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6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2篇
  116篇
综合类   153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南方主要土壤中铁铝氧化物对土壤吸附Bt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Bt蛋白与南方主要土壤(砖红壤、赤红壤、红壤和黄壤)的相互作用,探讨不同形态铁铝氧化物对吸附的影响.[方法]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Bt蛋白在不同土壤上的吸附特征,并用Langmuir方程进行拟合.[结果]Bt蛋白在去游离态铁铝砖红壤和红壤表面吸附曲线为H型,而在其它供试土壤表面的吸附曲线均为L型,可用Langmuir方程拟合;去除络合态铁铝土壤对Bt蛋白吸附量增加,而去除其它形态铁铝氧化物土壤上的吸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游离态铁铝对Bt蛋白吸附的影响最大;Bt蛋白在去除络合态铁铝土壤表面吸附亲和力最大,在去除游离态铁铝的供试土壤表面亲和力最小.[结论]除络合态铁铝外,游离态、非晶形态等铁铝氧化物能促进土壤对Bt蛋白的吸附,这将为Bt蛋白在土壤中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技术生长的绒面ZnO透明导电(ZnO-TCO)薄膜应用于Si基薄膜太阳电池上能够形成"陷光结构",以提高薄膜太阳电池效率和稳定性。本文将电子束反应蒸发技术生长的掺W的In2O3(In2O3:W,(IWO)薄膜作为缓冲层,应用于MOCVD-ZnO:B薄膜与玻璃之间,可促进ZnO:B薄膜的生长,并且有效提升薄膜的光散射特性。当IWO缓冲层厚度为20nm时,获得的IWO/ZnO:B薄膜的电阻率为2.07×10-3Ω.cm,迁移率为20.9cm2.V-1.s-1,载流子浓度为1.44×1020 cm-3;同时,薄膜具有的透过率大于85%,且在550nm处绒度较ZnO:B薄膜提高了约9.5%,在800nm处绒度较ZnO:B薄膜提高了约4.5%。  相似文献   
93.
透明陶瓷具有高温氧化物单晶的优良理化性能和玻璃的异型加工时且尺寸任意放大的双重优点,因此,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纳米陶瓷由于其晶粒的细化,晶界数量大幅度增加,可使材料的强度、韧性和超塑性大幅度提高,并对材料的电学、热学、磁学、光学等性能产生重要影响,为材料的利用开拓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已成为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94.
砖红壤铬(Cr)的背景值和锰氧化物的含量均较高,当土壤中Cr溶出或者受到Cr(III)污染,可能被氧化生成毒性较高的Cr(VI),从而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威胁。为考察砖红壤中Cr的环境风险,以云南、海南和广东采集的部分砖红壤为对象,研究土壤中Cr的溶出和外源Cr(III)的氧化。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重碳酸钠法提取和电子探针扫描分析的结果表明,砖红壤中的Cr主要与铁氧化物和硅酸盐矿物结合,呈非活性状态。盐酸和柠檬酸的酸化和络合作用促进了Cr的溶出,但即使1 mol?L-1的盐酸也仅使海南3和广东9砖红壤中3.68%和3.54%的Cr溶出。向砖红壤中添加Cr(III)并培养42 d,发现少量添加的Cr(III)氧化为Cr(VI),但不同土壤中Cr(VI)的生成量与亚锰的净产生量不一致,说明土壤中Cr(III)氧化生成的Cr(VI)可能会被土壤有机质重新还原为Cr(III)。去除土壤有机质后,一次平衡实验中观察到外源添加的Cr(III)氧化为Cr(VI),氧化量与土壤易还原锰的含量一致。随着溶液pH的增加,Cr(III)的氧化量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在pH4.5时Cr(III)氧化量达最大值,但Cr(III)的氧化转化量在Cr(III)添加量中的占比很小,外源Cr(III)在土壤中氧化转化的风险也很低。虽然砖红壤的背景Cr和易还原锰的含量较高,但自然条件下Cr的溶解和Cr(III)的氧化反应很难发生,Cr(III)不易转化为Cr(VI),因此不需要过度担忧砖红壤中Cr的风险。  相似文献   
95.
为区分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破碎过程,阐明冻融循环对黑土土壤结构的影响,本文利用稀土氧化物(REOs)示踪技术,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究不同初始含水量(50 %田间持水量(T50) vs. 100 %田间持水量(T100))和冻融循环次数(0次、3次、6次、12次和20次)对团聚体粒径分布、平均质量直径(MWD)以及团聚体周转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初始含水量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MWD、>0.25 mm和<0.053 mm团聚体含量显著降低,0.25~0.053 mm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 < 0.05)。6次冻融循环后,T50处理下的MWD显著高于T100处理(P < 0.05),5~2 mm和<0.25 mm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差异。除5~2 mm团聚体外,相邻粒级团聚体之间周转更为激烈;在同一冻融循环次数下,5~2 mm团聚体向0.25~0.053 mm团聚体的破碎量在T100处理下显著高于T50处理(P < 0.05)。冻融循环促进了>0.25 mm团聚体的破碎和<0.053mm的团聚,表现为0.25-0.053mm团聚体的累积,该变化与土壤初始含水量无关。冻融循环过程中,MWD与各粒径团聚体相对形成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相对破碎量呈显著负相关(P < 0.05)。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周转时间显著增加(P < 0.05)。同一冻融循环次数下,>0.25 mm团聚体的周转时间高于<0.25 mm团聚体,T100处理下的团聚体周转时间显著高于T50处理(P < 0.05)。综上所述,冻融循环次数和土壤初始含水量通过影响团聚体形成和破碎过程改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冻融循环下黑土土壤结构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6.
97.
98.
屈健 《饲料广角》2006,(9):20-21,26
1886年德国化学家Weisbach首先从硫银锗矿(4Ag2S·GeS2)中发现了锗,1913年Cornec从植物中测出了锗,1929年Dutoit在动物体内发现了锗。此后,虽然各国科学家相继合成了多种锗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但直到1962年发现了三烷基乙酸锗的抑菌活性后,有机锗的生物学效应才引起人们的重视。1968年,长期从事锗研究的浅井等人以三卤化锗为原料,首次合成了具有广泛药理活性的水溶性有机锗化合物——β-羧乙基锗倍半氧化物(Carboxyethyl germaniumSesquioxide,CEG,简称Ge-132),1974年具有更高抗癌活性的螺锗化合物的研制成功揭开了锗及有机锗化合物在…  相似文献   
99.
一张普通激光CD光盘的容量大约为700兆字节,一张数字视频DVD光盘的容量约为4.7千兆字节或4.7G字节。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大越慎一(音译)介绍说,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一种钛的氧化物晶体在室温下借助不同强度的光照,可在黑色金属态和棕色半导  相似文献   
100.
1、判断固体绝缘故障的常规方法 CO、CO2是纤维材料的老化产物,一般在非故障情况下也有大量积累,往往很难判断经分析所得的CO、CO2含量是因纤维材料正常老化产生的,还是故障的分解产物。月岗淑郎[1]研究了使用变压器单位纸重分解并溶于油中的碳的氧化物总量,即(CO+CO2)mL/g(纸)来诊断固体绝缘故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