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4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3篇
  4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在人工林培育中应用非均匀密度的目的是维护林地的木材生产力及可持续经营.通过介绍非均匀密度人工林培育的概念,阐述了非均匀密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即耗散结构理论和边行效应。  相似文献   
62.
红壤旱地玉米对间作大豆和花生边行效应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深入了解间作豆科作物的边行效应,研究了低施氮肥条件下(50 kg·hm-2)玉米对间作大豆和花生边行(叶绿素、叶面积指数、根干重、根瘤、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在施氮肥和不施氮肥条件下间作大豆和花生边1行和边2行的叶绿素含量在不同生育时期均高于其单作,而边3行与单作相比变化不明显。间作同样可以增加大豆和花生不同生育时期边1行和边2行的叶面积指数,而对边3行无明显影响,且间作的效果小于该施氮水平。不施氮条件下,间作大豆边1行和边2行的单株根干重高于单作14.7%和2.8%,间作花生边1行和边2行高于单作16.5%和3.1%;施氮条件下,间作大豆边1行和边2行的单株根干重高于单作11.3%和1.3%,间作花生边1行和边2行高于单作13.5%和4.6%,而边3行与单作相比无明显变化,且该施氮肥的效果大于间作。间作同样可以增加大豆和花生边1行和边2行成熟期的单株根瘤数和根瘤重,而对边3行无明显影响,而该施氮水平对根瘤数和根瘤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氮肥和间作可以改善大豆和花生的农艺性状,以施氮肥条件下边1行优势最为明显。不施氮肥和施氮肥条件下间作大豆和花生边1行和边2行的单株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及行产量皆高于相应单作,并以边1行为最高,而边3行与单作相比变化不明显,且施氮肥在改善大豆和花生农艺性状提高产量方面的效果大于间作。因此本试验得出间作边行优势效应为边1行>边2行>边3行(单作),且施氮肥的效果大于间作边行效应。  相似文献   
63.
利用现有的人工落叶松幼中龄林,调查其边行效应的大小,以及边行效应与哪些林分因子有关,并就如何利用边行效应,提高林木生长量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4.
总结近年来各地大棚冬枣在管理上出现的某些意外损害,提出“六防”的管理措施,供大家参考: 1、一防:发芽前防发芽不整齐。一是扣棚后升温过急过猛、造成棚温高、地温低的“上焦下凉”而导致的发芽不齐;二是棚围边行地温回升慢,发芽迟。  相似文献   
65.
玉米一穴多株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是由裕民县吉也克乡2011年春季从河北引进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采用株行距40厘米×90厘米模式栽培,1穴3~4株,667米2株数6500株左右,通过加大行距,改善田间小气候,充分发挥玉米生产过程中通风采光效果,使其边行优势更加显著,茎秆粗壮,  相似文献   
66.
根据 2 0 0 3年度啤酒大麦不同节水耕种技术试验结果 ,以产量和灌溉水生产效率为目标函数 ,分析比较了“垄畦沟灌”节水耕种方式的生产技术效果和其在不同耕作条件下的节水效果及灌溉水生产效率。初步确立了“垄畦沟灌”这一能够有效协调节水与增产矛盾 ,适宜啤酒大麦实现节水型生产的耕种新技术 ,平均增产 5 %以上 ,灌水生产效率 1 31~ 2 2 0kg/m3;免耕较施耕每公顷节水 330 0m3,节水率达 4 4 2 2 % ,灌水生产效率提高 0 87kg/m3。为啤酒大麦的生产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和信息。  相似文献   
67.
阐明了玉米宽窄行机械播种的原因、优点和意义,指出了搞好玉米宽窄行机械播种的基本条件和农艺要求,提出了株距和排肥量的调整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68.
69.
一种旱地秸秆带状覆盖作物种植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秸秆带状覆盖技术是甘肃农业大学柴守玺教授科研团队主持研发的一种利用秸秆局部覆盖、抗旱保墒的作物种植新技术,适宜于年降水250~550mm的一年一熟雨养农业区采用。该技术分秸秆覆盖带和种植带,两带相间排列。该技术可用于旱地小麦和马铃薯栽培。一、旱地秸秆带状覆盖小麦种植技术覆盖带和种植带宽度各约30~50cm,每种植带平作穴播或条播3~4行小麦。为了充分利用边行优势,建议每种植带播种3行小麦,为方便操作,推荐采用以下方式:秸秆覆盖带与种植带共80cm,种植带播  相似文献   
70.
小麦玉米带田根系竞争和补偿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隔根法,对春小麦套春玉米模式根系的竞争和补偿效应进行了研究,试验得出:边行优势是小麦玉米带田增产的重要原因,带田作物竞争因子在低肥水平下主要表现在地下,如小麦、玉米地下贡献率分别占659%和635%,而随施肥水平的提高,地上因子的贡献率则逐渐增大,如供肥水平由中肥到高肥,春小麦和玉米的地上贡献率分别由564%到629%和517%到579%;带田作物根系水平分布呈偏态性,玉米根系偏小麦行向分布达30~50cm;带田根系的垂直分布与单作相似,0~20cm土层分布了小麦根重的639%~689%,玉米根重的720%~8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