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0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6篇
  43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氮掺杂碳纳米粒子对红壤中氮损失及盐基离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装置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氮掺杂碳纳米粒子(N-CNPs)配施尿素对红壤中尿素氮损失和土壤盐基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N-CNPs伴随尿素施入红壤后,在p H4.38的模拟酸雨多次淋溶条件下,能显著降低红壤氮素损失率;氮素损失率与N-CNPs的施用量呈正相关,15‰N-CNPs配施尿素处理总氮损失率仅为单施尿素处理的49.45%;5‰N-CNPs用量所表现出的氮素损失率与5%双氰胺(DCD)处理结果相近。N-CNPs施用后,土壤交换性阳离子淋失量降低,具体表现为Ca2+Mg2+Na+K+,p H值和盐基饱和度(BS)升高,且与N-CNPs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这些结果表明,土壤p H值和BS的改善可能是N-CNPs施用于红壤后引起土壤氮素淋失降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2.
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磷素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素饱和度(Degree of phosphorus saturation, DPS)能够有效评估土壤磷素的流失潜能及地表水磷富营养化问题,可用于评价土壤磷素环境风险。DPS值通常由酸性草酸铵提取态磷(Pox)与提取态铁铝(Feox, Alox)的摩尔质量比除以校正常数(Corrected constant,α)计算得到,而α是通过建立土壤饱和吸磷量与影响土壤磷吸附的土壤特征值间的相关关系而计算得到的数值;α的取值大小(常取0.5)会直接影响到DPS的准确估算。因此,本文以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28°04′~28°37′N,116°41′~117°09′E)为依托,以长期施肥(1988~2014年)的旱地红壤为研究材料,通过两种计算方法得到了土壤的DPS值,分析了校正常数α=0.5在长期施肥的旱地红壤DPS计算中的适用性,并确定了长期施肥旱地红壤DPS计算中α的适用性阈值。研究结果表明:校正常数α=0.5虽适用于长期施肥旱地红壤DPS的估算,但易导致旱地红壤DPS的过高估算;对比计算发现,长期施肥旱地红壤DPS计算时,校正常数α的最适取值范围为0.71~0.81。但是,不同环境背景下旱地红壤DPS计算公式中校正常数α的适应性阈值仍需进一步校正与验证,从而提高红壤区土壤磷素环境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3.
    采用化学测试方法研究杭州市郊25个典型菜园土壤的磷素状况以及农学和环境磷素测试值间的相互关系,以建立磷素淋失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菜园土壤全磷(TP)和土壤测试磷如水溶性磷(CaCl2-P)、速效磷(Olsen-P)、Mehlich Ⅲ提取的磷(PM3)均存在较大的变幅,分别为07~29 gkg-1、048~1964 mgkg-1、1065~15160 mgkg-1和5053~90495 mgkg-1,72%的土壤超过菜园土磷素丰缺的有效磷临界值(Olsen-P=60 mg·kg-1)草酸浸提的土壤磷饱和度(DPSox)和Mehlich Ⅲ浸提的土壤磷饱和度(DPSM3)分别在691%~4915%和582%~5256%之间,与TP、Olsen-P、PM3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DPSox与DPSM3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分段线性模型分析水溶性磷与Olsen-P、DPSox和DPSm3的关系,均存在一个明显的突变点(土壤磷素淋失的临界值),该值分别为Olsen-P=7619 mg·kg-1,DPSox=26%,DPSM3=22%,供试土壤中超过上述Olsen-P或者DPS临界值的占60%以上,存在磷素淋溶的风险土壤磷素淋失的Olsen-P临界值高于农学磷素丰缺的临界值,因此,合理施用磷肥和有机肥使土壤磷水平低于上述磷素淋失临界值,不仅可以满足作物的磷素营养需要,而且可以避免磷淋溶进入水体  相似文献   
64.
福建第四纪红土上发育土壤的富铝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5.
每一种增氧机,都依照一定的增氧原理进行增氧。对增氧有关基础理论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机器增氧效率的提高和一代机型的更新,这对高密度养鱼业和环保业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首先阐明了溶氧饱和度和超饱和度的概念,将溶氧在水中的物理状态与饱和度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并由此提出增氧方法可按溶解度的特性分为“液  相似文献   
66.
本文简单介绍了碳氧比能谱测井的测量原理、技术特点、主要用途和操作步骤.同时针对碳氧比测井资料在现河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应用碳氧比测井资料解决油藏的剩余油分布问题.  相似文献   
67.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团聚体磷素储存容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杏红  王艳玲  姚怡  殷丹 《土壤学报》2020,57(3):730-738
土壤磷素储存容量(SPSC)是基于磷饱和度(DPS)概念提出与发展的指标,可以有效地评估及监测土壤磷素的存储状态及释放潜能。以红壤旱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地(1988—)为依托,以无机肥区的NK、NPK、NP、PK、NPKCa、NPKCaS及有机无机配施的1/2NPK(CK)、1/2NPK+花生秸秆还田(PS)、1/2NPK+稻秆(RS)、1/2NPK+鲜萝卜菜(FR)、1/2NPK+猪厩肥(PM)共11小区的土壤为对象,采用湿筛法获得各粒级团聚体样本,分析红壤旱地及各粒级团聚体SPSC的变化特征,探讨土壤供磷水平对SPSC的影响,评估红壤旱地磷素的流失风险,预测红壤旱地可继续容纳外源磷的"安全寿命"。结果表明:在无机肥区,长期未施磷肥的NK处理土壤SPSC高达265 mg·kg~(-1),分别为NPK、NP、PK、NPKCa与NPKCaS处理的1.9倍、1.6倍、1.9倍、2.0倍和2.4倍;各粒级团聚体对土壤SPSC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0.25 mm、0.053~0.25 mm、 2 mm、1~2 mm;按现有施磷量,红壤旱地仍可以继续安全施用磷肥30年。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区,与CK处理相比,配施猪厩肥(PM)处理的SPSC呈现出负值且高达-333mg·kg~(-1),应立即停止施肥或调整施肥量;而配施花生秸秆(PS)、稻秆(RS)及鲜萝卜菜(FR)处理的SPSC仍为正值且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粒级团聚体对土壤SPSC的贡献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0.25 mm、 2 mm、0.053~0.25 mm、1~2 mm;按现有施磷量,可继续安全施磷41年、30年、14年,CK处理则可安全施磷51年。由SPSC与TP、Bray-P的相关关系可以发现,当SPSC 10 mg·kg~(-1)时,红壤旱地磷是绝对"安全"的;当–10 mg·kg~(-1)≤SPSC≤10 mg·kg~(-1)时,红壤旱地磷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极易或已经开始向周围环境或水体释放,需随时监测或停止施磷;当SPSC –10 mg·kg~(-1)时,红壤旱地磷已经向周围环境或水体释放,应立刻停止施磷,并调整施肥方案,降低土壤磷素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68.
<正>三倍体诱导不孕可防止逃逸的养殖鲑鱼和野生鲑鱼种群之间的杂交繁殖,但有报道高海水温度下三倍体鲑鱼的性能下降。由于高水温可能随之带来网箱中的供氧受限,本研究针对含氧从100%氧饱和度降至70%饱和度(称为缺氧)对饲养在高海水温度(19℃)下的三倍体鲑鱼和二倍体鲑鱼的养殖生产性能参数(摄食率,生长,饲料转化率,死亡率)和生理状态(血浆K+,Cl-,Na+,渗透压,葡萄糖,肌酸  相似文献   
69.
本文介绍了多参数监护仪的主要组成部分和测量原理,以及最常用的心电、呼吸、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的参数计量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70.
采用一种新的动态测试方法,TDR-张力计-数据采集器联用,动态测定沙柱中气-水二相条件下饱和度与毛细压力(S-p)关系曲线。对各组成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TDR和张力计的标定方法做了具体介绍,对实验装置的稳定性也进行了专门测试。结果表明,TDR-张力计-数据采集器联用装置可安全准确快速测量出气-水二相条件下饱和度与毛细压力关系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