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26篇
  免费   1477篇
  国内免费   1014篇
林业   11924篇
农学   480篇
基础科学   255篇
  2841篇
综合类   8944篇
农作物   247篇
水产渔业   271篇
畜牧兽医   983篇
园艺   421篇
植物保护   351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87篇
  2022年   372篇
  2021年   508篇
  2020年   556篇
  2019年   783篇
  2018年   390篇
  2017年   625篇
  2016年   836篇
  2015年   824篇
  2014年   1384篇
  2013年   1276篇
  2012年   1978篇
  2011年   1942篇
  2010年   1619篇
  2009年   1689篇
  2008年   1573篇
  2007年   1702篇
  2006年   1403篇
  2005年   1251篇
  2004年   958篇
  2003年   740篇
  2002年   598篇
  2001年   587篇
  2000年   453篇
  1999年   362篇
  1998年   309篇
  1997年   252篇
  1996年   246篇
  1995年   238篇
  1994年   202篇
  1993年   164篇
  1992年   134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7 毫秒
101.
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成都市新津县境内,是典型的河流漫滩和沙洲地貌。受亚热带湿润气候影响,湿地公园核心区拥有种类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但近几年人们在场地周边的开发活动,对基地原有植物生态环境造成破坏[1]。现在核心区仅存那些对水质要求低和抗逆性强的植物,同时也因为植物种类过于单一,随之而来的就是湿地季节性功能失调现象,如对水质净化的能力差,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为缓解和改善湿地核心区现存问题,一个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植物景观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主要以生态恢复学、植被演替理论等为理论支撑,借鉴LID技术在湿地生态修复的应用,结合对基地本身植物资源调查的基础,通过对不同植物的配置选择,构建起了多样的新旧植物景观模式,用以探索科学合理的湿地公园植物景观配置模式,以期恢复新津湿地公园植被生态多样性,提升视觉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02.
徐涛 《防护林科技》2015,(1):41-43,45
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是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通过采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物量、价值量评估方法对长防林工程实施区域森林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的评价,结果表明,长防林工程实施后林地可调节水量12.936亿m3,固土0.135亿t,林地的水土保持效益价值达126.247亿元。经过20年的长防林工程建设,项目区内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度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3.
黑龙江省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场管理体制机制的立法现状和立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从立法角度探讨黑龙江省国有林场改革的新思路与措施,进而提出改革的建议,为国有林场的改革提供理论和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104.
浅析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经济沟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经济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推进生态经济沟健康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以河北省太行山区生态经济沟发展的现状为切入点,以生态经济相互协调为前提,以山区环境和资源、人口为依据,提出了建设农村高效农业,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建...  相似文献   
105.
在分析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上论述了林下经济的生态经济学理论基础,并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林下经济模式,对几种模式的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合适的林下经济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提高林下土壤肥力以及改良土壤物理性质,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学的核心内涵—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相似文献   
106.
总结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义,分析了海盐县农业污染现状,并提出利用生态循环农业治理农业污染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7.
运用贡献度随机森林方法(CRF)方法探讨公司债财务指标比率与其违约率的关系.运用连续属性离散化方法(OB)进行财务指标最优降维;运用WOE变换进行模型变量约简.研究表明,CRF模型的分类性能显著优于其他模型,测试集评估总体正确率达90.47%,AUC统计量、AR比率及K-S值分别提升了2.6%、7.6%、4.38%,变量贡献度量化了各财务指标对违约率影响,为诠释随机森林预测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原始云冷杉、红松林树木生长对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野外控制试验,设置4个梯度的施氮处理,分别为对照(CK,不加氮)、低氮(TL,5 g/(m2·a))、中氮(TM,10 g/(m2·a))、高氮(TH,15 g/(m2·a)),研究云冷杉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径生长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枫桦径生长随氮添加梯度的增加出现了先促进后抑制的趋势;臭冷杉和红松径生长随氮添加梯度的增加而受到抑制,其中臭冷杉表现出明显的衰退现象甚至死亡;花楷槭则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响应,可能与该树种对不同梯度氮添加的响应机制不同有关。同时还发现,各处理、各树种的胸径大小与径生长量存在相关性,可能与树种年龄及其所处的生态位相关。研究表明,氮沉降改变树木生长速率和死亡率,可能影响地上生态系统碳库和整个生态系统碳循环。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评价妙峰山森林文化价值,对我国其他地区的森林文化价值评估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全面开展中国森林文化价值量化评估探索路径。【方法】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调研受访者对森林文化的认同程度,评估妙峰山森林文化价值,继而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受访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古树名木、寓言典故和神山传说是受访者接触程度最高的文化符号;受访者了解森林文化的方式呈现多元化,互联网和书籍是最主要的途径;森林采摘是受访者最乐于接受的森林实践活动;94%以上的受访者认同森林具有文化价值,认可程度较高;舒缓心情是受访者最为认同的福利(占比为82.32%),其次为锻炼身体(占比为62.20%)和休闲娱乐(占比为45.12%);妙峰山森林文化的人均支付意愿为100元人民币,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个人年收入,其次是对森林文化价值的认同程度和学历;对所支付费用的使用透明度不放心是部分受访者拒绝支付的最主要原因;大部分受访者(占比为53.05%)愿意将所支付的费用使用在妙峰山森林文化艺术创作方面,捐款(占比为33.77%)是受访者最愿意接受的支付方式。【结论】理解偏差、心理账户偏差、支付方式偏差、投标起点偏差等多种偏差都会造成条件价值评估结果的误差。即使本研究只是初步估值,本研究的方法与结论仍然可以为建设与保护森林文化的相关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另外,如何提升国民对森林文化的认知和参与程度以及对森林文化所带来福利的感受,是提升国民对森林文化的认可程度,乃至提升森林文化价值的关键。森林文化的内涵随着人类对森林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与森林相互作用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拓展,如何正确认识森林文化并科学计量森林文化的价值仍然是一个有活力的课题,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0.
Urban tree canopy cover (UTC) is a simple, and common, measure of urban forest resource. Urban infill development is likely to lead to losses in UTC under private tenure, at a time when local governments are setting ambitious targets to increase UTC overall. Simple, statistically rigorous methods are required to benchmark and track change in UTC, whilst identifying which land-use types or tenures experience change.We estimated UTC in six Melbourne suburbs in 2010 and 2015 by randomly sampling 2000 points across public land, public streetscapes and private land. We were able to detect a net change in UTC of <2% over five years to a 95% level of confidence. A significant net decrease in UTC (−2.4%) was only detected in one of the six suburbs. Two suburbs had a net increase in UTC by +2.7% over five years. On private land, there was often areas of UTC loss, but this was generally offset by canopy gain in other areas of the private realm as well as in streetscapes and public land. Losses in UTC on private land were mainly due to tree removal,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construction works.This study describes a simple, but statistically rigorous, method to quantify UTC change and the drivers of change in different land-use types and tenure. Despite studying two suburbs will high rates of infill development, only one suburb showed evidence of net UTC decrease.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in UTC, whereby canopy losses area approximately offset by concurrent canopy gain, means that ambitious targets being set by local governments to increase UTC may be difficult to achieve without changes in tree protection and infill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la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