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60篇
林业   1篇
农学   450篇
基础科学   1篇
  92篇
综合类   306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52.
棉花双隐性核雄性不育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s5ms5受两个隐性基因控制雄性不育,它来源于美国抗风暴品系,没有有害因子存在,用它为母本生产杂交种,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F2代群体中只有1/16不育株,F2代种子可以利用。  相似文献   
53.
对斯特提棉(G.sturtianum)、南岱华棉(G.nandewarense)、澳洲棉(G.australe)、纳尔逊氏棉(G.nelsoni)和比克氏棉(G.bicki)五个澳洲野生棉种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五个澳洲野生棉种的核型比较相似,均有两对随体染色体,种间的核型重合率均大于85%,其中斯特提棉与南岱华棉、澳洲棉与纳尔逊氏棉,及其比克氏棉与澳洲棉或纳尔逊氏棉之间的核型重合率大于90%。此外,本文对比克氏棉的系统发育和染色体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4.
抗盐碱罗布麻DNA导入棉花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微注射技术,把抗盐碱罗布麻DNA导入鲁棉6号。对其后代经人工配制的盐碱土筛选育成了两个耐盐碱品系91-11和91-15,在含盐量为0.51%的滨海盐碱地种植,其皮棉产量分别比受体亲本鲁棉6号增产191.7%和237.8%。对91-11和鲁棉6号在盐胁迫条件下测定其细胞质膜透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91-11在盐胁迫条件下能够维持较高的SOD活性和较稳定的膜透性,而鲁棉6号呈现相反的变化,而且差异显著。据此说明,应用这一技术能够筛选出含有抗性基因的改良品种。  相似文献   
55.
基于生理发育时间的棉花生育期模拟模型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棉花生育期模拟是研究棉花生长与环境因子关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春播中(中早)熟常规棉、中(中早)熟转基因抗虫棉和夏播早熟短季棉三种类型16个品种(系)的生育期与环境因素的动态关系,建立了以棉花生理发育时间(PDT)为基础的棉花生育期模拟模型。模型考虑了热效应、光周期效应、品种早熟性及地膜覆盖地积温对气积温的补偿效应。利用不同年份、生态区、基因型品种、栽培措施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生育期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符合度较好,各生育进程的RMSE在1.4~4.9d。模型既有较强的机理性,又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6.
本文研究了TM-1×三裂棉、江苏棉1号×斯特提棉、泗棉2号×Alll 3个种间杂种F_1的主要形态特征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行为。3个种间杂种F_1的花器官性状大多趋向于父本野生棉,如花冠颜色、花心等;营养器官大多趋向于中间型,如叶色、叶形等。杂种F_1均表现高度不育。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依次为:13.73Ⅰ 12.52Ⅱ 0.03Ⅲ 0.04Ⅳ,28.03Ⅰ 5.38Ⅱ 0.07Ⅲ和33.26Ⅰ 2.87Ⅱ;其染色体组亲和性指数分别为0.9715、0.4192和0.2208。这一结果表明:(1)陆地棉与三裂棉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斯特提棉的亲缘关系较远,与Alll的亲缘关系更远;(2)泅棉2号×Alll的F_1染色体数为2n=3x=39,其染色体数x=13与棉属相同,其次因Alll原产于澳大利亚,形态上与纳尔逊氏棉、澳洲棉比较接近,因此推测它可能属于棉属的C染色体组种。  相似文献   
57.
棉子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采用6个陆地棉亲本的Griffing双列杂交设计模式Ⅱ对5个棉子品质性状进行了Hayman双列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种子蛋白质和油分百分含量、种子蛋白质和油分指数及仁指都适合“加性—显性”模型.种子蛋白质百分含量和指数以显性效应为主且表现超显性;种子油分百分含量和指数以加性效性应为主且表现部分显性;仁指加性和显性效应都较重要,接近完全显性.在所研究的亲本中,不同性状的显、隐性基因频率,正负效应基因的比例,显、隐性基因的方向及狭义遗传力等都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8.
Genetic analysis of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lint and fuzz in cotto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 M. Du    J. J. Pan    R. H. Wang    T. Zh.  Zhang Y. Zh.  Shi 《Plant Breeding》2001,120(6):519-522
Cotton fibre mutants that were fuzzless and/or lintless were crossed with each other and a normal genotype (fuzzy, linted) to produce F2 and BC1 generations. F2 segregation ratios from the cross of fuzzless‐lintless × fuzzy‐linted, for fuzzy‐linted, fuzzless‐linted and fuzzless‐lintless were 45 : 15 : 4. From the cross of fuzzless‐lintless × fuzzy‐linted, the F2 segregation ratios were 9 : 39 : 16 whereas the BC1F1 segregation ratios from the F1 backcrossed to fuzzless‐lintless were 1 : 3 : 4. These data suggest that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lint and fuzz are controll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four gene loci on non‐homologous chromosomes. We designate these loci as N1, N2, Li3 and Li4, where N1 N1 confers the presence of fuzzy, N2N2 confers inhibition of fuzzy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duplicate gene pairs, Li3Li3 and Li4Li4, determine the presence of lint. Homozygosity for li3li3 and li4li4 might also inhibit fuzz from development. In other words, they were recessive epistatic to fuzz genes.  相似文献   
59.
陆地棉栽培品种的种子无菌发芽1~3天。将萌动种子的顶端分生组织培养在无激素或附加低浓度激素MS基本培养基上,直接再生完整小植株。从顶端分生组织到再生植株所需的最短培养时间约10天。顶端分生组织供体种芽的萌芽天数及其所连接的胚轴长度对植株再生频率有明显影响,但与品种的关系较小,不同品种均能获得再生植株。应用基因枪轰击法将CPTⅠ基因和NPTⅡ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到棉花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卡那霉素抗性株。  相似文献   
60.
转兔角蛋白基因改良棉纤维品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通过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将E6启动子驱动的兔角蛋白基因导入高产棉花品种苏棉16号。所用转基因表达载体还含有选择标记基因NPTⅡ(卡那霉素抗性基因)及Gus报告基因。对转化体后代的检测结果表明,T1代有2.1%呈现Gus阳性,在Gus阳性株中84.6%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用依据E6启动子序列和兔角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的两对引物,对经过上述筛选的植株进行PCR检测,多次重复,最终确定3株结果稳定的转兔角蛋白基因棉株。从品质分析结果看,这3个株系成熟棉纤维的品质部分得到改良,尤其比强度有较大幅度提高,与转基因受体相比平均提高6.3cN·tex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