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2篇
  免费   544篇
  国内免费   655篇
林业   1400篇
农学   658篇
基础科学   206篇
  1227篇
综合类   3141篇
农作物   637篇
水产渔业   613篇
畜牧兽医   553篇
园艺   230篇
植物保护   386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58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340篇
  2018年   214篇
  2017年   377篇
  2016年   455篇
  2015年   356篇
  2014年   469篇
  2013年   533篇
  2012年   611篇
  2011年   654篇
  2010年   494篇
  2009年   465篇
  2008年   383篇
  2007年   419篇
  2006年   370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55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123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双季稻最佳磷肥和钾肥用量与密度组合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为明确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的施用效果,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肥用量、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组合对江西双季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和移栽密度、不同施钾量和移栽密度对双季稻产量、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磷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磷水平(P2O5 0、60、90、120 kg/hm2,以P0、P60、P90和P120表示)和4种移栽密度(21×104、27×104、33×104、39×104 穴/hm2,以D21、D27、D33和D39表示)组合。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试验中,设4个施钾水平(K2O 0、90、120、150 kg/hm2,以K0、K90、K120和K150表示),密度设置同磷肥试验。在水稻成熟期对产量以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磷素和钾素的吸收量和利用率等指标。【结果】磷肥与密度试验中,同一施磷水平下,早稻产量和地上部磷素吸收量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超过60 kg/hm2时,产量和磷素吸收量不再随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磷素吸收利用率(REP)、磷素农学效率(AEP)和磷素偏生产力(PFPP)逐步降低,以P60D39处理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5303.9 kg/hm2和24.4%,AEP为29.4 kg/kg; 晚稻则以施磷量在60 kg/hm2和33×104 穴/hm2密度组合的产量和磷素吸收利用率最高,分别为7246.9 kg/hm2和42.4%,AEP为36.2 kg/kg。钾肥与密度试验中,早稻的钾素吸收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施钾量在120 kg/hm2和39×104 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钾素吸收利用率(REK)最高,分别为6376.3 kg/hm2和67.2%,此时钾素农学效率(AEK)为15.6 kg/kg; 晚稻则以施钾量在90 kg/hm2和33×104 穴/hm2密度组合的处理产量和REK最佳,分别为7025.6 kg/hm2和74.0%,AEK为21.7 kg/kg。【结论】合理的磷肥、钾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可以显著增加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养分累积量,进而增加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但过高的磷肥和钾肥施用会抑制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建议本研究区域的早稻采用施磷量在60 kg/hm2、施钾量120 kg/hm2和39×104穴/hm2的密度组合,而晚稻采用施磷量60 kg/hm2、施钾量90 kg/hm2和33×104 穴/hm2的密度组合。  相似文献   
82.
选择不同林分类型和立地条件,按不同经营密度分别设立固定标准地,开展立地类型划分和最适密度选择。同时,在固定标准地内,对林分生长性状、形质指标、干物质积累量、枯枝落叶分解量及养分归还量进行连续定位观测。结果表明:经营密度对林分生长、干物质积累和枯枝落叶分解影响较大,且以中等经营密度(0.7)效果最理想。在立地类型划分、最适经营密度选择、密度效应分析、径级-株数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培育目标,分别提出不同立地条件下天然杨桦(胶合板材、普通建筑材、纸浆材)用材林高效经营技术,为科学经营存量种质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森林生产力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3.
采用密度泛函法(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ethod,DFT)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金丝桃素(Hypericin,4,4′,5,5′,7,7′-六羟基-2,2′M甲基-中位-萘骈二蒽酮,化学式为C30H16O8)的分子结构、轨道能量、电荷布居、红外图谱等进行了研究,并对分子中的不同氢键类型以及光活性的本质特性进行了讨论;同时对部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金丝桃素易于与生物分子发生作用从而破坏病变分子;理论计算的数据与一些已知的实验数据具有较好的吻合性,说明计算结果有效.  相似文献   
84.
积雪特性参数分析及雪深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5~2016年冬季积雪观测试验,测量自然条件下雪深、雪层温度、雪层密度、雪层液态含水率等积雪特性参数,分析积雪特性参数影响因子和发育变化规律,构建径向基神经网络雪深模型。结果表明,空气、地表温度及水汽压是影响雪参数发育三大主要气象因子。在时长为124 d覆雪期中,雪深最大平均融雪速率达3.20 mm·d-1,出现在融雪后期。雪层密度随雪深增加波浪式上升,其中稳定期全层密度0.1~0.4 g·cm-3;雪层液态含水率0.5%~3.5%,分层液态含水率中层较大,积雪表层和底部波动较小;全层积雪孔隙率平均值为72.3%,积底层孔隙率廓线下降最快,极差最大。经两次优化后,雪深模型最大绝对误差为0.614 1 cm,最大相对误差为5.85%,模拟精度控制在6 mm以内。  相似文献   
85.
采用206最优回归设计方案,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播期对遵糯4号鲜穗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置的密度和播期范围内,随二因素升高,鲜穗数先升后降。综合考虑,密度在55 500~64 500株/hm2、播期在4月12—18日水平区间内,有利于遵糯4号鲜穗数的提高。  相似文献   
86.
【目的】研究田间根钻取样结合计算机图像软件分析方法测定棉麦套种及单种作物根长密度的精确性。【方法】结合田间根钻取样,分别用图像法(DT-SCAN图像软件分析法)和直尺法(常规人工直尺测量法)测量根长密度,通过2002―2013年试验获得的3423对根长密度数据分析图像法的精确性,使用根均方差描述图像法测定值(模拟值)与直尺法测定值(观测值)之间的一致性。【结果】2种方法测定根长密度的相关性较好,图像法的精确性较高。对可能影响图像法精确性的因素分析表明:(1)在不同种植模式下图像法的精确性表现为小麦单种模式棉花单种模式麦棉套种模式;(2)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图像法的精确性增加;(3)在麦棉套种模式下图像法的精确性从麦幅到棉幅逐渐提高,在小麦单种模式下行上大于行间,在棉花单种模式下行上小于行间;(4)在棉花开花前图像法的精确性表现为棉花单种模式大于麦棉套种模式,在棉花开花后表现为棉花单种模式小于麦棉套种模式。【结论】田间根钻取样结合计算机图像软件分析方法测定棉麦套(单)种作物根长密度的精确性较高,该方法成本低、测定速度快,能更好地扫描并分析计算棉花的细小侧根,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87.
为进一步研究玉米品种登海605不同密度和施肥方式对光合生理的影响,挖掘其增产潜力,建立高产栽培模式。本试验设计5个密度处理(D1、D2、D3、D4、D5)、3种施肥方式处理(S1:农大缓释肥、S2:分次施肥、S3:一次性施肥),并对不同处理的光合指标、叶面积指数、光合有效辐射、透光率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方式上层、中层、下层光合指标变化规律表现一致,各层次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S2>S1>S3,玉米植株上层无论哪种处理都能获得足够的光能和CO2,光合指标相差不大,适宜的密度和施肥方式将获得更多的光能、有效辐射,合成有机物,形成更多的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8.
In a field experiment,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structural complexity in the form of added artificial plastic plants and shredded plastic bags on growth and abundance of juvenile brown trout (Salmo trutta). Just after emergence, the added complexity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nsity, biomass and condition factor of young‐of‐the‐year (0+) brown trout. This difference in density was not present six weeks later. In contrast, both young‐of‐the‐year and older brown trout generally tended to be larger in the simple habitat. Hence, our data suggest that increased complexity initially is beneficial for young‐of‐the‐year individuals probably due to lower risk of predation and increased densities of prey. However, as density increases in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it may induce negative density‐dependent effects, here reflected in smaller sized fish in the complex environment. This might force fish to redistribute to habitats with lower densities of conspecifics as they grow larger. We propose that habitat complexity can increase survival of yearlings in early phases and thereby also affect the overall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brown trout in natural streams.  相似文献   
89.
为了规范烤烟栽培模式,对清香型烤烟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适时播栽、培育壮苗、精耕细作、盖膜待栽、控制施氮、合理追肥、"膜上"栽烟、科学管水、掀(揭)膜培土、病虫防治、拔节打顶、成熟采烤等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0.
不同种源/家系的细叶桉苗期叶脉密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3个种源、14个家系的细叶桉苗木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种源、家系叶脉密度的差异以及各级叶脉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种源间总叶脉密度和次级叶脉密度的差异极显著,2°主叶脉密度差异不显著,次级叶脉密度与总叶脉密度的比值在88.07%以上;种源地 China Dongmen 家系间的总叶脉密度、次级叶脉密度、2°主叶脉密度之间差异极显著,2°主叶脉密度与次级叶脉密度和总叶脉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次级叶脉密度与总叶脉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他种源内家系间叶脉密度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