest that future agri-environment schemes, to be truly multifunctional, could focus on bringing these diverse objectives together.  相似文献   
62.
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振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联合收割机的动力学分析,建立了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振动系统的力学模型及其耦合振动方程,推导出了联合收割机在静止空载状态下发动机转动,以及静止空载状态下发动机和割刀同时运动、运输和收割4种不同状态下的矩阵方程.该结果为收割机振动系统的频率特性、振动强度、结构参数的进一步分析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3.
通过分析原有青饲料收获机的局限性,设计出了一种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新型玉米青饲料收获机。将切断、粉碎、抛送、装袋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64.
4UX—550型马铃薯收获机悬挂机组机液耦合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Pro/E软件建立了4UX-550型马铃薯收获机与东方红200P型拖拉机悬挂机构参数化模型,进行了拖拉机悬挂机构与马铃薯收获机装配.将装配模型导入ADAMS中,建立了液压提升回路系统模型,进行了机械系统与液压系统的耦合仿真.结果表明,液压力驱动悬挂机组提升工况下,上悬挂点垂直方向出现最大力的时间要比机械力驱动滞后0.080 s,下悬挂点滞后0.088 s;下降工况下,上悬挂点滞后0.056 s,下悬挂点滞后0.060 s.液压力驱动与机械力驱动上、下悬挂点的受力基本相同,液压缸缓冲力的波动范围为5.09 ~ 15.39 N.  相似文献   
65.
玉米植株抗弯特性对分禾器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收获机分禾器结构直接影响玉米植株的分禾和输送效果,是决定机具能否正常作业的重要因素。通过田间试验,对玉米植株抗弯特性进行了测定,测量出玉米植株的横向最大偏移量,并计算出玉米植株偏折角。得出了分禾器宽度与玉米植株抗弯特性之间的关系方程,找到了影响分禾输送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植株自身的抗弯特性,为分禾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依据。在理论上解释了作业时分禾器离地越高越不易碰伤植株的现象,且对比了不同地区品种玉米植株抗弯强度的差异性,结论是最佳收获期内山东省、北京市地区品种的玉米植株抗弯能力比吉林省地区品种强。  相似文献   
66.
饲料收获机矮秆割台拨禾轮导轨运动轨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矮秆割台核心喂入部件拨禾轮的结构和运动轨迹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对拨禾轮导轨曲线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对拨禾弹齿运动轨迹进行了模拟,找出了保证矮秆割台能够正常工作的弹齿运动轨迹形状,确定其正常工作的拨禾轮速比区间为(0.78,∞)。  相似文献   
67.
利用Fluent软件中修正的k—ε湍流方程及拉格朗日法的离散相模型对4ZTL—1800型割前摘脱稻麦联合收获机分离清选装置内物料运动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物料在分离清选装置内的运动轨迹,沉降、分离、清选等运动规律,并通过数值计算得到物料质量流量、分离装置入口气流速度和分离清选装置收集物料的清洁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8.
为提高4U-2型牵引式马铃薯收获机的性能,在介绍被动式抖动轮作用及结构形式的基础上,详细探讨其振幅、转数和抖动频率的确定。在不同土壤环境中的多次试验结果表明,3种抖动轮可在不同粘度及含水率的土壤中使用,且土薯分离率及破损率均较理想。  相似文献   
69.
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畜牧业的发展以及政府有关"三农"的利好政策和农机方面政府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给现代农业装备的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穗茎兼收型玉米联合收获机成为近期国内发展的热点,为此综合阐述了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割机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目前国内研究比较成熟的几种机型的性能和特点。分析了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割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割机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对策,旨在进一步提高我国穗茎兼收玉米联合收割机研究的水平和步伐。  相似文献   
70.
针对现有花生收获机的技术缺点和山东省莱西市花生种植土壤的特性,研制了一种振动筛式花生收获机,阐述了机具的设计依据、方案选择和主要技术创新点,介绍了机具的结构和作业方式,通过实验,获得了机具的主要作业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