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40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758篇
林业   235篇
农学   2311篇
基础科学   487篇
  524篇
综合类   7349篇
农作物   1815篇
水产渔业   188篇
畜牧兽医   1980篇
园艺   467篇
植物保护   546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168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307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231篇
  2016年   329篇
  2015年   381篇
  2014年   732篇
  2013年   695篇
  2012年   998篇
  2011年   1104篇
  2010年   1044篇
  2009年   1082篇
  2008年   1038篇
  2007年   947篇
  2006年   811篇
  2005年   828篇
  2004年   711篇
  2003年   648篇
  2002年   553篇
  2001年   493篇
  2000年   382篇
  1999年   259篇
  1998年   228篇
  1997年   183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39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77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7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8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5篇
  1952年   11篇
  1951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9 毫秒
991.
本文对低酚棉与有酚棉的抗病和感病品种及其杂交后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种子中棉酚含量及色素腺体密度与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没有相关性。在幼苗中,低酚棉幼苗棉酚含量均显著高于有酚棉品种,但它们之间的抗枯萎病性也没有显著差异。在低酚棉与有酚棉品种杂交的F2代群体中,无色素腺体和稀色素腺体类型苗的抗病性明显高于腺体密度较高的类型苗。对7个杂交组合F2代中有色素腺体和无色素腺体幼苗的抗病性分析表明,无色素腺体类型苗的病指显著低于有色素腺体类型苗的病指。幼苗人工接种枯萎菌后,棉酚含量表现升高,但抗病品种低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992.
1特征特性 豫棉杂1号是河南省内黄县棉油办和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联合选育的三系棉花新品种,2004年3月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棉2004003。豫棉杂1号生育期125~128d.属中早熟品种,株高100cm左右,株型偏紧凑、塔型、透光性好,正常叶、叶色浓绿、长势旺,果枝16.5台/株,单株结铃35个。结铃性强、铃卵圆型、单铃重5.8~6g,子指10.1g,衣分41.1%,吐絮畅而集中,易收摘,纤维洁白。枯萎病指0.56.高抗枯萎病:黄萎病指18.6,属抗黄萎病品种。  相似文献   
993.
994.
中国野生稻面临转基因污染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野生稻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普查时发现,由于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加之茭白、莲藕等大量外来物种的入侵,80%的野生稻生长点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995.
《作物育种信息》2005,(1):18-19
天然彩色棉花是采用杂交、基因转导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的一种在吐絮时就具有棕、绿等色彩的棉花。2004年4月,新疆通过转基因和克隆技术,获得了当代表达的红、蓝、黑3个彩色棉花新品种。  相似文献   
996.
仙桃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湖北省主产棉县(市)之一.近年棉花种植面积在2.7万hm2左右.20世纪90年代初基本上是麦套棉.1997年后,由于棉价下跌,加之种植小麦经济效益低(产值2 250元/hm2左右).棉花前作改为油菜,一般产菜籽2 250kg/hm2左右,产值4 500元kg/hm2左右,高产年份达到3 000kg/hm2以上,从而油菜茬植棉面积急骤上升.如2004年全市棉花种植面积达22 712hm2,其中,油莱茬植棉面积16 487hm2,占仙桃市植棉面积的72.52%.  相似文献   
997.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大豆的分子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含有gus基因的pBI121质粒DNA导入辽豆14,从处理的100朵花中获得53粒种子。经PCR检测53粒种子的幼苗,共检测出6株阳性植株。采用RT—PCR和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所获得阳性植株进行检测,其中2株幼苗(T0代17号和33号)均出现阳性结果,进一步对这2株阳性植株进行Southern blot检测,同样获得了阳性结果。上述检测结果表明,gus基因已整合到染色体上并得到了表达。对转基因植株后代进行了PCR跟踪检测,结果从17号株系的28株中检测出19株阳性植株,33号株系的35株幼苗中检测出17株阳性植株,表明gus基因可以在转基因植株后代遗传。本研究结果为大豆花粉管通道转化技术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998.
《作物育种信息》2006,(3):18-18
本试验研究了一种重要抗氧化酶——过氧化锰歧化酶在水稻耐旱性方面的作用。在氧化胁迫诱导SWPA2启动子的控制下,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我们将豌豆的过氧化锰歧化酶(Mn SOD)转到了水稻叶绿体中,培育出了耐旱水稻植株。在PEG6000诱导的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水稻植株(T1)中豌豆MnSOD进行了功能表达。在经聚乙二醇(PEG)处理后,不管是否置于甲基紫精(MV)中,转基因叶片切片的电解质渗漏与原始类型(WT)相比都减少了,这说明转基因植株更抗MV或PEG诱导的氧化胁迫。当用PEG处理后,转基因植株还表现出所受损伤较少的特点(采用净光合率测定)。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SOD是植物叶绿体中ROS清扫机制的关键性成分,MnSOD的表达可改善水稻耐旱性。  相似文献   
999.
大麦DNA导入小麦引起叶耳颜色变异的遗传学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二棱大麦(叶舌、叶耳红色)DNA通过花粉管途径导入小麦品种“百农3217”(叶舌、叶耳无色),获得叶耳、叶舌颜色红色的变异植株。观察其后代(T2、T3*),以及“百农3217×叶耳红色T4株”杂交的F2。结果表明,变异植株的叶舌、叶耳红色性状表现单基因显性遗传,同时也发现,普通小麦叶舌、叶耳红色性状遗传非一对基因控制(导入处理产生的红色∶无色=3∶1是叶舌叶耳遗传的一个特例),颜色深浅还有数量基因的累加效应,并且一定环境条件(稀植、低温)可诱导叶舌、叶耳红色表现。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在蛋白质水平上对T2~T5代小麦转基因株系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遗传表达及其分离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发现,外源1Dx5和1Dy10基因在T2代部分株系中表达;在有的株系中出现了原亚基(8亚基)的缺失或沉默和新亚基(暂定8^*)的产生,因而检测出2 5 10 12,2 5 7 8^* 10 12,5 7 10,2 7 10 12的多种类型。对2 5 10 12型株系进行了多代跟踪分析,发现其在T2~T5代陆续发生分离,存在于不同单株、不同单穗的子粒和同一单粒后代之间。经筛选,获得了天然不存在的亚基类型为2 5 10 12,2 10 12,2 5 12等稳定表达的种质创新株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