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21篇
林业   88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3篇
  36篇
综合类   141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临夏州受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制约,流域水资源总量持续减少,人均自产水资源只有576 m3,不足全省平均的 1/2,仅为全国平均的 1/5,统筹发展和安全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必须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采用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临夏州区域概况及水资源管理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水资源管理利用存在的问题,从突出重点领域节水、完善配套水资源管理政策体系、因地制宜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三方面提出了提高临夏州水资源管理利用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52.
靖康之乱严重打击了皖江流域的农业生产,为了稳固政权、开辟财源和安顿民生,朝廷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不仅加强对宣州和太平州两地圩田的修筑和管理,而且为圩田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两地圩田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随着南宋政权逐渐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宣州和太平州两地圩田规模扩大,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进一步推进了圩田经济发展。宣州和太平州两地圩田经济在宋廷的经济和财政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53.
德宏州地处云南省西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得德宏州竹类植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复杂、类群结构多样、竹林类型齐全,成为云南乃至中国竹类植物地理分布中颇具特色的一个地区。文章分析了德宏州的竹林类型和珍稀濒危竹类植物资源状况。结果表明,德宏州竹林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热性竹林、暖性竹林和温凉性竹林,根据利用类型可分为大型材用林、优质笋用林和多用途散生林3种;德宏州有7个属、19个竹种属于珍稀濒危竹种。文章还对德宏州的珍稀濒危竹种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54.
筛选适合在甘南州高寒区人工草地建植和草原补播应用的优势草种,以保证草地的越冬性能和草地的持久性。在夏河县旱作雨养条件下对10种多年生牧草的长势、株高和越冬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0种牧草的长势、株高、越冬率差异较大。生育期有4种牧草长势优良、越冬性好,越冬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垂穗披碱草(93.5%)、无芒雀麦(92.3%)、扁穗冰草(78.2%)、长叶车前(52.3%),紫羊茅、苇状羊茅、高冰草、高羊茅、多年生黑麦草、猫尾草则不能越冬。刈割时垂穗披碱草和无芒雀麦的株高较高,分别为23.4、22.4 cm,显著高于其他8种牧草。综上,垂穗披碱草和无芒雀麦长势优、越冬率高,可作为优势草种在甘南州建植人工草地或草原补播时使用。扁穗冰草和长叶车前长势优,可部分越冬,可作为辅助草种在建植人工草地或草原补播时利用。  相似文献   
355.
为明晰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机制,本研究基于2004—2009连续6年青海海北高寒湿地生态系统通量数据计算出总初级生产力和蒸散量变化,进而计算出高寒湿地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年际尺度上,湿地生态系统呼吸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CO2净交换量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季节尺度上,连续6年间非生长季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大于生长季碳吸收总量;针对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现出生长季值大于非生长季值;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揭示相对湿度极显著影响高寒草甸湿地生态系统CO2净交换量、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水分利用效率和生态系统CO2净交换量分别受净辐射和降水量的极显著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为高寒生态系统碳水耦合及对气象因子变化适应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