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4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林业   193篇
农学   253篇
基础科学   254篇
  690篇
综合类   2009篇
农作物   43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94篇
园艺   57篇
植物保护   46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205篇
  2014年   220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310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泗阳第二抽水站采用沉井群基础施工技术,需要井点降水。通过严密的井点布置设计,严格监视井点降水过程对周边建筑物及地下水位的影响,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82.
我国是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淡水占有量约为2300m^3,是世界平均值的1/4,而农业用水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3/4,这意味着发展节水农业机械化技术,减少农业用水,不仅关系到农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高有效降水的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灌溉用水消耗,是解决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3.
内蒙古自治区的土地主要是旱地,自然降水少,十年九旱,对农林牧业与畜牧业发展影响严重。近几年连年干旱,气温偏高。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位下降很快。干旱是我区的历史性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与牧草的生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我们经过多年对干旱的天气成因及形成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观察。针对我区的旱作农业总结出几种实用抗旱技术。  相似文献   
84.
冬小麦降水年型与补水灌溉动态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高冬小麦的用水效率为目的,在分析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变规律及麦田耗水规律基础上,从应变管理决策的角度,根据阶段降雨与麦田耗水的关系确定了冬小麦的生育阶段降水年型指标,进一步确定了对应于不同年型的补水灌溉动态管理措施;根据全生育期降水年型确定小麦补水总量;根据播前底熵年型确定播前造墒水量;根据播种一拔节期降水年型确定春季第1水补灌时间。  相似文献   
85.
旱作农业是指依靠和充分利用降水及有限灌溉水源进行的农业生产,是雨养和集雨补灌两种农业生产活动的总称.  相似文献   
86.
<正>气象专家指出,"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有很大区别。气象干旱主要考虑自然降水的问题,如果某个地区某个时间段的降水量明显低于常年平均水平,这个地区就遇到了气象上的干旱。与常年平均  相似文献   
87.
湖北省1961年以来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及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61年以来湖北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小,冬变暖夏变凉趋势明显,冬变暖区域集中在江汉平原南部及鄂东大部,夏变凉区域集中在鄂西北。年平均民政部下最高气温有下降趋势,最低气温有升高趋势,夏季的最高气温下降幅度最大、中心在鄂西北、冬季的最低气温增加幅度最大、中心在武汉附近。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其分布格局是东增西减,南增北减。  相似文献   
88.
永胜县三川镇小春作物以蚕豆为主,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反常,往往在霜降前降水偏多,造成霜降节前播种的蚕豆严重烂种,不仅造成了种子的极大浪费,还增加了劳力的投入,加大了种植成本。  相似文献   
89.
2013年夏季,内蒙古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多次出现极端降水事件,引发气象灾害.为探寻其特征及成因,选择“6·30”、“7·14”两次典型极端降水事件,从天气尺度系统、中尺度对流系统、热力动力条件、水汽来源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以下结论:①“6 · 30”暴雨是华北小高压前的切变线产生;“7·14”暴雨是“北槽南涡”与台风北上共同作用的结果.②两次暴雨都是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S)发展的结果.“6·30”暴雨突发性强,具有局地特点;“7·14”暴雨具有列车效应,持续时间长.③两次暴雨水汽来源不同.“6·30”暴雨水汽来源于南海;“7.14”暴雨是“北槽南涡”加上远距离台风输送的结果.④“6·30”暴雨是高压切变线西侧干、东侧湿,在锋区附近产生上升运动促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高空“干侵入”是“7·14”暴雨的促发机制.⑤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北,是内蒙古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0.
近10年我国荒漠化地区干湿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降水状况对于维持和稳定干旱区生态系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运用静止气象卫星和地面气象资料,采用中国能量水平衡的监测方法来监测植物环境的变化,为我国荒漠化土地动态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自2000年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比以往偏多,干旱区气候总体趋向暖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北方干旱区近10年降水略显上升趋势,土壤湿润指数与降水量趋势基本一致,生态环境相对好转。内蒙古东部、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降水量和土壤湿润指数均略显增加趋势,青海北部增加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