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5篇
  3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许永玉  牟吉元 《昆虫天敌》1998,20(4):145-149
详细研究了大草蛉胚胎发 神经系统发育形成过程及组织学特点;观察和旭纳子大草蛉在27℃渐度下胚胎发育地进程。  相似文献   
62.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是我国常见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为更好评价七星瓢虫在油松林生态系统中的捕食状况,以利于在生产中有效的应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观测了七星瓢虫对松林生态系统中油松和荆条上2种蚜虫——松大蚜(Cinara pintabulaeformis)和棉蚜(Aphis gossypii)的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在棉蚜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松大蚜的种群数量时,七星瓢虫明显喜好捕食棉蚜;在松大蚜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棉蚜时,则喜好捕食松大蚜;在2种蚜虫种群数量相近,或者松大蚜种群数量略高于棉蚜时,七星瓢虫仍较喜好捕食棉蚜。  相似文献   
63.
几种生物制剂对七星瓢虫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罩笼法对棉田七星瓢虫成虫进行了毒性试验 ,喷药后 72h成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 :苦参碱 1.0 5% ,灭虫丁 2 .73 % ,EB - 82灭蚜菌 19.58%和田卫士 43 .0 9%。室内采用喷雾法对七星瓢虫的幼虫和成虫进行了触杀毒力测定 ,幼虫 7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依次为46 .50 % ,58.44 % ,70 .48% ,93 .16 % ;成虫 7d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依次为 10 .88% ,13 .63 % ,19.12 % ,67.39%。  相似文献   
64.
七星瓢虫、异色瓢虫、星豹蛛、草间小黑蛛四种捕食性天敌对花生蚜的捕食作用是随猎物的密度增加而增大,随其本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用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模型进行拟合,其数学模型为Na=(a’TNt)/(1 a’TnNt)。通过计算日最大捕食量四种天敌依次为162.2、172.5、56.8、13.8头。数学模拟的理论值与实际观察值十分接近,经卡方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可以用来描述四种天敌捕食功能反应情况。  相似文献   
65.
去饱和酶(Fatty acid desaturase,FAD)是生物体不饱和脂肪酸合成中的关键酶,酰基辅酶AΔ11去饱和酶基因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本试验基于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转录组数据,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滞育七星瓢虫中克隆得到酰基辅酶AΔ11去饱和酶基因全长,并命名为CsFadΔ11(GenBank登录号:MF458996),该基因全长1447 bp,开放阅读框(ORF)1095 bp,编码364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42.99 kD,等电点(pI)为8.87,无信号肽。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sFadΔ11有3个组氨酸富集区和6个跨膜结构域,与膜翅目的内华达古白蚁Zootermopsis nevadensis同源性较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其时间表达模式,发现CsFadΔ11基因在七星瓢虫初羽化、滞育诱导10 d、滞育诱导20 d、滞育初期、滞育后期、滞育解除期以及正常发育状态下均有所表达,且在滞育早期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在滞育解除个体中。其整体表达趋势与相应时期脂积累变化情况基本相符,推测CsFadΔ11基因参与七星瓢虫脂积累调控,并进一步影响七星瓢虫滞育。  相似文献   
66.
用二氯甲烷、正己烷、丙酮、乙醚等有机溶剂提取大草蛉雌成虫香腺分泌物,观察对雄虫的生物活性,研究表明:向含有腺体提取物的滤纸吹风半分钟后,雄虫表现出交配前的行为,迅速朝滤纸一方移动,触角前后晃动,振翅,腹部不断弯曲,震颤。初步认为,香腺即为其性外激素腺体。  相似文献   
67.
为了探究七星瓢虫不同虫态的低温贮藏条件,本研究在不同恒定低温-时间与变温预处理后恒定低温-时间组合下分别测定了七星瓢虫卵、蛹及成虫的孵化率、羽化率及成虫存活率。结果表明,无论恒定低温或变温预处理,卵在常温下3 d均可孵化,恒温和变温的孵化率分别为72.56%和73.93%,且当保存时间不超过5 d时,卵在8℃、10℃及12℃时孵化率均在50%以上,保存时间为10 d时,卵在10℃及12℃时孵化率均在50%以上。七星瓢虫蛹在恒温和变温预处理条件下,在10℃保存3 d时均可完全羽化,且羽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当保存时间达到50 d,恒定温度在2℃、4℃、6℃和8℃下畸形率达到了100%,而其余保存天数下均未出现畸形率,当变温预处理后,仅在2℃下保存20、30和50 d分别出现100%、50%和100%的畸形率。在25℃保存时,恒温和低温预处理下的成虫保存40 d时,全部死亡,但恒温8℃下保存60 d和变温预处理10℃下保存60 d的成虫存活率分别达到60.46%和63.29%。综合分析表明,一定时间下的恒定低温和变温预处理保存均能延长七星瓢虫卵、蛹及成虫寿命,从而为七星瓢虫不同虫态商品化及其货架期的延长提供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6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