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8篇
农学   54篇
  16篇
综合类   271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5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为获取高活性的野生Bt菌株,对从土壤中分离的99株Bt菌株进行了营养期杀虫蛋白的分子鉴定和生物活性测定。根据已知的vip3 A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进行PCR鉴定,55株扩增得到1.2 kb的目的片段。对31株阳性菌株的营养期杀虫蛋白活性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显示,Bt LS1和LS8菌株毒力最高,2菌株对2龄甜菜夜蛾的体重抑制率分别为91.14%和93.59%。选取Bt LS1和LS8菌株进行胞内外营养期蛋白杀虫活性测定,发现Bt LS1和LS8菌株对初孵甜菜夜蛾体重抑制率分别为45.1%和43.2%,对初孵棉铃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2.1±1.4)%和(55.3±3.7)%,对2龄棉铃虫的体重抑制率分别为(78.7±6.6)%和(50.4±2.4)%。  相似文献   
612.
嗜线虫致病杆菌北京变种Xenorhabdus var.pekingensis CB6菌株是本研究室自主分离的新菌株,其代谢物对棉铃虫具有很强的拒食和抑制生长活性.为了进一步明确代谢物中杀虫蛋白的生物活性,作者用饲料染毒法和叶碟法测定了杀虫蛋白对棉铃虫不同龄期幼虫取食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虫蛋白对棉铃虫幼虫有很强的抑制生长作用,用64μg/g含杀虫蛋白饲料饲喂初孵、1、2和3龄幼虫5天的生长抑制率分别达95.37%、92.73%、87.15%和88.64%,并明显延长幼虫发育历期,影响幼虫的化蛹及蛹的羽化.杀虫蛋白对5龄棉铃虫幼虫拒食效果明显,幼虫饲喂经1.6mg/mL杀虫蛋白处理的叶片24h,选择性拒食率和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76.22%和85.42%.当蛋白浓度为0.32mg/mL时,24h选择性拒食和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68.39%和74.75%.  相似文献   
613.
A neurophysiological assay developed previously was used to assess the incidence of nerve insensitivity resistance to synthetic pyrethroids in field strains of Helicoverpa armigera. Almost 70% of individuals from a sample of a highly pyrethroid-resistant population from Jiangsu Province, China were nerve-insensitive. Subsequent selection resulted in a strain homogeneous for expression of this mechanism. Likewise, over 95% of a sample from a strain of the insects from Andhra Pradesh, India were nerve-insensitive and a homogeneous strain was developed. Development of a nerve-insensitive laboratory strain of Heliothis virescens was undertaken but homozygosity could not be obtained. It is suggested that high fitness cost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is mechanism. The incidence of nerve insensitivity in Heliothine pests is reviewed and the role of phenotypic expression assays in molecular studies highlighted. ©1997 SCI  相似文献   
614.
【目的】筛选集成新疆棉区可替代硫丹的害虫防治技术方法,推动农药减量及硫丹淘汰进程。【方法】在新疆棉区,选择14种硫丹替代方法,针对二代和三代棉铃虫及兼治蚜虫进行小区试验,评价替代方法的防效、社会及生态效益,选择最优方法用于集成适合新疆的棉田害虫综合治理模型。【结果】信息素诱捕田最高日均诱蛾量(15 ± 2.6)头,对照自防田为(22.2 ± 8.6)头,未见显著差异;针对兼治蚜虫减退率比较,中剂量甲维盐(-70.00 ± 27.10)%及甲维·虱螨脲(-67.32± 44.51)% 均显著低于硫丹对照(20.07 ± 17.81)%;田间益虫调查显示草蛉为主要优势种,最高占比81%,实验处理对瓢虫影响最大,最高占比由48%下降至18%;测产发现氟苯虫酰胺(低剂量)及阿维·氯虫苯甲酰胺(高剂量)每667 m2收入较硫丹可分别提高161.07和157.53元;PCA及聚类分析显示硫丹加权分15,其他处理中加权超20最佳替代方法4个,加权超15优秀替代方法3个。【结论】与硫丹相比,性信息素诱捕、氯虫苯甲酰胺、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和苏云金杆菌4种替代方法表现最佳;短稳杆菌、氟苯虫酰胺和甲维·虱螨脲3种替代方法表现与硫丹相当。以上7种替代方法可以作为制定棉区害虫综合治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615.
为明确不同类型诱捕器对棉铃虫块状食诱剂田间诱捕效果的影响,2018年7月-9月在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和原阳县的棉花、大豆、玉米、花生田,利用蛾类诱捕器和三角形诱捕器比较了块状食诱剂对棉铃虫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食诱剂分别与2种诱捕器结合,在4种作物田对棉铃虫成虫均具有明显的诱捕作用;蛾类诱捕器诱集到的棉铃虫成虫数量是三角形诱捕器的1.2~6.5倍。因此,蛾类诱捕器与棉铃虫块状食诱剂结合使用可以更有效诱捕田间棉铃虫成虫。  相似文献   
616.
棉铃虫性信息素已普遍用于种群测报和防治,但其效果在不同地区不尽一致。为探讨这种不稳定性产生的原因,我们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新疆地区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的性信息素通讯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就雌蛾性信息素的产生而言,连续两年的测定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腺体中2个主要组分(Z11-16:Ald和Z9-16:Ald)的含量在不同种群间变化较大,而两者间的相对比例(Z11/Z9)虽然个别种群有显著差异但幅度很小,总体被控制在狭窄的范围(97:3~92:8);对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间进行比较,也得到了类似结果。就雄蛾对性信息素的反应,我们根据雌蛾腺体及田间常用诱芯中的Z11/Z9比例,配制99:1~90:10共4个不同比例的诱芯,在河南安阳、山东惠民和新疆昌吉进行了田间雄蛾诱捕试验。结果发现,在安阳和惠民其诱蛾量在不同比例的诱芯间无显著差异,而在昌吉地区的诱蛾量随Z11/Z9比例的降低而增高,且99:10比例的诱芯显著高于99:1的诱芯,表明新疆地区雄蛾对Z11/Z9感受的最佳比例范围更窄,且偏向于低的Z11/Z9比例。分析认为,新疆和内地棉铃虫种群在性信息素通讯系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内地不同种群间基本一致。研究结果为开发和使用区域针对性的棉铃虫性信息素诱芯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17.
为了探究虱螨脲对棉铃虫的作用机理,用虱螨脲(200 mg/L)处理棉铃虫3龄幼虫,通过转录组测序、叶酸含量测定、叶酸饲喂试验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了虱螨脲对棉铃虫叶酸一碳库代谢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棉铃虫幼虫差异基因数量随虱螨脲处理后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主要富集在叶酸一碳库、氧化还原活性、几丁质结合、氨基酸合成、嘌呤合成与代谢以及离子跨膜运输等途径上,其中叶酸一碳库代谢通路在处理后0.5 h极显著富集(P=6.35×10-5)。棉铃虫幼虫的叶酸含量随着虱螨脲处理后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处理后24 h叶酸含量为4.53μg/100 g,约为对照组的1/2;用含叶酸的饲料饲喂虱螨脲处理的棉铃虫幼虫,能够明显降低其中毒症状。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胞质10-甲酰基四氢叶酸脱氢酶(cytosolic 10-formyltetrahydrofolate dehydrogenase)与虱螨脲共形成12个氢键和6个卤键,具有最低的结合能(-10.4 kcal/mol),推测其是虱螨脲的潜在作用靶标之一。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虱螨脲的作用机理,为以叶酸途径为靶标的杀虫剂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18.
In the laboratory, low concentration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erliner (B.t.), as ‘Dipel’ 2X applied (at about the LC5) to cotton leaves enhanced the activity of endosulfan and reduced resistance to endosulfan from approximately seven fold to two fold in neonate larvae of 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Low (LC5) concentrations of endosulfan also increased the toxicity of B.t. Both endo-sulfan and B.t. increased the toxicity of the stomach poison cryolite to H. armigera. This increased toxicity was not observed where B.t./endosulfan combinations were applied topically to larvae or where B.t. was combined with organophosphorus or pyrethroid insecticides which are considered primarily to be contact toxicants. Mixtures of B.t. and endosulfan applied at equitoxic concentrations were less toxic than similar concentrations applied alone.  相似文献   
619.
620.
昆虫唾液在成功取食寄主中发挥关键作用.而有关植食性昆虫唾液(反吐液)的研究多集中在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上,鲜有涉及唾液免疫因子的研究.凝集素作为模式识别受体,在病原物的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昆虫重要的免疫因子.棉铃虫幼虫血淋巴中已报道的凝集素种类至少有8种,但其唾液中是否存在凝集素却未见报道.本文通过与鸡血红细胞的血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