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9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545篇
林业   117篇
农学   742篇
基础科学   7篇
  141篇
综合类   1317篇
农作物   581篇
水产渔业   139篇
畜牧兽医   445篇
园艺   114篇
植物保护   7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maternal effects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in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 four-by-four factorial mating by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was performed to produce 16 families. Larvae and juveniles of each family were reared under comm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until completion of metamorphosis. The magnitude of maternal effects was estimated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ire and dam variance. Maternal effects were highest at hatching, and then disappeared at 30 days after hatching.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larval size at hatching was largely affected by egg size, but this effect decreased as larvae grew. Estimated mean heritability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was nearly constant (0.14 ± 0.06 for total length and 0.10 ± 0.05 for body depth).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early development in Japanese flounder is affected by both maternal effect and genetic factors.  相似文献   
992.
林芝云杉天然群体针叶与种实的变异及其地理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藏地区11个有代表性的林芝云杉天然群体内分别随机抽取15~30个个体为试材,测量了针叶与种实共9个表型性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变异和分化趋势.结果显示:林芝云杉9个表型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差异显著.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29.55%,与云杉属其他树种相比处于中等水平;群体内的方差分量占70...  相似文献   
993.
氮磷配施对冬小麦伊农20号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伊农20号大面积推广选择适宜的施肥水平。设置氮肥和磷肥各3个水平,研究了氮磷配施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对伊农20号群体性状及产量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最高群体总茎数随氮磷肥的增加先增后降,不同氮磷处理对子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并且磷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大于氮肥;根据本试验结果可以得出,在伊农20号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8.4和干物质重17 252.6kg/hm2左右时,子粒产量可以突破8 000kg/hm2,相对应的适宜氮磷施用量分别为N300kg/hm2和P2O5150kg/hm2。  相似文献   
994.
利用极端材料定位水稻粒形性状数量基因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极端大粒材料GSL156(千粒重71.9 g)与特小粒材料川七(千粒重12.1 g,轮回亲本)杂交、回交获得的BC2F2 216个个体为作图群体,在北京进行稻谷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千粒重等粒形性状的鉴定。采用单标记分析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利用SSR标记对粒形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结果表明,上述粒形性状在BC2F2群体均呈正态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粒形性状相关的QTL 28个,分布于第1、2、3、4、5、6和12染色体上。其中qGL3-2、qGL3-3、qGT12-1、qGT2-1、qGT5-1、qGW1-1、qGW12-1、qGW2-1、qGW5-1、qRLW3-1、qTGW12-1、qTGW2-1、qTGW3-3和qTGW5-1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3.70%、52.51%、21.13%、18.79%、20.92%、14.59%、18.33%、30.03%、20.05%、24.53%、13.47%、11.43%、21.30%和15.68%,为主效QTL。其中,第3染色体上检测出来的QTL最多。在所有检测到的28个QTL中,6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小粒亲本川七,而其余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大粒亲本GSL156,基因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加性或部分显性。第3染色体RM7580~RM8208区间是分别与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相关的3个主效QTL的共同标记区间,第2染色体的RM7636~RM5812区间、第5染色体的RM3351~RM26区间和第12号染色体的RM1103~RM17区间是分别与粒宽、粒厚和千粒重相关的3个主效QTL的共同标记区间,这些区间对粒形贡献率较大,为进一步精细定位或克隆这些新的粒重或粒形QTL奠定了基础。同时大粒亲本对稻谷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增效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998.
微量元素对桉树苗木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水平微量元素营养液对3种桉树无性系苗木的死亡情况、苗高、地径、单株叶片数和分枝数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品种/无性系苗木在所有的测试性状中差异表现出极显著水平的影响。6个测试的微量元素因子中,Fe(B)和B(C)极显著地影响苗木的苗木死亡率,Fe(B)、Mo(F)和B(G)均显著地影响苗高、地径的生长,但Fe(B)和Mo(F)对苗木地径的作用只表现出在0.05水平上显著差异。在单株叶片数(级别)上,仅有微量元素Mo(F)因子效应不明显,在7个主效因子中对苗木叶片生长发育影响由强至弱的程度顺序为:无性系(A)〉Fe(B)〉Cu(E)〉Mn(D)〉Zn(C)〉B(G)〉Mo(F)。在苗木分枝数性状上,除桉树无性系外,B(G)也显著地影响苗木分枝分化。除此外在不同性状中各参试因子之间均存在着交互作用,特别是单株叶片数中,除因子BD外,建模中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很强,达到0.05以上的显著水平。不同营养液相应的对照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苗木之间品种效应和不同微量元素营养液差异极显著,无性系与营养液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表明在营养液中适宜的微量含量有利于苗木的苗木生长发育,即微量元素的丰亏会对桉树的生长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桉树林分质量。根据苗木各性状有效的回归统计模型和苗木质量要求,选择苗木成活率、苗木苗高、地径均大而苗木叶片数分级、分枝数比较小的最优微量元素营养液组合为DH32-29 Fe(100)Zn(0)Mn(0)Cu(100)Mo(O)B(100)。  相似文献   
999.
新疆棉田土壤养分的吸附特征与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1996-2002年在新疆4个主要棉区,采集21个点的主要类型耕层土壤.通过土壤分析、吸附试验和盆栽试验。系统地研究新疆主要棉区土壤的养分状况、土壤对主要养分的吸附固定能力和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各营养元素的缺乏顺序.和田灌淤土为N>P>Zn>K>Cu>S,阿克苏潮土和灌淤土为N>P>Zn>K>Mn>Fe>Cu。喀什潮土为N>P>Zn>Cu>Fe.石河子灰漠土是N>P>Zn>S>Fe>Cu>Mn。  相似文献   
1000.
渍害是南方稻茬小麦高产障碍因子之一。2011—2013年以小麦品种‘川麦104’和‘内麦836’为材料,设置对照(CK)和不同时期渍水处理(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渍水时间均为35 d),测定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籽粒灌浆参数,以明确不同生育期渍水对小麦光合特性及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花后0~25 d,两品种的SPAD值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0、ΦPSⅡ、q P和NPQ)变化不大;到花后35 d,SPAD值、Fv/Fm、Fv/F0和ΦPSⅡ急剧下降,NPQ明显上升。渍水处理对花后15 d和25 d的SPAD值和多数叶绿素荧光参数无显著影响;花后35 d,分蘖期渍水和灌浆期渍水的SPAD、Fv/Fm、Fv/F0、ΦPSⅡ和q P显著高于对照,NPQ则显著低于对照。分蘖期渍水和灌浆期渍水对粒重及籽粒灌浆进程影响较小,拔节期渍水和孕穗期渍水显著提高了灌浆速率、缩短了灌浆持续时间,粒重较低。粒重与SPAD值呈显著正相关,粒重和SPAD值均与灌浆速率无相关性,但与灌浆持续时间(有效灌浆期和活跃灌浆期)、尤其灌浆中后期(快增期和缓增期)呈显著正相关。‘川麦104’在灌浆期均表现出较高SPAD值、Fv/Fm、Fv/F0、ΦPSⅡ和q P。结果表明,分蘖期渍水和灌浆期渍水对旗叶花后光合能力及灌浆进程影响较小,在四川稻茬小麦栽培管理中,应重视拔节期和孕穗期渍害的排除,以保证花后较高的光合能力及较长籽粒灌浆时间,从而保证较高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