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55篇
农学   71篇
基础科学   6篇
  110篇
综合类   292篇
农作物   72篇
水产渔业   37篇
畜牧兽医   77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01.
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和无更多话语权的人们。过去,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更多地表现为衣食住行,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知情权尤其是环境知情权。本文从分析弱势群体及环境知情权的概念出发、探讨弱势群体环境知情权的实现途径问题。  相似文献   
102.
103.
对冰雪灾害后杨东山十二度水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群和生态特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海拨700~1000m的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中,膜翅目、鞘翅目昆虫为数量上的优势类群。从生物量来看,优势类群为蚯蚓、鞘翅目昆虫、双翅目和鳞翅目幼虫。将研究区的大型土壤动物划分为腐食性、植食性和捕食性动物3个功能类群,其中腐食性动物的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而植食性动物的数量占优势,捕食性动物两者所占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104.
森林防火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很重视的。《森林防火》见证了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的发展历程。对《森林防火》2001-2008年32期的载文量及各栏目载文量、文献标识码、载文作者群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查找杂志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方法,更好的为全国森林防火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05.
对青枯病抗性不同的番茄品种根际细菌生理群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番茄根际细菌种群和数量的变化随品种抗性、生育期不同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氨化细菌的数量与番茄青枯病抗性呈正相关;根际细菌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好气纤维素分解细菌、固氮细菌和反硫化细菌等数量均表现为夏季高于冬季,而厌气纤维素分解细菌和硫化细菌的数量则表现为冬季高于夏季.  相似文献   
106.
分子标记技术的开发利用推动了玉米育种的发展,概述了5种常用分子标记SSR、RFLP、RAPD、AFLP、SNP的原理及特点。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自交系类群划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7.
根据树种的分布资料和气象资料,采用桑斯威特(Thornthwaite)方法计算东北地区50种主要树种的潜在可能蒸散(PE)和湿润指数(IM),利用半峰宽法计算热量指数PE的最适范围,并构建Thornthwaite气候指标与树种分布的地理三维要素(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回归模型,分析东北地区主要树种水热分布规律。综合潜在可能蒸散(PE)和湿润指数(IM)两个气候指标,将东北地区主要树种划分为寒温湿润型,寒温潮湿型,中温耐旱型,中温湿润型,中温潮湿型,暖温耐旱型、暖温湿润型和暖温潮湿型等8个水热指标类群,并论述了东北地区主要树种的水热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8.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鉴定与分布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通过生物学测定和血清学方法检测了从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采集的135个病样,其中81个表现为SMV阳性反应。证明大豆花叶病毒仍为该地区的优势病毒,根据这81个SMV分离物在25个鉴别寄主上的反应,结合分离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花叶病毒可划为SC~1~SC-8八个株系群;(2)从多组鉴别寄主体系中挑选出的南农1138-2、齐黄10号、8101、铁丰25、Davis、Buffalo、早熟18、Kwanggyo、齐黄1号九个大豆品种可以作为一套综合的SMV株系鉴别寄主;(3)弱毒株系群SC-1和SC-3在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较广,强毒株系群SC-8仅在江苏南京发现。  相似文献   
109.
分类的方法和依据不同,小麦群内和群间杂种优势的测定结果也不同。为了客观评价各类方法的优劣,作者根据小麦产量性状、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RAPD标记等将小麦品种(系)分别归为不同的类群,试验结果表明:以RAPD标记为分类依据效果最好,GroupI与Group Ⅲ间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它们F1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高达18.8%。以产量构成因素为分类依据效果稍差,但仍能区分开优势群和非优势群,群间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最高为15.06%。以一般配合力为分类依据效果最差,群间杂种的平均产量优势甚至不及群内杂种,最高的群内杂种优势也仅有12.1%。因此认为小麦杂种优势群的建立应以RAPD标记为主要依据,兼顾产量性状,而根据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无法准确预测杂种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10.
我国西南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优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农业大学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直接从热带种质选育自交系与温带种质自交系杂交,将温、热带种质的优点结合到杂交一代的西南玉米育种新思路,从Suwan-1群体中成功选育了自交系S37(苏37),构建了"温带种质自交系×热带种质自交系"的杂优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西南玉米育种的成功经验,经过研究和发展,又提出将西南玉米育种用种质划分为Reid(瑞德)、Non-Reid(非瑞德)和Tropical(热带)3个类群,其两两组配,可构成"Reid×Non-Reid(浅丘、河谷组配模式)、Reid×Tropical和Non-Reid×Tropical(深丘、山区组配模式)"三角形杂优组配模式。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西南玉米育种中热带种质利用、杂种优势群划分及杂优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历程,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