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34篇
  免费   1184篇
  国内免费   1442篇
林业   1176篇
农学   1511篇
基础科学   226篇
  1156篇
综合类   13818篇
农作物   1104篇
水产渔业   1524篇
畜牧兽医   7987篇
园艺   2979篇
植物保护   3279篇
  2024年   294篇
  2023年   956篇
  2022年   967篇
  2021年   992篇
  2020年   965篇
  2019年   1168篇
  2018年   667篇
  2017年   906篇
  2016年   1116篇
  2015年   1248篇
  2014年   1709篇
  2013年   1486篇
  2012年   2106篇
  2011年   2122篇
  2010年   1853篇
  2009年   1832篇
  2008年   1835篇
  2007年   1541篇
  2006年   1417篇
  2005年   1288篇
  2004年   1017篇
  2003年   889篇
  2002年   781篇
  2001年   730篇
  2000年   625篇
  1999年   535篇
  1998年   517篇
  1997年   437篇
  1996年   395篇
  1995年   390篇
  1994年   367篇
  1993年   288篇
  1992年   322篇
  1991年   285篇
  1990年   244篇
  1989年   231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50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5篇
  1974年   7篇
  1973年   4篇
  1957年   6篇
  1955年   1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选用几种不同浓度的常规消毒防腐剂对从动物皮肤分离的嗜皮菌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杀灭时间内杀灭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0.5%双链季胺盐、2%苯酚、10%甲醛可以完全杀灭菌丝期和孢子期的嗜皮菌,1%新洁尔灭、0.5%硫酸铜的杀灭效果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992.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s,LM,简称为单增李斯特氏菌)是食品卫生上重要的病原菌。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可导致人和动物脑膜炎、流产、败血症等,病死率高达30%-70%,是目前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源性病原菌之一。由于该菌生长温度范围较广,在  相似文献   
993.
鹅传染性气囊炎是一种渗出性败血性传染病,是由鹅渗出性败血杆菌引起,主要发生于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发病情况辽宁省西丰县郜家店镇一养鹅户饲养肉鹅500只,从25日龄开始发病,先后死亡100多只,畜主曾用过氨苄青霉素和新霉素等一些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94.
黄志龙 《食用菌》1998,(4):32-33
福建省白背毛木耳通过几年的栽培实践,已摸出一套高产优质的栽培新技术,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应用发酵技术处理培养料,可以露天开放式接种,不仅可提高劳动生产率,且菌袋成品率高;二是采用“一区制”立体栽培,把室内菌丝培养阶段移到室外荫棚里,节约了用地。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1 季节安排与菌种选择 1.1 生产季节 白背毛木耳属于中偏高温结实型的菌类,子实体生长温度7~28℃,最适18~22℃,福建地区大规模生产一般安排在8月下旬~9月下旬制袋,u月至次年4月采收,5~8月清场再生产准备。  相似文献   
995.
室内孢子接种不同品种的板栗,根据限病率和产孢率的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得知供试品种中,实生栗实生栗和烟青表现为低抗,红栗、石丰为高抗品种,东丰、金丰为中抗品种,经野外调查验证,室内外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96.
叉状炭角菌对鸡腿蘑侵染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叉状炭角菌在斜面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及鸡腿蘑在母种、原种阶段感染叉状炭角菌后形态特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还对6个鸡腿蘑菌株进行了田间挖坑覆土和室内做箱覆土试验。结合生产实践推断,叉状炭角菌的侵染发生在覆土期,侵染源来自空气中的孢子,其萌发与鸡腿蘑菌圃的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对栗疫病菌的菌落形态、α-酯酶、β-酯酶及营养体亲和性(VC)特征进行了遗传分析。对有性后代的38个单子囊孢子菌株的研究结果显示:亲本菌株366与68的菌落形态、β-酯酶中(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相对迁移率为2.17和2.33的2条酶带的遗传分别由1个位点上的2个等位基因控制;α-酯酶中相对迁移为2.54与2.772条酶带的遗传由相互连锁的2个基因位点控制;α-酯酶与β-酯酶间存在完全连锁关系;菌株366与68之间至少存在4个VC基因差异。  相似文献   
998.
 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测定了多菌灵、三环唑对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黑色素形成的影响,以及经2种杀菌剂处理产生的形态变异菌株对棉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多菌灵在培养基内含量超过0.1μg/ml时,即可抑制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随着培养基内多菌灵浓度的增加,微菌核形成时间逐渐延长,形成量逐渐减少;三环唑浓度为0.5μg/ml时,可抑制微菌核的黑色素形成,微菌核从黑色变为浅红至红褐色。三环唑对微菌核黑色素形成呈可逆抑制,变色的微菌核菌落移入不含药的培养基后,大多可恢复形成黑色素。培养基内三环唑浓度的提高,也可抑制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因2种杀菌剂的抑制而丧失形成微菌核的白色菌丝体移入不含药的培养基,微菌核形成能力也不能恢复。多菌灵和三环唑经棉株吸收后均能抑制植株内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但对微菌核色素的形成未见有明显影响。2种杀菌剂处理产生的形态变异菌株的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致病力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9.
栽培防病措施对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栽培措施对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作用,通过不同栽培措施对病情产生不同影响的大量田间调查,明确了小麦早播、密播,过量水、肥条件下的旺苗和种植高度感病品种,都会加重小麦秋苗带菌量。短期播种、合理密植、视墒灌水、配方施肥、培育小麦壮苗及避免种植高感品种等均能减轻小麦秋苗带菌量。小麦秋苗带菌量大,则翌春病菌越冬菌源量也大。种植高感品种在田间有发病中心的作用。应把栽培防病措施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以充分发  相似文献   
1000.
广东水稻品种抗性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91 ̄1995年对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部分主栽品种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稻瘟病菌小种分布及发生动态相对稳定,优势种群为ZB群,ZC群;优势小种为ZB13、ZB5、ZC13和ZB1,不同生态稻区优势小种有差异。品种间具有不同的抗性水平,本省育成推广的主栽品种对稻瘟病属中等的抗性水平,个别品种抗性偏低,属于中感至感。粳籼89等的抗病性逐年下降,这些主栽品种抗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原有小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