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3篇
农学   55篇
  9篇
综合类   55篇
农作物   58篇
植物保护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G. O. Myers  S. C. Anand 《Euphytica》1991,55(3):197-201
Summary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if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 in soybean PI 437654 were identical or different from the genes in Peking, and PI 90763. The F2 plants and F3 families were studied from crosses between PI 437654, Peking, and PI 90763. The cross PI 437654 × susceptible Essex was included to determine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SCN. For Race 3, PI 437654 was found to have genes in common with Peking and PI 90763. The segregation in PI 437654 × Essex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one dominant and two recessive genes. For Race 5, PI 437654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similar genes as those in PI 90763 and Peking whereas, PI 437654 × Essex indicated the action of the segregation ratios of two dominant and two recessive genes. For Race 14, the data from the cross PI 437654 × PI 90763 indicated monogenic inheritance with resistance being dominant; whereas PI 437654 × Peking showed a recessive gene controlling resistance. The segregation in PI 437654(R) × Essex(S) suggested one dominant and two recessive genes for Race 14 reaction.  相似文献   
62.
1987~1993年对山东省所有14个地市有代表性县区及邻省部分县市的大豆孢囊线虫病上标样,进行了病原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存在1、2、4号生理小种,并初步确定了1号生理小种分布于济南以南、以东各地市;2号生理小种分布于鲁东北的德州、聊城;4号生理小种分布山东菏泽、东营等地市。来源于不同地区的病原虽属同一生理小种,但其侵染力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3.
麦类作物对燕麦胞囊线虫抗病性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燕麦胞囊线虫致病型、麦类人地燕麦胞囊线虫抗病必一鉴定方法,介绍了迄今世界上在麦类作物对禾谷囊线虫抗病育种中已选育和生产上正推广的一些主要抗病基因(品种),阐述了中国燕麦胞囊线虫致病型(特别对rDNA中ITS区的PCR-RFLP分析,所获得的一个新的ITS类型-ITS C)以及麦类作物品种抗性的研究现状,这对中国开展针对燕麦胞囊线虫的抗病育种及相关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4.
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抽样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的种类及其分布。【方法】2001~2003年在黄淮大豆产区依据Riggs的鉴别模式对38个地点大豆胞囊线虫(SCN)生理小种作抽样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绘制出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分布图。【结果】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北京、山西大部分地区、河南东部与北部、安徽北部;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南部地区的抽样调查中未检测到大豆胞囊线虫。其中1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南以南及以东地区,河南北部与河北南部交界地区,河南漯河、周口及安徽阜阳地区。4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交界地区,山西、北京地区,以及山东黄河三角洲地区。2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聊城、德州地区,河北石家庄地区,河南焦作、获嘉地区。7号生理小种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河南开封、滑县、温县等地。5号生理小种在河南和河北有零星分布。另外,在河南商丘地区新发现有9号生理小种。【结论】黄淮地区的优势小种是1号和4号生理小种,抗线虫育种应该以兼抗1号和4号生理小种为主要目标。各生理小种的分布没有明显分界,优势小种分布区域中存在其他生理小种。在过去的10年中,该地区生理小种的组成相对稳定,本研究结果可供大豆抗线虫育种参考。  相似文献   
65.
取北方5种作物轮作茬口和休闲土壤种植不同大豆品种,出苗后22d制备植株的根渗出物观察对大豆孢囊线虫(SCN)卵孵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茬口土壤种植后获得的根渗出物对SCN卵孵化率不同,抗线3号在不同的茬口条件下根渗出物对SCN卵孵化率差异很大,豆麦米轮作、米豆米迎茬和豆麦豆迎茬条件下对SCN卵孵化具有促进作用,但在麦豆麦迎茬、连作12a大豆和休闲条件下根渗出物对SCN卵孵化具有抑制作用.合丰25只在连作12a大豆条件下对SCN卵孵化具有促进作用,而在豆麦米轮作、麦豆麦迎茬、米豆米迎茬和豆麦豆迎茬条件下均表现为对SCN卵孵化的抑制作用,在休闲条件下与对照差别不大.抗线4号在6个茬口中没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基本与对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66.
赵杰  张管曲  康振生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6):3496-3503
【目的】明确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和陕北地区小麦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发生状况及其田间侵染规律,为陕西省CCN的综合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采用五点法随机取样、芬萘维克漂浮法(Fenwick)分离孢囊、利用形态学方法鉴定孢囊线虫种类;定点定期取样,利用次氯酸钠-酸性品红法对根系染色,显微镜检查根内线虫虫态与数量。【结果】陕西省渭北旱塬区和陕北地区等24个县(市)小麦的禾谷孢囊线虫病的致病线虫种类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Wollenweber)。麟游县的平均孢囊量最高,为32.0个/100 g土,永寿县的平均孢囊量最低,为5.5个/100 g土。调查的陕北地区县市没有发现CCN。冬小麦秋播后,土壤中CCN孢囊孵化后的2龄幼虫(J2)即可侵入根系内。翌年小麦返青,J2幼虫开始侵染,高峰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4月中旬开始出现3龄幼虫(J3),4月下旬J3开始膨大,5月初在小麦根表可见白色孢囊。【结论】麟游县、永寿县、礼泉县和武功县为CCN 新发生地区;CCN在陕西省存在秋播后与返青后2个侵染阶段,1年发生1个世代。  相似文献   
67.
【目的】明确小麦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s,CCN)江苏群体的种类组成及群体间遗传变异情况,为抗病品种的选育、利用以及病害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苏省的13个代表性CCN群体进行孢囊、阴门锥和2龄幼虫的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并与相似种进行比较;PCR扩增上述群体的rDNA-ITS区并克隆测序,构建基于ITS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通过形态观察和形态测计值的比较,所测定的江苏群体均与已报道的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中国群体的测计值相接近;系统进化关系分析显示CCN江苏群体、国内其它地区以及国外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均处于同一大的进化分子簇,且国内和国外群体分别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结论】所测定的13个江苏省CCN代表性群体均为禾谷孢囊线虫,各群体间形态及ITS序列变异较小,江苏省目前尚未发现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  相似文献   
68.
河北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秀花  马娟  陈书龙 《植物保护》2013,39(1):162-165
于2009-2011年对河北省10个地区55个县的小麦孢囊线虫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共采集土样719份.调查结果表明:孢囊总检出率为52.7%,其中冬麦区孢囊的检出率为61.2%,春麦区孢囊检出率为0.石家庄地区孢囊检出率最高,达90%,各地区孢囊检出率大小顺序依次为:石家庄、邢台、保定、邯郸、廊坊、衡水、唐山、沧州、张家口、承德.其中唐山滦南县与任丘市孢囊线虫发生最为严重,分别有11.8%和7.7%地块每100mL土中的孢囊数量在40个以上.沙壤土中孢囊线虫的检出率最高,达63.0%,壤土与黏土中小麦孢囊线虫的检出率分别为60%和50%,在沙土地块未发现小麦孢囊线虫.依据孢囊线虫的形态特征,河北危害小麦的孢囊线虫种类应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相似文献   
69.
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的生防放线菌初步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孢囊线虫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已造成严重产量损失,而且防治困难,目前人们试图利用生物防治来控制线虫病害,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试验采用稀释分离法,从东北和华北等地区采集土样分离获得400株放线菌,通过筛选获得6株对大豆孢囊线虫有强烈抑制作用的菌株,分别是C49、C44、C25-3、C58、H-2和H-4。其中C49和C44菌株的菌悬液对大豆孢囊线虫J2有较强的杀死作用,C25-3、H-2、C49、H-4和C44菌株的发酵液代谢物对大豆孢囊线虫孢囊孵化和J2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C49菌悬液处理48h后大豆孢囊线虫J2的校正死亡率达到77.78%;C25-3发酵液4×稀释浓度下,处理24 h后J2校正死亡率达到94.84%;C49、C25-3、C58对孢囊的孵化相对抑制率分别达89.50%、89.50%、88.80%,均与对照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0.
潜在外来入侵甜菜孢囊线虫在中国的适生性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应用MAXENT与GARP两种生态位模型对甜菜孢囊线虫在中国的适生性进行了风险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甜菜孢囊线虫可在中国17个省市生存,适生范围为26°N~48°N,77.6°E~136°E。甜菜孢囊线虫入侵的高风险区:内蒙古南部、新疆西部、河北中南部、山西东北部、宁夏、甘肃北部;中风险区:北京、天津、陕西、山西大部、内蒙古西部和东南部、吉林西部、新疆北部;低风险区:河南、陕西南部、山东、内蒙古中东部、新疆中部、辽宁、吉林大部、黑龙江南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北部;而青海、新疆南部、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内蒙古少数地区和黑龙江部分地区属于基本不发生区。我国内蒙古、新疆、辽宁等省市甜菜种植区均适合甜菜孢囊线虫发生,对上述地区的进出口岸应加强甜菜孢囊线虫的检疫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