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3篇
  免费   459篇
  国内免费   693篇
林业   522篇
农学   200篇
基础科学   410篇
  2129篇
综合类   2263篇
农作物   45篇
水产渔业   1010篇
畜牧兽医   217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789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57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278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284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361篇
  2016年   371篇
  2015年   318篇
  2014年   382篇
  2013年   409篇
  2012年   573篇
  2011年   571篇
  2010年   449篇
  2009年   381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377篇
  2006年   312篇
  2005年   238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针对在扬黄灌区采用低压管灌时经常存在的泥沙淤积和碎柴草堵塞等常见问题,在宁夏盐环定扬水工程三泵站的低压管灌示范区进行了含沙量、泥沙淤积、管道流速、碎柴草及悬浮物的现场观测试验。对灌区的管网设计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支管的不淤流速与观测到的不淤流速结果基本相等。提出了在扬黄多风沙地区预防管道淤塞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的数量、分布与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并且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 ,分析了该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结果表明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固然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等先天不利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所造成的。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 ,社会经济发展应充分考虑流域水资源的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水文效应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 4条源流出山口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 2 2 4 .9× 10 8m3 (195 7~ 2 0 0 1年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塔里木河流域山区气候出现变暖增湿的趋势 ,2 0世纪 90年代径流量达 2 4 1.9× 10 8m3 ,增幅 7.6 %。由于源流区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影响 ,使得补给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不断减少 ,水文条件改变 ,造成干流上、中游段耗水严重 ,导致下游生态与环境急剧退化。自 2 0 0 0年以来 ,实施的从开都河—博斯腾湖向下游绿色走廊应急输水 ,已使下游生态环境开始恢复生机。  相似文献   
14.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耗水量变化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黑河流域水资源极其匮乏 ,加之地区上的配置不均衡和中游地区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黑河下游严重生态环境问题 ,已影响到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生态环境质量 ,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黑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中游地区 ,该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 ,耗水量占流域耗水量的 85 %以上 ,是黑河的主要耗水区和径流利用区。本文利用黑河上游控制站莺落峡站和中游控制站正义峡站水文资料 ,分析了黑河中游耗水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黑河中游耗水量在 4.2 0× 10 8m3 左右 ,比较稳定 ;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耗水量明显增加 ,80年代耗水量比 40年代末期至 70年代增加了 2 .0× 10 8~ 2 .5×10 8m3 左右 ;90年代耗水量又比 80年代增加了 1.6 0× 10 8m3 左右。 80年代以来流域耗水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 ,这是以人类活动影响为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系统格局及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文首先对额尔齐斯河流域气候,地貌,水文等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评述,进而阐述了流域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格局以及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作用下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干扰作用下流域生态系统的格局与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相适应,处于准稳定变化状态,而在人为对流域水文情势扰动下,流域生态系统的格局间接地受到影响。从而产生新的格局,其作用的强度,持久性和生态系统的格局变化程度过错大于大于自然干扰作用下的变化。引额调水工程对额尔齐斯河流域河谷生态系统内部单元格局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渭河阶地全新世土壤粒度成分高分辨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通过对渭河阶地全新世土壤的野外考察和粒度成分的高分辨率分析研究,揭示了该区域褐色土的成壤作用过程与季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渭河第二级阶地褐色土形成在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8500-3100a B.P.),从8500a B.P.开始该土壤开始发育,老官台文化兴起。从3100a B.P.开始的气候干旱化和沙尘暴堆积形成了黄土L。层。西周时期对应于该干旱期的初期。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暖干化对秦岭南北河流径流泥沙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12,他引:8  
以秦岭南侧汉江和北侧渭河多年的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全球气候暖干化对秦岭南北径流泥沙的变化。分析指出在80年代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秦岭南北河流年均径流量均减少,与1935-1980年相比,汉江河流年均径流量减少1.9%,渭河河流年均径流量减少27.4%;同时汉江河流泥沙含量明显减少,但渭河河流泥沙含量呈增加趋势,是汉江河流泥沙含量133倍,表明了秦岭南北两侧在全球气候暖干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响应性。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河干流中游灌区退耕封育的规模为 9× 10 3 hm2 ,其中 ,库灌区退耕 1.4 2× 10 3 hm2 ,河灌区退耕 3.5 7× 10 3 hm2 ,泵灌区退耕 4 .0 1× 10 3 hm2 。退耕封育后 ,农田灌溉用水改为生态灌溉用水 ,用水量减少。人工种植的农作物被天然野生植被所替代 ,同时可提高对保留耕地的利用率 ,扩大耕地的播种面积 ,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度。退耕封育后 ,可节约水量 0 .97× 10 8m3 ,除满足封育生态用水外 ,还可增加塔里木河下泄水量 0 .31× 10 8m3 。  相似文献   
19.
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磷肥和接种根瘤菌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紫花苜蓿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前施磷肥能明显提高紫花苜蓿的出苗和成苗率,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叶茎比、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并提高干物质产量12.9%~85.5%.施磷肥还显著提高了紫花苜蓿地上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和粗蛋白质的含量,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使饲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增加0.73%~8.49%.播种时接种根瘤菌能显著增加紫花苜蓿单株根瘤结瘤数和平均根瘤重,并能改善苗期的生长,但对干物质产量影响不明显.试验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地区种植紫花苜蓿施用过磷酸钙750 kg/hm2,并接种根瘤菌可获得较好的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三江源区高寒草原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连云 《草业科学》2018,35(1):46-53
利用青海省三江源区兴海县牧业气象站1999-2016年高寒草原土壤湿度、牧草生育期资料,分析了高寒草原土壤湿度的年、季变化特征以及牧草生长季不同生育期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寒草原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土壤湿度均随年际延长呈增加趋势,春季除40-50 cm土层外,其他各层土壤湿度均随年际延长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高寒草原牧草生长季的土壤相对湿度随年际延长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且与生长季降水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随着气候变化,牧草抽穗、开花、成熟和枯黄期的土壤相对湿度随年际延长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牧草抽穗期、枯黄和全生育期的土壤湿度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高寒草原牧草生长季土壤湿度的增加有利于草地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