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7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林业   230篇
农学   45篇
基础科学   101篇
  1114篇
综合类   662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61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18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的影响,以国家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施氮磷肥(NP)、单施有机肥(M)、氮肥配施有机肥(NM)、磷肥配施有机肥(PM)、氮磷肥配施有机肥(NPM)8个处理,应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研究了30 a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其与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肥较CK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含量;与CK相比,施用化肥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有所降低,而微生物量氮、磷含量显著提高;除NM处理外,施用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较CK处理均显著提高。长期单施化肥、有机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的微生物量C∶N显著低于CK处理,等量施磷处理(P、NP、PM、NPM)的微生物量C∶P、N∶P均低于CK和其余施肥处理,而NM处理的微生物量C∶P、N∶P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全氮(F=13.9,P=0.002)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最大,解释了微生物量变化的5.3%,各理化性质的影响顺序为全氮全磷pH有机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磷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量氮与有机质、全氮呈显著正相关。长期单施化肥使土壤酸碱度发生改变,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抑制作用。而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而增强微生物对碳、氮、磷等元素的吸收利用,对于提高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正我一直从事农机化技术服务工作,一年四季行走农村,目睹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进步,见证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即往昔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手扶犁耙,鞭催牛,一年四季泥作伴"的辛苦劳作,发展到如今"耕田用铁牛,插秧不弯腰,开沟不用锹,抽水抗旱只用油和电"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耕牛——犁耙——铁牛吉水县文峰玉山村农民胡礼华,种了快四十年的田,耕田一直是用耕牛拉犁耙。直到2006年享受补贴,购置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和旋耕机,告别了  相似文献   
23.
林改妙语西部大开发10年来,陕北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正在向"陕北好江南"演变。而这一切的转变都得益于十年来退耕还林的实施与林改政策的推行。当前最需要坚持的一条是:林改政策不能变,力度不能减。  相似文献   
24.
张建军  樊廷录  赵刚  党翼  王磊  李尚中 《作物学报》2017,43(7):1077-1086
在陇东黄土旱塬覆盖黑垆土大田,利用陇鉴301进行了连续10年的定位试验,观测长期施用不同氮源有机肥(发酵有机肥、农家肥)或小麦秸秆还田各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年际间变化较大,与降雨量有直接关系;不同有机氮源替代部分含氮化肥处理对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明显作用。在干旱、平水和丰水年型,较不施肥对照分别增产53.1%~103.7%、40.3%~79.3%和73.1%~94.8%,较单施化肥对照分别增产6.6%~41.8%、7.0%~36.8%和-2.9%~9.3%。以发酵有机肥做替代物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增产幅度最大,10年平均产量较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对照分别增加88.9%和25.4%,水分利用效率和边际水分利用率也最高,分别为10.8 kg mm~(-1) hm~(-2)和1.03 kg m~(-3);并且产量构成因素和植株生理指标也优于其他处理。因此,发酵有机肥是陇东半湿润偏旱雨养农业区(年降水量约550 mm)冬小麦生产上替代部分含氮化肥的首选有机氮源。  相似文献   
25.
苗芳 《当代农机》2020,(2):42-43
机器的轰鸣声嗡嗡作响,清风带着泥土的气息掠过田野,累累果实伴着层层波浪翻涌而起,粒粒果实在阳光下耀眼可见,似乎在宣告自己的存在。我想在以土地为生的人们眼中,这便是那最美的风景。丰收意味着不负努力,不负国家的鼓励。从建国初期基本靠人力、畜力,普通的农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努力,到如今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的耕作;从只能耕耘有限的土地,到如今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从在泥泞田里艰难地劳动,到在机器操作台肆意耕耘。  相似文献   
26.
陈国杰 《中国林业》2011,(20):53-53
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属干旱山区,主要由黄土丘陵、符川地和土石山组成,总而积3144平方公里,令县辖3镇16乡,总人门5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  相似文献   
27.
土地区地下工程建设需考虑的工程问题十分复杂,在地铁建设施工中不仅要综合考虑一些常见的工程问题及处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处理主体本身的湿陷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加以防治.我国地铁建设方兴未艾,但常常出现各种问题.综合研究黄土地去的各种工程地质性质对地铁施工建造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8.
长期施肥下黄土旱塬黑垆土磷平衡及农学阈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磷平衡和土壤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明确土壤有效磷(Olsen-P)的农学阈值及合理磷肥施用量,依托甘肃平凉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79),分析了黄土旱塬黑垆土36 a土壤磷盈亏动态、累积磷盈亏与有效磷的响应关系以及土壤磷残余,通过Mitscherlich方程模拟作物相对产量对土壤有效磷的响应关系,计算黄土旱塬黑垆土小麦和玉米的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结果表明:不施肥(CK)和单施氮肥(N)处理土壤磷始终亏缺,N处理每亏缺磷100 kg·hm~(-2),有效磷含量下降1.05 mg·kg~(-1);施磷处理土壤磷当季盈余4.3~207.9 kg·hm~(-2),累积盈余154.9~7 483.6 kg·hm~(-2),其中有机、无机配施(MNP)处理磷盈余最大;土壤累积磷盈余与土壤有效磷增量呈线性正相关,土壤中每盈余100 kg·hm~(-2)磷,秸秆还田配施化肥(SNP,磷肥隔年施)、氮磷配施(NP)、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配施(MNP)处理土壤有效磷分别增加7.55、2.47、0.28 mg·kg~(-1)和0.46 mg·kg~(-1);黄土旱塬黑垆土农田有效磷的小麦和玉米农学阈值分别为22.05 mg·kg~(-1)和13.96 mg·kg~(-1),MNP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已高于作物农学阈值,NP和SNP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达到小麦农学阈值分别需要21 a和24 a,达到玉米农学阈值分别需要2 a和8 a,M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已高于玉米农学阈值,还需要3 a可达到小麦农学阈值。当磷投入量每年平均达22.9 kg·hm~(-2)时,土壤磷呈持平状态;当磷用量达33 kg·hm~(-2)时,不仅作物产量较高,而且磷肥当季利用率也较高;当磷用量增加到233 kg·hm~(-2)时,作物产量对增加磷投入无响应,土壤磷残余超过90%,大量磷素累积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磷素的流失风险。黄土旱塬小麦玉米一年一熟轮作黑垆土农田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为13.96 mg·kg~(-1)(玉米)和22.05 mg·kg~(-1)(小麦),秸秆还田可促进旱地农田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29.
孙希杰 《北方牧业》2014,(12):283-284
针对陕北某矿区地表大部黄土覆盖、煤层埋藏极浅(30~110m)不利于地震勘探的特点,采集过程中采用优化观测系统、井深因地制宜等手段;处理过程中多次折射静校正、切除初至波、叠前三维地表一致性补偿、三维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等手段;解释工程中采用剖面结合水平切片手段,较好地解决了小断层、采空区解释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30.
定西于家山黄土洞穴的分布特征与侵蚀临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洞穴与滑坡、沟蚀等侵蚀过程联系紧密并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程度,但目前黄土洞穴发育的分布特征与侵蚀临界暂未明晰。利用无人机获得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影像与数字表面模型,基于影像标识了黄土洞穴并统计了其土地利用类型与洞穴直径,利用标识点在数字表面模型上提取了黄土洞穴的坡度、坡向、曲率和汇水面积等地形数据并分析了黄土洞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土洞穴直径大多4 m。黄土洞穴在耕地上发育较少,多发育于牧草地区域流水汇聚的凹形坡,且在阴坡更为发育。同时,黄土洞穴坡度正切值范围集中于0.4~1.0,汇水面积一般不超过3 000 m~2。依托统计的坡度正切值与汇水面积数据绘制了黄土洞穴的侵蚀临界图并对比了黄土洞穴与浅沟、切沟的侵蚀临界。黄土洞穴的侵蚀临界边界分别为SA~(0.150)=0.368与SA~(0.135)=7.580,分布较广且覆盖了浅沟与切沟的侵蚀临界。浅沟、切沟的演化与黄土洞穴的发育有关,黄土洞穴通过连通与坍塌促进了浅沟、切沟的发育、转换与扩展,并因此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研究量化了黄土洞穴发育的分布特征,建立了黄土洞穴与浅沟、切沟的联系并深化了对黄土洞穴侵蚀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