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7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184篇
林业   342篇
农学   264篇
基础科学   395篇
  353篇
综合类   1653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56篇
畜牧兽医   98篇
园艺   56篇
植物保护   8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252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92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wo “classical” theories, both originating in Elias Melin's laboratory in Uppsala, have tried to explain the regulation of ectomycorrhiza formation. The carbohydrate theory, formulated by E. Björkman in 1942, identifies root carbohydrate concentrations as regulatory, while these are in turn considered to b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plant mineral nutrition and light conditions. The hormone theory, expounded by V. Slankis in the 1960s, claims auxin of fungal origin to be the key regulator, influencing root carbohydrate status, while the fungus itself may, to some extent, be affected by mineral nutrition. Both theories have been subject to much discussion and have led to further work, without ever having been conclusively proven experimentally. Recent results in Uppsala and elsewhere have shed new light on several of the key issues.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 since 1942 is critically reviewed in light of later data, and a unifying theory is sketched on the basis of E. Hacskaylo's proposal from 1969 to reconcile contradictory results.  相似文献   
92.
木材流体渗透理论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木材流体渗透理论研究现状,从流体在多孔介质内的主要类型与流动理论、流体在木材内的主要流通通道及木材流体渗透性研究的主要理论与试验方法等几方面进行综合概述,提出木材流体渗透性理论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试验观察应采取更先进的手段,动态观察流体尤其是液体渗透木材的整个连续过程,并构筑更合理的木材流体简化结构渗透模型,以较少的参数反映更完整的流体渗透途径;理论研究应借鉴木材干燥过程中应用较成熟的传质传热模型,建筑多孔材料如水泥、石、砖等的渗透性研究,土壤流体渗透性及地下石油流体渗透性研究方面应用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并拓宽木材渗透性的研究对象,建立符合木材非稳态渗透实际过程的二维或三维理论模型,以更逼真地模拟木材流体渗透过程;2种方法结合起来,定性和定量完整描述木材流体渗透机制.  相似文献   
93.
王宜川  李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27-19929,19933
现代小区园林景观作为城市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小区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许多居住小区仿照西方园林景观设计建造,失去中国传统的园林特色的现状,提出在现代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中国山水画的元素及天人合一思想的对策。通过分析合肥"世纪阳光花园"现代中式园林景观,探索现代住宅小区园林景观与中国山水画理相融合,营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宜居、舒适、诗画般的生活空间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4.
辽宁省刺槐人工林立地质量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Richards生长函数H=a(1-e-bA)c作为辽宁省刺槐优势高生长模型.用差分法展开导向曲线编制了单形立地指数表;应用分组整理后解析木资料,拟合出最优多形立地指数模型,编制了多形立地指数表.在综合分析影响刺槐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基础上,选择了7个立地因子,运用数量化理论Ⅰ方法,建立与立地指数的回归模型,经减少项目法筛选出包含5个因子的立地指数最佳预估方程,编制了数量立地指数得分表.  相似文献   
95.
实现农村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在对我国实现农村信息化的理论及必要性阐述的基础上,以四川省为背景,对农村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96.
本文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系统地总结了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生态学理念的渗透及运用,为城市生态园林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设计参考,同时得出我国生态园林的下一步工作重点要放在恢复生态学的应用上,并且要实现现代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要多学科、多角度共同协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97.
基于混沌理论,研究水文科学的尺度问题,将混沌分析方法应用于径流的降尺度计算。通过分析大时间尺度的年径流量分解到小时间尺度的月径流量的分解系数的混沌特征量,论证了分解系数具有混沌特性。在此基础上,对分解系数的预测方法提出改进意见并给出具体算法。然后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月径流量的降尺度计算。实例研究表明,改进的算法用于径流量的降尺度分析具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98.
新疆棉花超高产光合生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1996~ 1999年对新疆棉花超高产 (皮棉 2 2 50kg·hm-2 以上 )光合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盛铃期群体光合速率 (CAP)生育期变化为单峰型曲线 ,盛花结铃期达最大值 4 .0 5gCO2 ·m-2 h-1 ,平均值为 2 .63gCO2 ·m-2 h-1 ,盛花、结铃、吐絮期的 CAP 与生物学产量、皮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盛铃期叶面积指数最大值为 3 .7~ 3 .9。一天内棉叶净光合时间长达 13 .5h,早晚比普遍棉田光合延长 2 0min左右。未发现光合午休和光饱和现象。高产棉田夜间 (2 1:2 0 )呼吸速率最大值为 4 .33mgCO2 ·dm-2 h-1 ,平均值为 3 .0 0mgCO2 ·dm-2 h-1 ,分别比普通棉田低2 2 %和 17.6 % ,扣除呼吸消耗 ,净光合比普通棉田高 58.4 %。其呼吸消耗占白天总光合的 8.4 %。低于普通棉田 15.5 % ,也低于内地棉区 12 %~ 2 0 %。新疆高产棉田群体的库容量增加 ,光合产物的贮备能力强 ,生物学产量高达 1.14× 10 4~ 1.44× 10 4kg·hm-2 ,有效铃 (5g以上 )高达 12 0×10 4个·hm-2 ,经济系数 41.52 %~ 44 .1% ;单位叶面积的果节数、有效铃、生殖器官干重分别为10 4~ 137个·m-2 ,32~ 49个·m-2 ,0 .2 30 3~0 .3361kg·m-2 。源强库大 ,源库协调是新疆棉花高产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99.
为完善湿垫风机系统在农业建筑夏季蒸发冷却中的应用,研究了湿垫冷却装置在喷淋水完全蒸发条件下的热质交换特征,经理论推导给出了确定喷淋水量及湿垫合理参数的计算式。  相似文献   
100.
自2006年阳光体育运动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以来,阳光体育运动内涵的界定至今尚未有一个科学、清晰和合理的阐释,且存在许多理论层面上的认识局限。阳光体育运动中的"阳光"承载了三层含义:离开室内环境,享受自然"阳光;"让学生沐浴党中央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政策"阳光;"改变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文社会环境,让青少年学生身心"阳光"。阳光体育运动中的"运动",应理解为全社会参与下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运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体育",其本质就是学校体育。为了更好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健康长久有效开展,需要进一步借鉴和移植健康促进理论,改造成适合阳光体育运动的指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