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61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0篇
  21篇
综合类   382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91.
李合章  刘书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09-12411
研究了临沣寨寨墙整体布局,其与村落所处的宏观与微观地形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寨堡"居高近水"的造址原则。寨墙的具体走势,满足了防御、通行、心理安抚等多层次的功能需求。寨墙与门道的构造方法也显示出中国营建技艺的地方多样性。  相似文献   
92.
刘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377-5379
基于对河南省3县6村的调查,总结出村庄带头人与社区现代农业建设的4种利益联结类型,认为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对村庄带头人的激励作用,良好的村庄治理是构建长效激励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93.
白洋淀流域典型村落非点源与地表径流污染负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添伟  陈家军  史震天  王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91-16993,17042
[目的]考察白洋淀流域典型村落非点源污染的特征。[方法]走访调查典型村落生活污水、固体废物的排放,并且监测分析其中的污染物和营养元素的含量;对降雨径流的水量、水质进行同步监测。[结果]该典型村畜禽粪便的排放造成的非点源污染远超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总和,其TOC年排放量为37794kg、TN为4102.9kg、TP为1923.7ks;降雨径流中COD、TN和’rP的次降雨平均浓度(EMC)分别为44.5、78.8、1.3mg/L,年污染负荷分别为7.6、13.4、0.2kg/hm。,占标准农田造成的COD年污染负荷的5.1%,占坡耕地TN与’11)的4.5%和0.49%。[结论]该研究揭示了村落非点源污染的最大源头是畜禽养殖。明确了非点源的年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94.
2011年山西省委省政府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提出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切入点,为山西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省上下迅速掀起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思潮。通过实例,探讨了山西"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及基本原则,提出了5个适应山西省的发展模式:龙头企业拉动发展模式,服务组织带动型发展模式,专业市场依托型发展模式,政产学研支撑型发展模式和旅游文化主导型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5.
浅谈村落精神在农民回迁安置区中的延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煜涛  白丹 《广东园林》2010,32(3):11-14
文章以2007年首届奥斯本杯国际景观设计大赛优胜奖作品为例,探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回迁安置区的景观规划设计思想和手法。通过分析村落的布局特点、空间形态和农田肌理,提炼"田"字格模型概念,阐述作者如何延续村落精神,营造出符合农民回迁安置区特点的景观空间。  相似文献   
96.
方仁 《广东园林》2010,32(5):34-37
云南省景洪市的曼景法村,是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傣族新村。其景观特点与传统的傣族村寨相比有所区别,有自己的独特新颖之处。文章从建筑、植物、水景、宗教景观、道路、园林小品等方面对傣族新村曼景法的景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7.
为使民族社区传统生态文化转化为生态旅游产品,通过对滇西北重丁村的实地考察,基于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提出包括野生植物认知与采集、狩猎文化生态旅游、传统植物栽培学习、少数民族社区家访和秘境穿越之旅在内的社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为传统生态文化的利用与保护提供选择路径,有利于民族社区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三效合一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8.
吴瑜  沈守云 《现代农业科技》2010,(7):233-234,237
介绍了文化生态的相关概念、背景及张谷英村的概况,提出了其保护与发展的文化生态学建议,以期促进张谷英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9.
侯雯娜  胡巍  尤劲  吕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348-1350
从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其特点及典型问题,从人口调控、经营模式、村民素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有效增进景中村管理和发展的对策.最后,将国内其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的情况与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其他景区景中村可以借鉴和关注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00.
熟人社会是农民人情往来的主要圈子,深入研究熟人社会的礼宴,能更好地了解人情变迁的逻辑与影响。通过对黔东北冉司都村人情行为的调查发现,既往礼俗的价值已经发生异化,宴请泛滥的现象正在普遍上演。即便“人在人情在”是当地人情风俗的延续,但已有村民犯困于情面之交。要推动熟人社会的礼宴治理,必须开启制度建设、推动跨域治理模式、树立村干部的带头作用,以及弘扬优秀的传统礼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