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5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3篇
  16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采用硝酸氧化及一次平衡法,研究了硝酸处理对褐煤中的可提取性腐殖酸含量、CEC(阳离子交换量)、E4/E6及其对各种养分离子吸附规律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强度的HNO3能使褐煤中可提取性腐殖酸含量增加45.8%以上,使其阳离子交换能力提高;随硝酸处理时间的不断延长,褐煤中可提取性腐殖酸含量和CEC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CEC达到最大值所需时间相对较长;硝酸处理后的褐煤腐殖酸光学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硝酸处理褐煤腐殖酸样品对铵、钾吸附能力分别可提高58.73%和41.53%,其等温吸附式分别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方程。而对磷的吸附能力降低,一定条件下其吸附量仅为处理前的5.33%,其等温吸附式用Langmuir方程描述最佳。上述结果表明,经硝酸处理后,褐煤腐殖酸更适宜作为缓效肥料基质使用。  相似文献   
22.
褐煤基改良剂对石灰性土壤复合体镉赋存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和评估褐煤基材料对镉污染的修复效果,降低通过垂直入渗进入地下水或通过地面径流污染更大面积水土的镉通量,通过将3%各种材料均匀混入污染土壤并培养120 d,提取其胶散分组复合体并测定镉化学形态变化.结果表明:1)各改良剂处理的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质量分数在复合体中分布均为G0>G1>G2,而弱有机态、强有机态质量分数分布的顺序相反.残渣态镉质量分数具有G0组复合体低于G1组和G2组复合体内镉质量分数的趋势,除钙化处理,其他处理3组复合体中残渣态之间均无显著差异.2)施用褐煤基材料普遍提高土壤中弱有机结合态镉质量分数,主要提高水稳性复合体中弱有机态镉,G0、G1和G2中施用材料的比对照分别提高5.27%、20.74%和17.82%.褐煤、硝化褐煤、腐植酸显著提高水稳性复合体强有机态镉质量分数,平均分别提高27.26%、23.90%和40.05%,显著降低交换态镉质量分数和水稳性复合体碳酸盐态镉质量分数,平均降低幅度分别为14.63%~22.79%和14.31% ~ 34.56%.硝化褐煤和腐植酸显著降低G1和G2中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镉的质量分数.3)褐煤改性后多数提高了交换态镉和碳酸盐态镉质量分数,以碱化、钙化、去矿化和活性炭在改性后提高交换态镉质量分数的幅度较大,较褐煤提高幅度最大值分别是29.41%、34.03%、33.82%和43.32%.改性后所有材料普遍降低土壤弱有机结合态镉的质量分数,除腐植酸外,强有机态镉质量分数均比改性前降低.残渣态镉质量分数有向易利用态转化的趋势.总之,非水稳性复合体主要由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等易效性镉赋存,水稳性复合体中主要由有机态和残渣态等难效性镉赋存.褐煤、硝化、腐植酸处理显著降低污染土复合体中离子交换态、碳酸盐态、铁锰氧化物态镉质量分数,显著提高水稳性G1和G2复合体强有机态镉质量分数,腐植酸还提高残渣态镉质量分数,起到对镉的钝化作用,但改性后多数是削弱了钝化效果.  相似文献   
23.
为了解褐煤基材料对土壤复合体铅形态的影响和污染退化修复机制,将褐煤以及褐煤基改性材料,混入铅污染的土壤中培养4个月,提取其中的土壤复合体,测定各组复合体中的各形态铅.结果表明:施用褐煤基有机材料后,水稳性复合体增加.1)6种铅化学形态在各复合体中分布状况不同.各改良剂处理的离子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铅在复合体中分布的大小顺序均为:G0>G1>G2,各处理从G0到G1,交换态铅质量分数下降了8.74% ~ 32.22%,从G1到G2各处理下降了2.73% ~ 26.74%;弱有机态和强有机态、残渣态铅分布顺序为:G0<G1、G2.2)施用有机材料均引起了3组复合体中交换态铅质量分数的下降,各处理交换态铅质量分数平均下降了2.73% ~32.22%;普遍提高了弱有机态和强有机态铅质量分数,弱有机态铅最高提高51.23%,强有机态铅最高提高67.65%,对残渣态铅没有显著影响.3)所有改性材料改性后均提高了G2组中的交换态铅,普遍降低强有机态铅质量分数,碳酸盐态铅质量分数未有显著变化.因此,施用褐煤基有机改良剂,促进了水稳性复合体的形成,降低了复合体中交换态铅质量分数,对土壤铅起到了钝化作用.褐煤有机材料对交换态和有机态铅影响较大,对铁锰氧化物态、碳酸盐态和残渣态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4.
利用综合热分析仪分别对胜利褐煤、生物质(沙柳)以及二者以不同比例(1∶4,5∶5,4∶1)混合后的试样在不同的CO2/N2(1∶4,5∶5,4∶1)气氛条件下的热解失重行为进行研究,并观察褐煤与沙柳在共热解反应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应用Coats-Redfern方法分析热解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褐煤与沙柳主要热解温度段有相互重叠的部分,且存在相互作用,当V(CO2)∶V(N2)=5∶5时,褐煤与沙柳混合物在热解高温段全部表现为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随沙柳含量的增加越来越弱。当m(煤)∶m(沙柳)=5∶5时,不同CO2/N2比例气氛下热解的高温段中CO2气氛比例越大,煤与沙柳的相互促进作用越强。活化能的范围均在15~70 kJ/mol之间,且沙柳的活化能比煤的大;高温段所需的活化能较低温段的大;CO2/N2气氛比例及沙柳/煤混合比例均对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有一定的影响。当V(CO2)∶V(N2)=5∶5时,随着混合物中沙柳的增加,混合物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先增后降;当m(煤)∶m(沙柳)=5∶5时,随着CO2/N2混合气氛中CO2的增加,混合物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的变化趋势也先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25.
褐煤不同处理方法制成的腐植酸复合肥料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初步探明了褐煤不同处理方法制成的腐植酸复合肥料对玉米、小麦出苗率、株高、叶面积、干物质累积速度、生物产量的影响;并对腐株酸复合肥料各处理间对玉米、小麦生长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比较,提出了褐煤制取腐植酸复合肥料的适宜方法,为腐植酸肥料的研究生产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6.
泥炭和褐煤对土壤有机碳和腐殖物质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通报》2017,(5):1149-1153
在相同温湿度环境条件下,研究泥炭和褐煤与土壤混合后对土壤有机碳及其腐殖物质组成变化的影响,为改善耕地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添加褐煤、木本泥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上升了0.66%和17.41%,添加草本泥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3.15%;胡敏酸含碳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富里酸含碳量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添加草本泥炭的胡敏素含碳量呈下降趋势,添加褐煤和木本泥炭的土壤胡敏素含碳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土壤胡富比和PQ值整体上都表现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的趋势。由此可知,泥炭和褐煤能提高土壤有机碳,改良土壤腐殖物质组分,且添加木本泥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腐殖物质组分改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7.
酵素菌发酵褐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腐植酸是褐煤的主要成分,一般水溶性和生理活性很低,直接应用效果很差。通过酵素菌处理有望提高其活性,开发出腐植酸生物肥。该研究将酵素菌和淡紫拟青霉、白腐霉、栗褐链霉菌、浅黄链霉菌按不同菌株不同比例组配后制成复合微生物菌种,发酵处理褐煤,结果表明:4 d后,褐煤表面均布满白色菌丝。7 d后,褐煤表面均呈现数量不同的液滴,用滤纸蘸吸后呈现棕褐色至黑褐色。酵素菌对褐煤失重率为(13.21±3.74)%~(18.72±5.17)%。说明,酵素菌对褐煤有着良好的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8.
本文通过对典型烟煤电厂和褐煤电厂湿法脱硫耗水量的对比分析,提出了褐煤电厂湿法脱硫系统降低水耗的措施。  相似文献   
29.
本文在不同基质配方育苗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褐煤资源作基质,进行辣椒较大面积漂浮育苗,效果明显、效益显著,可在我市大面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0.
腐殖酸(humic acid,HA)是动植物的残骸经过微生物先分解为比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然后再经缩合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无定型高分子化合物.腐殖酸广泛分布于埋藏较浅的风化煤、褐煤、碳质岩、土壤以及海洋、湖泊、沼泽,天然水中也含有少量腐殖酸,它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土壤腐殖酸、水体腐殖酸和煤炭腐殖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