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567篇 |
免费 | 196篇 |
国内免费 | 44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7篇 |
农学 | 1032篇 |
基础科学 | 311篇 |
525篇 | |
综合类 | 9473篇 |
农作物 | 155篇 |
水产渔业 | 17篇 |
畜牧兽医 | 238篇 |
园艺 | 5568篇 |
植物保护 | 7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4篇 |
2023年 | 204篇 |
2022年 | 299篇 |
2021年 | 330篇 |
2020年 | 262篇 |
2019年 | 346篇 |
2018年 | 218篇 |
2017年 | 326篇 |
2016年 | 407篇 |
2015年 | 479篇 |
2014年 | 836篇 |
2013年 | 866篇 |
2012年 | 1116篇 |
2011年 | 1179篇 |
2010年 | 1114篇 |
2009年 | 1162篇 |
2008年 | 1191篇 |
2007年 | 1048篇 |
2006年 | 953篇 |
2005年 | 879篇 |
2004年 | 749篇 |
2003年 | 618篇 |
2002年 | 468篇 |
2001年 | 485篇 |
2000年 | 309篇 |
1999年 | 283篇 |
1998年 | 254篇 |
1997年 | 285篇 |
1996年 | 262篇 |
1995年 | 219篇 |
1994年 | 182篇 |
1993年 | 167篇 |
1992年 | 145篇 |
1991年 | 133篇 |
1990年 | 137篇 |
1989年 | 137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57年 | 15篇 |
1955年 | 5篇 |
1953年 | 2篇 |
195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苜蓿褐斑病抗性与几种同工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苜蓿5个品种在褐斑病抗性上存在差异的抗、感单株为材料,研究了接种病菌后苜蓿褐斑病抗性与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其酶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褐斑病侵染后,苜蓿抗病株系和感病株系叶片中PPO、POD和SOD同工酶谱带多少和强弱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大部分抗病株系PPO、POD和SOD酶活性高于感病株系,并有新的同工酶带出现。PPO、POD和SOD在苜蓿抗褐斑病上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其同工酶谱带和酶活性的差异有可能做为鉴定苜蓿抗褐斑病的一种同工酶标记。 相似文献
102.
103.
以柑橘褐斑病高抗品种Lw8,中抗品种L2,高感品种Lw14为实验材料,通过孢子喷雾法使柑橘褐斑病菌感染柑橘叶片,研究接菌0d、1d、2d、3d、6d、8d、10d时,柑橘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几丁质酶(CHT)酶和β-1,3葡聚糖酶(GLU)含量及活性变化规律与品种抗病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前,两个抗病品种Lw8、L2中的POD、SOD、PAL、PPO 、GLU、CHT活性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CAT活性则与高感品种Lw14相近;接种后,3个不同抗性品种中SOD、POD、CAT、PAL、PPO 、GLU、CHT 7种防御酶活性较对照明显提高,但不同品种增加幅度不一致,除CAT外,其余6种防御酶活性均表现为抗病品种Lw8、L2增幅显著高于高感品种Lw14,且两个抗病品种一般在接菌3d内6种防御酶活性迅速升高并达到峰值;而高感品种Lw14防御酶(除CAT外)活性或增幅较小或较两个抗病品种滞后。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褐斑病菌后7种防御酶的活性动态变化与柑橘品种抗病性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5.
106.
日本小青瓜温室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特征特性日本小青瓜凤燕是近几年广州地区适宜温室周年种植的黄瓜新品种。该品种茎蔓粗壮,生长势旺盛,节间较短,雌花发生多,分枝性强,主侧蔓都能结果,夏季以侧蔓结果为主。侧蔓第1节即有雌花发生能结果,结果力强,且一节上常发生2个雌花均能结果,产量高,叶形较小,抗霜霉病和 相似文献
107.
<正>据《中国农业科学》2015年第3期《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作者董向丽等)报道,2009和2010年3—7月,每隔15d自山东莱阳和青岛两地的苹果园内定期采集落地病叶,随机挑取病叶正面的子实体,镜检已形成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子实体,依据拟分生孢子盘和子囊盘在子实体中所占百分率,分析越冬病菌的发育动态。2008—2010年6月至10月,在山东莱阳和青岛的果园内,每隔15 相似文献
108.
摘要:为了明确红阳猕猴桃褐斑病主要病原菌及适宜的防治药剂,采集贵州省水城区红阳猕猴桃褐斑病的标样,通过组织分离、纯化,致病性检测,形态学观察,分子检测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病原菌种类,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药剂对该病原菌生长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分离纯化得到的病原菌的形态特[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项目(黔科合服企[2019]4004);贵州科学院青年基金(黔科院J字[2021]21号);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21]一般234)
作者简介:苏文文(1992-),女,河南灵宝人,硕士,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E-mail:275272042@qq.com;*为通讯作者:李苇洁,女,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猕猴桃栽培和育种研究,E-mail:lwj024333@163.com]征与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形态特征相似,将分离菌株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发现该菌株与黄瓜多主棒孢霉菌的相似性达到96%以上。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最低浓度可抑制菌丝生长,其次为40%戊唑醇悬浮剂、80%乙蒜素乳油、30%吡唑嘧菌酯乳油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分别为0.0002 mg/L、 0.0743 mg/L、0.0871 mg/L和0.5025mg/L。红阳猕猴桃褐斑病主要由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以上5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红阳猕猴桃褐斑病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109.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刘店子乡从2002年开始,连续三年与北京丰达种业有限公司、临沂师范学院合作,引进技术和人员进行了黄瓜高效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2002年在该乡东石拉渊村示范种植3.3公顷,取得了非常高的效益,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750千克,1/15公顷收入3000~5000元,产量高的可达6000元。2003年又在东石拉渊村,西石拉渊村,大梁家村等三个村种植8公顷,在克服雨水大、光照差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仍取得了1/15公顷收入3000元的好效益。现将黄瓜高效杂交育种主要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杨梅褐斑病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嘧菌酯的抑制活性最强,EC50值为0.96 mg/L;百菌清的活性最弱,EC50值为69.24 mg/L;其余药剂的抑制活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氟硅唑>腈菌唑>抑霉唑>戊唑醇>咪鲜胺>喹啉铜>代森锰锌>多菌灵,EC50值在3.25~68.73 mg/L之间。林间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对杨梅褐斑病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其防效显著优于喹啉铜和多菌灵。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00株杨梅褐斑病菌对嘧菌酯的EC50值在0.15~2.17 mg/L之间,呈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其平均EC50值为0.97?.22 mg/L,可作为该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用于田间抗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