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农学   16篇
基础科学   5篇
  9篇
综合类   8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土壤全磷测定中样品分解与比色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H2SO4-HC lO4酸溶法和NaOH碱熔法两种样品消化方法以及钼抗比色法和钒钼黄比色法两种显色方法在测定土壤全磷中的效果。结果表明:对于中性和碱性土壤,酸溶法和碱熔法均可获得良好的分解效果;对于酸性土壤,碱熔法分解效果优于酸溶法。钼抗比色法测定待测液中磷,结果可靠,精密度与准确度高,酸溶法加标回收率为90.25%-99.16%,RSD为1.0%-2.7%。碱熔法加标回收率为90.24%-100.3%,RSD为1.1%-2.6%。钒钼黄比色法测定灵敏度低,结果偏低,不适合土壤全磷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2.
[目的]了解湖南地区的新鲜蔬菜中总含量状况,评价蔬菜中污染程度,为重金属的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测定蔬菜中总含量,并采用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不同种类蔬菜中总含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703份蔬菜样品中,总含量总体算术平均值为0.090 mg/kg,中位数为0.018 mg/kg,最小值为未检出,最大值为3.120 mg/kg。其中叶类蔬菜中总含量高于根类、茎类、花类、果类蔬菜(P0.05),经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所有蔬菜中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0.2。[结论]湖南地区所采集的蔬菜样品均检出,但总含量处于正常水平,尚未出现污染现象。  相似文献   
113.
为了解矿区土壤复合重金属污染对白玉兰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分重度污染、轻度污染和无污染土壤栽培白玉兰苗木进行盆栽试验,并采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对重金属胁迫处理的白玉兰进行了光合生理特性日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白玉兰盆栽试验中,联盟和对照的Pn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峰值都出现在12:30左右,长龙界的Pn日变化无规律,3个处理的光合能力为联盟>对照>长龙界,重金属胁迫对植物的光合有抑制作用.Gs与Tr在日变化过程中具有显著性正相关(联盟0.981**,长龙界0.829*,对照0.87*),Tr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气孔的活动状态.白玉兰光合速率控制因子为非气孔限制.重金属污染越严重,白玉兰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越弱(对照>联盟>长龙界).  相似文献   
114.
土壤锑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残留积累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栽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不同价态化合物对水稻的危害程度明显不同,三价的毒害远重于五价,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危害逐渐加重;水稻能吸收累积土壤中的在水稻各器官中的分布规律是根>茎叶>>谷壳>糙米;施用石灰、钙镁磷肥作改良剂,能减轻对水稻的危害,降低水稻各部位的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115.
五价锑在中国南方两类典型土壤中的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土柱出流实验研究在我国南方的红壤和棕色石灰土中的迁移行为,对实验结束后的土柱进行分级提取,得出土壤中不同形态的百分比。为分析氧化还原电位对迁移的影响,探讨了不同p H条件下在覆铁石英砂中的迁移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棕色石灰土中迁移时穿透曲线的峰值(C/C0=0.88)比在红壤(C/C0=0.26)中的高,出流所需时间短;在红壤中迁移时穿透曲线的"拖尾"现象较明显。第二次出流的情况正好相反,在红壤中的穿透曲线峰值明显升高C/C0达到0.58,而在棕色石灰土中的穿透曲线峰值较第一次明显降低(C/C0=0.70),说明红壤第一次淋洗不彻底,棕色石灰土第一次淋洗比较彻底。土柱实验结束后的土壤中主要以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存在,非专性吸附态、专性吸附态和残渣态含量很少,棕色石灰土中的弱结合态含量较红壤中多。不同p H条件下在覆铁石英砂中迁移特征为,当p H为4时在覆铁石英砂中的穿透曲线对称性较好,"拖尾"现象不明显,随着p H变大穿透曲线对称性变差,"拖尾"现象变明显。  相似文献   
116.
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0、500、1000 mg·kg-1)土壤处理下混合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s和Glomus versiforme)后对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累积量、生物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显著促进了苜蓿对的积累。在土壤浓度为500 mg·kg-1时,接种AM真菌地上和地下部分含量分别增加了71%和46%;在浓度为1000 mg·kg-1时,地上和地下部分含量增加了37%和34%。在土壤胁迫条件下,接种AM真菌能显著提高苜蓿地上部分对磷的吸收,这可能是苜蓿生物量增加的原因。同时,接种处理降低了苜蓿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在浓度为500 mg·kg-1,接种AM真菌显著降低了苜蓿SOD和POD活性;在浓度为1000mg·kg-1时,接种AM真菌显著降低SOD活性。  相似文献   
117.
贾琳  夏天翔  张丽娜  贾晓洋  张丹 《土壤》2022,54(4):817-826
以污染场地土壤超标地层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每层含量的分布特点,分析和比较了克里格插值模型(OK、UK)、反距离插值(IDW)、泰森多边形(TIN)和分区预测模型(OK+TIN)对不同深度土壤修复范围及预测精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各方法确定的0 ~ 1 m地层修复面积大小顺序为IDW>OK=UK> TIN >OK+TIN,修复面积依次为74 154、57 427、37 338、32 707 m2;各方法确定的1 ~ 3.8 m地层修复面积大小顺序为IDW>UK>TIN>OK+TIN>OK,修复面积依次为13 089、11 030、9 660、2 183、1 231 m2,克里格插值带来的平滑作用导致超标范围的遗漏和未超标区域纳入修复范围。在受成本和污染物空间分布制约的情况下,TIN方法从几何原理的角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不同深度土壤的修复范围;克里格插值(包括OK+TIN方法)和反距离插值受数据分布假设的约束,平滑效应明显,估计精度受限。  相似文献   
118.
矿区的无序开采和冶炼是农田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农田土壤中重金属被作物富集转移后,还会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重金属污染的农产品通过食物链被人体吸收,将危害人类健康。对国内外有关重金属对油菜的生理生化活动、富积转移以及菜油安全食用品质的影响进行了归纳总结,旨在为食品安全和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9.
为研究(Antimony,Sb)污染土壤经蚯蚓扰动及消化前后蚓触圈(肠道、蚓穴)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差异,本试验将蚯蚓暴露在Sb(Ⅲ)和Sb(Ⅴ)单一和复合处理中,结果发现:蚯蚓肠道、穴壁土、对照土3种基质的微生物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培养时间和含量的增加,蚓触圈基质的Chao1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显著降低;蚓触圈呈现出独特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高含量复合处理的穴壁土中,Comamonas_testosteroni、Sphingobacterium_faecium、Sphingobacterium_multivorum 的相对丰度高于其他菌种,结合相关性分析,表明以上 3 个菌种在介导 Sb(Ⅲ)的转化中可能发挥着积极作用;冗余分析表明,穴壁土的丰富菌门Bacteroidetes与土壤中的Sb(Ⅲ)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roteobacteria与土壤中Sb(Ⅲ)含量、Sb(Ⅴ)含量、群落覆盖度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蚓触圈是一个微生物介导下形态转化的潜在热区。  相似文献   
120.
通过砂培盆栽的方式,运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探讨不同浓度的胁迫(0、5、10、20、40、80和100μmol/L)和砷复合胁迫(0+10、5+10、10+10、20+10、40+10、80+10和100+10μmol/L)对地枇杷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枇杷是一种典型的耐受性植物,植株体内的主要累积在根部;当单一胁迫浓度不超过100μmol/L时,对地枇杷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活性影响不大,但地枇杷的干物质累积受到一定的限制;(2)砷复合胁迫下,地枇杷根中和砷的吸收累积互为促进作用,而茎和叶中砷的转移、存储互为抑制作用;(3)虽然砷复合胁迫会降低地枇杷的干重,但低浓度(5~20μmol/L)的会减轻砷对叶绿体的毒性,而高浓度(40~100μmol/L)会加剧砷对叶绿体的毒性,造成地枇杷光合作用系统的不可逆损伤,使光合作用活性和能力降低;(4)砷对地枇杷的毒害作用明显比强,砷的加入会抑制地枇杷叶干物质积累,而且砷和高浓度复合胁迫会降低地枇杷茎的干物质累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