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8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382篇
林业   208篇
农学   97篇
基础科学   99篇
  1456篇
综合类   787篇
农作物   38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324篇
园艺   27篇
植物保护   41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85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1.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的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皇甫川、窟野河、佳芦河、秃尾河、大理河五条支流共 4877座淤地坝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单坝、坝系减水减沙效益 ,暴雨毁坝增沙情况 ,以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可为黄土高原的淤地坝设计标准、坝系建设规划、流域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多年生香豌豆在黄土高原地区引种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胡建忠 《草业学报》2003,12(6):93-98
多年生香豌豆从美国引种后在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的适应性较强。结合气候相似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以及引种栽培试验,得出多年生香豌豆的适生中心区位于气温适中的黄土高原中部呈西南~东北走向的一个狭长地带,主要包括黄土高原沟壑区、丘陵沟壑区二副区、三副区以及太行山西部山地类型。  相似文献   
43.
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建设与政策创新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入点。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严峻的地区 ,目前仍有 2 9× 10 4 km2 的土地有待治理 ,任务十分艰巨。本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阻力是生态系统脆弱、经济系统贫困、科技文化水平落后、生态建设效益滞后、投资巨大等。提出的对策是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补贴政策 ,完善多元化的生态建设投资体系 ,建立公平合理的资源开发政策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严格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等。强调排除阻力、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是调整思路 ,在各项政策和措施上都有所创新 ,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44.
黄土丘陵区流域主要植被类型养分循环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纸坊沟流域为例,系统研究流域在植被稳定恢复期1种乔木、4种灌木和9种草地植被类型的养分循环平衡特征。结果表明,乔灌植被类型的叶片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当年的新生枝条,新生枝条则明显高于枝干;乔木植被类型的生物量、氮磷养分累积量明显高于灌木植被类型,灌木植被类型则高于草地植被类型;乔木的氮养分循环速率是0.789,灌木为0.742,草地为1.000;乔木P2O5循环速率是0.881,灌木为0.758,草地为1.000。乔木的氮养分年盈余量是333.0 kg/km2,灌木为508.5 kg/km2,草地为597.0 kg/km2;乔木的P2O5年盈余量是333.0 kg/km2,灌木为423.0 kg/km2,草地为531.0 kg/km2。  相似文献   
45.
依据水量平衡原理,采用盆栽试验分别测算了晋西黄土区主要造林树种侧柏、刺槐、杏树和梨树在其生长季(4~10月)成熟单株树木的耗水量,并根据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及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标定的各树种无效水界值,分析了各树种土壤水分供耗特点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①2002贫水年生长季降水量430.7 mm,试验树种同期耗水量约为430~470 mm,树木供耗失衡;2003丰水年降水量870.2 mm,耗水量约为450~510 mm,但降雨分配不均,5月和10月树木供耗也略有失衡.②不同树种年内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相近,而同月耗水量差异较大,同一树种不同月耗水量差异也较大,丰水年各试验地土壤水分状况要好于贫水年.③侧柏、刺槐、杏树和梨树无效水界值为8.0%,8.4%,9.4%和10.9%,侧柏较其它树种利用水分能力最强.贫水年林外单株树木土壤含水量在一段时间内低于对应树种的无效水界值,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单株树木依靠冬季和次年春季降水补充,生长季初期都能恢复到速效水水平.  相似文献   
46.
黄土坡面土壤性质随退耕时间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退耕还林还草是控制水土流失和防治土壤退化的关键措施,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从试验到推广已有几十年历史。该文通过对黄土高原地区退耕区的实地调查,测定不同地区不同退耕年限植被恢复区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黄土坡面土壤理化性质随退耕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退耕植被恢复时间的增长,土壤物理结构将日趋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水平将逐渐的提高,并主要集中在植被恢复10~20年期间,20年后,尤其是30年后,土壤理化性质较为稳定,而且,植被维护的好坏往往影响其稳定性。同时,水热条件较好的安塞地区土壤理化性质随退耕时间的改善程度更明显,而水热条件较差的皇甫川流域土壤理化性质随植被类型和植被恢复程度的影响更为显著。结果可为退耕的环境影响评价预测以及土地利用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青藏高原低云量的年际变化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青藏高原80个测站1961-2000年1~12月低云量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低云量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低云量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云量的稳定性夏季高于冬季,南部高于北部.江河上游区域、藏东谷地、川西高原、甘南高原和祁连山区是青藏高原低云量多,且比较稳定的地区;青藏高原西部低云量月变化振幅大,尤以西南部为最,夏季云量最多;高原东南部江河上游区和藏东谷地3~9月低云量多,且起伏变化小,6月和9月出现峰值;高原东南部低云量稳定性较好;低云量的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 江河上游区和高原东南部的低云量变化缓慢,高原西北部有显著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在季节上表现为冬、春、夏、秋西北上升西南下降,春、秋季中东部持平,夏、冬略降.  相似文献   
48.
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退耕还林(草)工程效应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根据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和生态类型区划原则,将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不同的生态类型区;然后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从生态、社会经济2个层次中选取对黄土高原影响较大的28个指标因子,建立适合黄土高原地区的退耕还林(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每个生态类型区的特征和自然状况,确定不同生态区域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相似文献   
49.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沙棘人工林不同恢复阶段物种多样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沙棘人工林恢复的初、中期阶段,α-多样性指数和土壤肥力(有机质含量和氮含量)的增加正相关较明显,在恢复的中期β-多样性指数变化较强烈,且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较大,表现出在沙棘人工林恢复的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会有所增加,二者基本上是同步的.对土壤肥力与沙棘人工林植物组成性状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后发现,土壤全氮与木本植物种数、植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等因素有关;全磷与物种多样性等因素有关;土壤全钾和pH值的变化比较复杂,与植物组成性状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50.
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资产与区域生态安全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晶  任志远 《干旱区研究》2007,24(3):369-374
在GIS支持下,通过测定陕北黄土高原植被生产和生态调节的物质量及生态资产价值.结果表明:①通过计算,陕北黄土高原每年的生态资产总价值为7.00×1010元,其中释放氧气的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29.51%;土壤保持价值最小,占总价值的1.5%.而就植被类型而言,果树的生态价值最高,占总价值的43.89%;最小是沼泽,占总价值的0.4%.②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与生态学的结合,对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态资产进行定量测量,并利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绘制了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资产价值空间分布图.③陕北黄土高原生态安全程度为0.45,处于生态不安全状态,负荷超载,要狠抓生态建设.④针对陕北黄土高原环境现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