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32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0篇
  154篇
综合类   8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陕北黄土区微地形土壤有效水饱和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微地形土壤有效水饱和度的特征以及与植被群落特征的关系,采用小波分析、回归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陕北黄土区阳向陡坡不同微地形0~6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效水饱和度。结果表明:(1)在0~6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不同微地形土壤有效水饱和度顺序为塌陷缓台原状坡切沟浅沟陡坎,其中切沟、塌陷和陡坎的土壤有效水饱和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浅沟、缓台和原状坡的土壤有效水饱和度呈现下降趋势,但趋势不显著;(2)研究期间,不同微地形土壤有效水饱和度的变化周期不同,陡坎、塌陷和缓台的主周期相同,为22个月,浅沟、切沟和原状坡的主周期分别为23、21个月和28个月;(3)在不同微地形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均与土壤有效水饱和度呈正相关关系,其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土壤有效水饱和度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322.
晋西黄土区不同林地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索不同林地林下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为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3种人工林(油松林、刺槐林和油松×刺槐混交林)和2种天然次生林(山杨次生林、辽东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 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进行植被调查。结果结果表明:5种林地类型共出现林下植物52种(灌木植物17种, 草本植物35种), 且不同林地类型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及分布差异较大, 天然次生林的灌木物种数量明显多于人工林, 而草本物种数量却要少于人工林。5种林地类型的灌木层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差异, 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天然次生林>人工林, 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人工林>天然次生林。环境因素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 尤其是郁闭度、土壤含水量及毛管孔隙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为显著。结论不同林地林下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综合考虑灌木及草本层植物组成及多样性特征, 油松×刺槐混交造林方式优于纯林造林方式, 应该在该地区合理扩大油松×刺槐混交造林的面积; 郁闭度是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 因此可以通过适当开窗疏林来提高林下植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323.
【目的】探讨兰州市城郊林草地土壤碳通量变化规律,定量估算土壤碳排放量,为城市与城郊区碳排放和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兰州市城郊“小青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刺槐、苜蓿和沙打旺为试验样地,利用LI-815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三种林草地土壤碳通量进行长期连续监测,分析土壤碳释放特征,阐明土壤碳通量与影响因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兰州市城郊三种林草地土壤碳通量最高值出现在每天下午14:00左右,最低值在凌晨6:00左右;早上10:00和晚上20:00左右的土壤碳通量值与日均值基本一致。苜蓿草地年度土壤碳排放量为2321.30g m-2,高于刺槐林地1.24倍、沙打旺草地1.48倍。(2)三种林草地之间的地表温度变化和5 cm深处土壤温度变化规律一致,均无显著差异(P> 0.05),地表温度和5 cm土壤温度都与土壤碳通量具有显著的正指数相关关系(P <0.05),其中刺槐林地土壤碳通量对温度的敏感性最高。(3)三种林草地土壤碳通量与太阳辐射强度显著相关(P <0.05),刺槐林地土壤碳通量与降雨量呈抛物线状显著相关(P <0.05)。【结论】兰州...  相似文献   
324.
黄土区基本环境要素变化对丘陵地形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丘陵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一些基本生态环境因子,如太阳辐射,气温和土壤水分会受到丘陵地貌的影响而发生分异,同时对农业而言,这些因子的变化也会影响丘陵地形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325.
据1995~1996年在陕西省长武县农业生态站田间隔水小区的试验结果,对黄土旱塬农田有限灌水条件下冬小麦的早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中,幼苗早发与灌水量有关,随灌水量增加,多数幼苗早发指标(LA、LAI、SLR、LAR、RGR等)趋于增加;水分胁迫限制叶片的扩张生长,增加叶片厚度,降低物质积累.在轻度水分胁迫下,小麦拔节期以后有补偿性生长反应.  相似文献   
326.
为进一步了解风沙黄土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特征,选择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大柳塔镇5种典型植被类型的7个样地柠条1、柠条2、草地1、草地2、樟子松、沙棘、杏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不同样地间土壤水分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在0~100 cm土层,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蓄水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均表现为杏树>沙棘>柠条1>柠条2>草地1>樟子松>草地2。(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上都成增加趋势。其中草地1、樟子松、草地2的变化趋势不明显。(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蓄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上均表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各植被在0~40 cm土层的蓄水量均比较少且变化不大,在40~100 cm土层时土壤蓄水量变化较大且均在80~100 cm土层时的蓄水量达到最大。该试验分析出了该地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含水量及土壤蓄水量特征,对该地后续的水土保持与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7.
为了解人工林群落内物种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以晋西黄土区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戈登·摩尔稳定性等方法,对林下植物的种间关系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调查样地内共有植物30科56属62种。其中,灌木层植物10科18属19种,杠柳(Periploca sepium)为优势种;草本层植物22科38属43种,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为优势种。阳坡有14种灌木,阴坡有7种;阴坡有28种草本植物,阳坡有24种。(2)不同坡向刺槐人工林内植物种的关联性不同,阳坡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白首乌(Cynanchum bungei)的关联性极显著(P<0.01);半阳坡茜草(Rubia cordifolia)、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和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的关联性极显著(P<0.01);阴坡蛇莓(Duchesnea indic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  相似文献   
328.
为给半干旱黄土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土壤养分的科学依据,对甘肃省陇中黄土丘陵区不同流域(龙滩、安家坡、窎沟)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撂荒地、草地、林地)的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方差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在3个流域间除全钾外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均显著(P0.05);在农田和撂荒地的不同坡向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林地的不同植被类型间也均不显著(P0.05),但在草地的不同植被类型间差异显著(P0.05)。变异分析表明,不同流域间养分变异差异不大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与养分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综合分析认为,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流域空间位置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分布没有明显影响,但土地利用类型对其含量和分布影响大,同一土地利用类型下坡向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分布也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植被类型对其含量及分布有一定影响,农田转变为林草地有利于土壤养分恢复。  相似文献   
329.
为探究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果农间作系统土壤酚酸类物质、酶活性和微生物分布特性影响,初步探明间作滴灌条件下,土壤酚酸类物质与土壤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晋西黄土区典型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L1、L2、L3)滴灌带间距,分析不同水分分布下土壤酚酸类物质、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的空间分布变化,并在相关性基础上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3个土壤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除苯甲酸和间苯三酚外,滴灌带间距对酚酸类物质分布影响显著(p<0.05),除过氧化氢酶外,滴灌带间距对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分布有显著影响(p<0.05)。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使酚酸更多地分布在深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部分酶活性在L1、L2处理中随土层加深而先减后增;在水平方向上,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土壤酚酸类物质、细菌和真菌分布影响与间作对照处理一致,随距树距离增加而增加。滴灌条件下,除对羟基苯甲酸外,酚酸类物质受脲酶、过氧化氢酶和放线菌的抑制作用显著,间作处理土壤酚酸总量较单作有所减少。L1处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总量最高,L2处理土壤酚酸类物质累积量最低。其中L2处理在酚酸累积量最低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30.
为探究不同滴灌带布设方式对果农间作系统养分的分布及利用特征的影响,以晋西黄土区典型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裂区试验,分析不同滴灌带布设措施下,苹果/大豆间作系统的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大豆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设置3种滴灌带间距(L1:每行大豆根部布设滴灌带;L2:每间隔1行大豆布设1条滴灌带;L3:每间隔3行大豆布设2条滴灌带)和2种覆膜方式(M1:覆白膜;M0:不覆膜)。结果表明:覆膜和滴灌带间距对土壤养分分布影响显著(P<0.05),在水平方向上距树不同距离的土壤养分含量出现“V”和“N”型变化规律,通过改变滴灌带间距调节水肥的再分布可以促进生态位的分离而缓解竞争,同时提高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有效的增加产量,其中养分含量及吸收利用效率最高的是覆膜+每间隔一行大豆布设一条滴灌带的处理,其产量为1747.6 kg/hm2,该模式更适合为缓解苹果/大豆间作群体的种间水肥竞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